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之殇

2012-04-29 00:44杨尚武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20期
关键词:东莞转型经济

杨尚武

亚洲“四小龙”从外贸加工型经济中成功转型,为东莞提供样本意义,然而,它们曾经沉痛的代价或许成为东莞之殇的缘由。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曙光正在临近,高端制造业竞争暗流涌动。而整体处于全球生产链低端的中国制造正面临成本比较优势削弱的困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前景未卜。这已经不是首次发出类似的质疑和思考,2012年上半年东莞市GDP增速垫底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再一次为东莞的严峻形势鸣笛。

作为中国改革开发桥头堡的广东省,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得益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腾飞,造就了早期的中国经济奇迹。

1978年9月15日,全国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由原来的虎门太平竹器社改办而成的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开始,正是从那一刻起,在东莞经济的腾飞中,东莞模式一度成为地方经济发展膜拜的神话。

然而,事实正如那句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沿海制造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东莞等地代工业再一次面临洗牌。

如果说2008年成为东莞模式的一道分水岭,那场始料未及的全球经济危机,让东莞模式从神话的泡沫中回到现实问题中来,那么,2011年以来的全球经济的萧条则再一次重创了元气大伤的东莞。

何为“东莞模式”

一种通俗的解释是,由东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中国内地四川、湖南、河南等省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最大的特点有三:外科手术式植入的、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的。经济学者发表署名文章将东莞模式总结为“三外模式”:外科手术式植入,系指整个制造体系是从外部直接加入到该地区的,而非该地区自己的肌体内自发生长的、与该地区本土的文化、经济有血肉联系的产业体;外资主导,产业投资需要由外资来投入,具体到东莞来说,台资的聚集是其一大特点;外向型,是指其主要的部件等从外部进口,产品也主要是打外销市场。

当年《人民日报》头版曾以“东莞十年”为题,将东莞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模式的一个典型,高度肯定东莞经济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是一种因地制宜、敢于实事求是并富有想象力的决策。有评论说:东莞仅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100多年、亚洲“四小龙”40多年时间走完的农村工业化之路。

“东莞模式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相当一批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苏州、昆山等等,无一不是东莞模式的衍生。”有专家认为,东莞模式需要辩证看待,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今年以来的经济寒潮,再次证明这种对外部经济环境严重依赖的外向型加工贸易经济,在经济局势的调整或变化中,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了。

转型,转型

胜华科技是集LCD、LCM和触控屏生产于一体的台湾制造厂商,也是苹果iPhone触摸屏的供应商。因为劳动力成本考虑,该公司已在越南北部北江省投资数亿美元建厂,新建工厂为苹果iPhone和iPad生产触摸屏。越南的新工厂计划招工近万人,并已经于2011年投入生产。仁宝集团位于越南的新厂也正式投产。在东莞企业出走东南亚的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在内地重新选址迁师。江西、湖南与粤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转型,是东莞在审时度势中的内忧外患,又何尝不是市场倒逼的被动选择呢?当前东莞提得最多的转型,不再是东莞城市管理者自上而下的一己命题,而是充盈民间的积极讨论、争辩和行动。

一篇《东莞,我凭什么选择你》的网络热帖在风传,呈现的是一位白领来自经济现场的思考。这位已来莞13年的网友感叹,过去的30年,这个城市成就了多少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换来各路企业和人才精英蜂拥而至,盛极一时。他说,2012年再回头看经济运行,该发生的真发生了,没有发生的也没有发生,东莞的外资经济还在“水位之上”运行。不转型,死是必然的;而转型之“死”,则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成也东莞模式,败也东莞模式。”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长盛不衰。

一个全新的发展定位成为东莞的新坐标。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双转型,正在让东莞重新找到感觉。用一句话说,便是东莞的经济模式要从过去的物业租赁型经济转向创业经营型经济,而这,来自产业的升级转型。

路径求解

尽管外界对于东莞政府对于转型升级的启动时机颇有非议,但各项政策已经在发挥成效。至少,东莞市政府的官员一直在强调。2011年,东莞被列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两个试点城市之一,成为全国的示范区。

2009年4月16日,东莞出台标志性政策《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在原有产业结构调整“1+26”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设立了“六个10亿元”的专项资金助推企业产业结构转型;搭建内销平台,与阿里巴巴合作在网上交易平台设立“东莞制造”专区,资助超过3000家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据政府提供的数据,通过借助各种内销对接平台积极拓宽企业外销转内销的渠道,2010年全市外资企业国内销售总额2054亿元,同比增长33%。今年1至7月,全市外资企业国内销售总额136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占内外销总额的33.1%,比去年年底提高2.2个百分点。

据悉,从2011年起,专门针对转型的一项政府基金“科技东莞工程资金”提高到每年20亿元,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有品牌的政策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创立品牌。

2011年东莞自主设计经营(ODM)外资企业比重达30.3%,ODM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

不过,在专家学者看来,东莞未来的路如何走,还不是一个“转型”就可以了结的,转型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东莞环境自身已经凸显了很多的问题,夹心层模式所衍生中的政商关系与市场环境同样成为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已经在左右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选择。

猜你喜欢
东莞转型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转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