余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是件形而上的事,形而上的东西无法量化,无法规定其范围,就如你无法量化,“快感”、“厌恶感”等东西一样。因此,所谓的“艺术价值”可能是个伪命题。
价值决定价格,这是在我们学习经济学之初,必然会被告知的一句话。与所有被奉为真理的著名论断一样,此语虽极简短而意蕴丰富。何种形式的价值里面没说,价值通过何种方式决定价格里面也没说,而又是什么在决定价值本身。里面依然没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间”,正是因为有了空间让人们对号入座,所以这些论断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被我们视为当然的“真理”。
销售的焦点
在艺术品行业。这样的空间可能会比其他任何行业来得更为广阔。
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是件形而上的事,形而上的东西无法量化,无法规定其范围,就如你无法量化“快感”、“厌恶感”等东西—样。因此,所谓的“艺术价值”可能是个伪命题。
其次。人的欣赏品味不尽相同,同一件作品给不同的人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不同,你觉得十分有趣的作品在他人看来可能乏味至极。既然关于艺术审美的标准无法统一。那么“艺术品价值”的标准也就无法统一,所以讨论“艺术价值”的问题极有可能吃力不讨好。
再者,有两种情况将大大影响艺术品的价格,其一为社会环境和风气,金融危机对期被贱卖的东西在货币宽松时期可能万人哄抢,山鸡一夜变凤凰。其二为艺术品的获职渠道,从何种渠道获得作品将直接决定你需要为此掏多少钱,从艺术家手中、从某个藏家手中或者从拍卖行,其价格将相差甚远。而这两点都与作品本身的“价值”无关。当价格无法表现价值。讨论也就失去依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初步的结论:1、决定艺术品价值的因素极不确定;2、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3、对于艺术品价值能否决定价格与艺术品价格能否表现价值我们完全没把握。由此我们知道:要为艺术品做出准确的价值定位基本很难,我们甚至没有一个明晰的判断标准。这无疑会让事情变得不好玩,因为这很容易刺激到人们的自尊心——因此我们更得以理解,明码实价的猪肉买卖为什么总是比艺术品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
但艺术品毕竟得还得卖。
卖,是生意上的事,本来与艺术无关。但在市场经济年代,卖得好与不好,价钱高还是低,是人们判断这东西是否有价值的重要依据,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就如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他的工作收入微薄,轻则会造成亲戚们对其能力的怀疑,重则会引发某些内心阴暗的人对大学教育的讥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凸显其艺术价值或者造诣。如何让这卖出去的价格看起来体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卖得地道
送到拍场然后找几个人一起起哄,将价格推高后自己买回去;为作品投出上亿元的保价,以此显示其高贵的身份;将作品份额化。让其价格随人们的热情一路高涨——这三种方式如何引导人们对某位作者及其作品产生高山仰止的幻象,我想我们无需赘述。普通人从来不想去深究太多本质性的东西,这太累,所以这样的方式至少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把“艺术品价值”这种玄乎的事情简单化。
当然我们知道这样毕竟不太道德。中国人为解决此问题曾经贡献了一种极具人情色彩的方法:润例。书画作品按平方尺算钱,一般刻印章按字箅钱——这只是大概情况,如果您与艺术家有点关系,那么此润例有时也可用一斤好点的茶叶折算。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以材质或载俸(纸张和文字)等可量化的事物来衡量艺术品价格,并表现其价值。当然,其弊处也显而易见,你付的钱决定不了该作品的好坏,你只能指望艺术家负责任。但又有多少艺术家能真正对每张作品负责呢?
而工艺美术行业的艺术家们对此又有所发展,作出了以职称定作品价格的创造性贡献。职称是什么东西?这点普通人同样不深究,不过只要加上“市级”、“省级”、“中国”等前缀,总会令人肃然起敬。与书画篆刻不同,这些行政划分的前缀被认为能用来“表现”艺术水平和造诣,因此也就可以作为标注价格的依据n按此逻辑,景德镇出产的瓷器没道理比中国其它地方出产的瓷器贵啊?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怀疑此种逻辑的合理性,甚至还得怀疑为什么这种无聊的事情会出现的艺术领域呢?
不过世界因此而精彩,其精彩之处在于:人们整天掏空了脑袋,无非是想将东西卖得体面点:可争取这种体面的方式五花八门,往往都很不体面。虽然莱辛早就说过艺术不仅仅是表现美的,同样也表现丑——这也并不意味着谁都能打着“艺术”的旗号上台耍猴。还是那句话,“卖”是生意上的事,与艺术价值无关;委得再漂亮,价格再炫目,那也是“卖”——但这就是人们所喜欢看到的。
以一种丑陋的方式来展现高尚,如果你的演技不过关,那绝对只会更加丑陋:而如果你的演技过关,那么大家也就无妨拍手,说:看。这小丑演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