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元
【摘要】 数学在社会中的进步作用越来越明显了,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关键词】 五大关系;学生;课本;课内;补差;练习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全面发展. 这里的全面发展既指同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使学生获得这样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教师、教材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为主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主要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 教师要重视研究教材和教法,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新课标规定的标准,教材编排的深度,同时更重要的是重视研究学法,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学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理顺并巩固基础知识,学会听课,善于把握重点、难点及解题思想方法,实现“懂,会,悟”,提高听课效率,学会订正作业及试卷中的错误和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等方法,教学中不要以教师凶“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课本与课外作业的关系——课本为主
近两年来,书店里卖的教辅资料应有尽有,使师生在资料里钻来钻去,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减轻学生负担,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课本知识,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知识的落实上,并加以变式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是“双差”生,更应如此.
面对“优生”则应注意把课本与课外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这就要抓课本要抓得“全”,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抓课外作业要“精”,避免重复劳动,减轻学生负担.
三、课内、课外的关系——课内为主
每周五天上课时间,每天七节课,都是由教师“导演”或唱“主角”,留给学生的相对自由、主动支配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对充分发挥课堂的综合效益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例题的选择、班级学生的层次差别和接受能力诸方面应有足够的思考,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加强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和数学基本方法的训练,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课外是课堂学习的延续与深化,应以课内为主,课外思考分析作业中的错误,整理数学笔记,阅读相关书籍,使课堂内外相结合,互相补充,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培优与补差的关系——补差为主
同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认识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课堂教学又是集体活动,只能面向大多数,不可能满足每名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到了复习阶段,“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只注重优生,教学会愈来愈深,题目愈解愈难,就会使中、下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加剧整体分化,结果导致“多投入”、“少效益”. 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把试题的难度、批改的重点、上课的内容、辅导的对象都对准中、下层学生,由易到难,强调“双基”过关,对中、下层学生的练习及时反馈,及时评讲,同时实行分层教学,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给出他们适应有难度与深度的思考题,在引导学生拓宽课本知识的前提下,积累高层次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培养优生的创造性能力.
五、讲课与练习的关系——练习为主
数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练的机会. 练的内容应“全”,练习题应“精”,练的时间要“足”,练的方法要“活”,可采用提问、讨论、板演、测验、作业等多种方法去练, 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这样,学生通过老师的讲和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另外,注意练的内容要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又应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类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上述几个关系,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导学生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形成一个牢固的、有机的整体,使学生的认识结构得到完善,使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