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自我的机会

2012-04-29 04:56大石落地
方圆 2012年20期
关键词:克里希局限克氏

大石落地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迁就我们习以为常的接受方式,也没有给出权威的答案,他只是用反复的诘问给每一个阅读的人重新塑造自己的机会

在以往的印象里,东方哲学先天带有一种特有的狡黠,用体悟代替思辨,绕过所有难以穷尽的问题,然后把人生貌似超脱地交付给一些不可名状的、虚无缥缈的非理性状态,以为给了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

可是停止思辨,真相在哪里?众人都在等待问题的答案,一直等到《生命之书》封面里那个长长的凝视。

来自印度的思想者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说,人是受限于过去的,“我的经验就是我的局限,你的经验就是你的局限”。我们所仰仗的知识、老师乃至各种信仰累积成的记忆和经验,不一定都是值得信赖的,这种不确定性让过去限制了当前。

他又说自我和信仰,“如果你很坚决地想要消弭自我,你的自我就会被强化。”我们一直追寻的可以用来解释人生丑陋、痛苦和悲哀的理论或者教条,它们的背后“始终埋藏着一股对未知的恐惧,但我们从不去观察这份恐惧,只是不断在逃避它。信仰越是强烈,我们就越武断”。

他又说执著,“世上没有所谓的不执著……当你借由不执著来对抗执著的时,就是在执著于某个东西”。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接受指的并不是刻意去接纳什么,只有当我们认不清眼前的真相时,才会要求自己去接纳某个东西。”

或者我应该停止这样断章取义的节选,毕竟真知灼见和至理名言在无数的书本上都可以看到,抽离背景和严密推理的一句话常常显出一种缺胳膊少腿的理直气壮。

我只想说,那些我们一路上通过思考或者没有思考就得出的关乎人生的结论,被克氏用365天的静心冥想耐心地反复地敲打,清脆而坚定。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似乎在他的影响之下,都从局限的瓶子里流淌出来变成了一池没有界限的水。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迁就我们习以为常的接受方式,也没有给出权威的答案,他只是用反复的诘问给每一个阅读的人重新塑造自己的机会。

这样的诘问最初让人有点恼怒,就好像要求读者把自己倒回熔炉重新接受锻造,但是却又不知道要把自己锻造成什么样子。克氏却坚信,最后的成品应该是也必须是每一个人通过自问自答亲自制造的,它不是通过教学灌输,在流水作业下形成的整齐划一符合标准的“成品”。质疑一切的态度正好可以提供读者私人发挥的空间。

在我看来,《生命之书》不是一本“人人按此修行便可得道”的说明书,克氏默想365天的智慧,只是让自己和读者都有时间消化那些言语中和感悟中的艰深,而不是要求无条件的顺从和肯定。恰恰相反,在书中他鼓励怀疑和坚持,就像他自己一直去怀疑和坚持一样。

由此可见,克氏对人本身的要求不可谓不高,或者可以说他对于人本身的潜能很有信心。他相信当机立断的觉悟和超越,他相信存在不受经验、记忆、权威或者偏见等等外在因素影响的“内心的声音”。很多人同时面对着内心的逐渐荒芜的草地和外面的花枝招展的美丽世界,要通过简单的默想和反省就给出答案实在是强人所难,不过试图倾听自己的声音,这种意向本身就是第一步。这种带着一些批判和粉碎意义的力量将萌发出创造性的生命力。

在克里希那穆提之外,读这本《生命之书》的时候还必须注意到的一个名字,就是胡因梦。胡因梦是谁,恐怕许多人都熟识。无论是自我著述还是译文,胡因梦都带着一种她特有的风格——别扭的精准和惊人的速度感。

那种感觉首先来自她的用语、用词,可能由于它们的宗教化或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去熟悉化”的使用方法,发散出来的感觉就是让你不舒服,但实在又不得不承认在相同的语境下很难找到比她使用的词汇更加准确的形容;同时她还喜欢用一句话高效率地概括好几种意思,配合着“别扭”的用词。用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胡因梦,她的文字“信息量太大了”。读者阅读这样的文字,每看完一句话就要消化许多内容,然后接踵而至的概念和层层推进的意义又扑面而来,这就是所谓的速度感。

胡因梦对于《生命之书》的翻译处理充斥着各种佛教用语,“实相”、“修为”等等。但其实克氏本身并未皈依任何宗教或者属于任何团体,他也反对人为的组织和教条,因此胡因梦的这种宗教化的翻译方法实在只是独属她个人的《生命之书》的解读方式。

所以说,这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同时也是胡因梦的。

猜你喜欢
克里希局限克氏
画与理
俯仰闲忙之间
思想和行动哪个更自由
思想和行动哪个更自由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闭合复位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克氏针悬吊法在急性伸肌腱Ⅰ区损伤中的应用
庄一强看医改走出行业小局限
另类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