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实小,有这样一道风景:每天,上完课走进办公室,大家放下教材开口的第一句话总是:“今天,这课上得咋样?”“哎,这课我发现这样处理更好。”……上完课,聊聊课堂上的得与失已经成了我们每个实小人的生活方式。你看,倪校长端着茶杯顾不上喝口茶,却激动得手舞足蹈发表高论;教研组长黄一丹沉稳冷静,却总是高屋建瓴,对语文教学有着独到的见地;许老师长我们几岁,依然保持着难得的教育热情;刚加入团队的小袁,虽教龄不长,却总为我们注入新鲜的源头活水……这样的一群女教师,只要凑在一起,总在办公室里唱着一台台关于语文教学的戏。后来倪校长给它冠名——“天天教研”。
刚进校时我对语文教学一窍不通,每次面对学生,心中诚惶诚恐,就怕因自己的稚嫩而耽误了孩子。看着3个拼音字母,难以想象这些简单的知识要花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来讲解。所以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一下课就往办公室赶,因为她们的“闲聊”对我可是金玉良言。听着她们的真切感受,我心中的疑团一个个解开,常常有醍醐灌顶般的收获。渐渐地,我才明白,原来语文教学是一件如此严谨如此细致的工作。小到生字卡片出示的方式,喊哪些同学来回答问题,板书书写的位置,图片播放的时机……都会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从刚踏上讲台的一个不知语文为何物的毛丫头,到现在,能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思考体现在课堂上,我想,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同组老师一次次毫无保留,看似随意的“闲谈”。
还记得执教五年级上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第二小节中我抓住“抚摸”“念叨”“分出”“悄悄”等词带领学生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深切的爱意。可是,上下来,总感觉隔靴搔痒,浮于表面。学生能找到这些词语,也能说出自己浅显的感受,但谈得不够深入。课堂并没有随着我的引领而走向深入。我和大家谈起了这份困惑,同组老师似乎都有同感。倪校长听了,若有所悟,她想了想说:“这么多词语中,哪个词语最有挖掘的价值?”随即,她翻开词典查阅起来,“你们看,念叨这个词词典上这样解释:因惦记或想念而在谈话中提到。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词深究下去。”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起来:对,我们把解释出示在黑板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念叨的理解;再回到课文去体会彭德怀这份念叨中饱含的情感……于是,我连忙记下这些思维的火花,修改了教学设计:生活中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念叨?他念叨些什么呢?(心里一直记挂着孩子,父母亲常会情不自禁地这样喃喃自语。)文中彭德怀记挂的是谁?记挂他什么?从这个词上,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同情、不舍、愧疚……)谁来学着他念叨一回?(这是一种喃喃自语,声音要轻。)再走近课堂去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思维果真异常地活跃。这一次交谈,我发现解读教材时不光想着问题怎么问,还要想着学生的答案。要了解学生,并根据思维的深度设计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思路。这样灵光一闪的时刻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实属常见。当我在教学中感到困惑时,它会为我劈开眼前的迷雾;当我无助时,它会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六年级上册有篇巴金的文章《给家长孩子的信》。我一直很喜欢巴金的文字,备课前,我阅读了大量巴金的文字,也充分学习解读了这篇文本材料。我一遍遍地读着教材,从字里行间我深切地感受着老作家的真诚情怀,亲切劝勉,以及他对生命的礼赞。信中还有许多的句子富含哲理意趣,就像孩子们的精神坐标,为我们当代孩子的人生航程指路,老人谦逊的姿态跃然纸上。于是,第二课时我按照“明白一番道理,感悟一份情感,走进一个人物”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富有层次,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我的引领下逐渐走进巴金老人的内心,体会着这份质朴醇厚的情感,自我感觉不错。办公室里,大家正谈论着如何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体会“开花结果”的深刻含义,我也亮出了我的观点:“这节课,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读课文。而是先让学生说说,读完课文明白了哪些道理。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再以联系实际,相互补充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因为有感情‘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要珍惜时间等句子的深刻含义。接着,通过品析词语,抓住‘无论如何‘终于‘多么想等词语让孩子感受巴金对家乡孩子深切的牵挂和浓浓的爱意。最后,结合‘只是普通人,补充巴金的相关资料,孩子们自然而然了解了巴金谦逊的人格魅力。对巴金的敬仰油然而生,都纷纷抢着读巴金的文字呢。”听着我的一席话,大家似乎都为我的想法称好,倪校长也忍不住点头:“你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似乎真是这样,因为这份轻松的环境,在人前胆怯的我早已忘了什么是羞涩,有想法就可以畅所欲言。这日日的探讨、思辨,也提升着我对课堂的反思能力,评价能力。它像一个舞台,给我们每个老师一个表达的机会,让我们整理着每天的教学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的教学朝着一个更加明朗、准确的方向前行。它不仅让我懂得怎么教孩子,更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么教孩子。
现在,再面对孩子,我越来越自信坦然,因为我深知语文教师的领地在于每一节普普通通的随堂课,而“天天教研”就是我最好的智力支持。
(陈惠惠,海门市实验小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