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效应>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各大风景名胜地的拥挤与暴热。今年中国“十一黄金周”前四天到访各大景点的旅客人次达1820万,按年上升23.4%,消费额达9.57亿元人民币。一个黄金周引发了社会、经济、旅游、交通、楼市等各类效应。
陆挺(美银美林中国经济学家):相信中国正深陷危机——股票价格跳水、经济增长下降的人,将会被如此强劲的旅游业数字所震惊。“黄金周”的旅游业数据比唱空中国经济者所关注的用电量和制造业产出数据“可能更为真实”。
谭浩俊(网络评论人):“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爆满,不代表中国经济已走出了低谷,但至少可以看出,国人对经济前景、发展前景、生活前景等依然充满信心,而景点爆满、交通拥堵,则蕴藏着其他方面的消费潜力,从中大可拓展出最大可能发挥消费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的新思路。
丁兆林(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长假期间对高速公路免费更像是一场测试,不管测试结果如何,对高速公路实行免费的初衷不应改变。
金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博士):中国旅游业是否能从过去工业化批量式的供给中成功转型,形成更能满足后工业化时代需求的服务供给、流程与模式,是走向正确答案的唯一方向。在大流量的冲击下,中国旅游业能否展现一定的柔性和韧性,甚至进化出一些新的品质,是其能否成功通过大考的关键。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从社会整体的利益看,如果公路没有成本,没有拥挤不应该收费。拥挤到某一点——增加一辆车的边际私人利益开始低于其他车辆加起来受到的边际损害——应该收费,务求稳定这前后二者相等的均衡。开始收费时公路的车辆会是不少的,因为有拥挤出现了。
高峰(世联地产高级研究员):“黄金周效应”只有在火爆年份才会偶尔呈现,供求缺口巨大,自然容易造成哄抢,和黄金周关系其实也不大。受各种因素影响,历年的黄金周楼市均是“高认购、低成交”。
叶檀(财经评论员):制造业升级缺乏制度配套、无未来收益预估的低效投资,都是中国消费时代的绊脚石。
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节日期间通过高速公路免费等措施使得居民消费潜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但要持久发挥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仍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比如改善消费环境,减少流通环节的不合理费用,降低过去被列为奢侈品而现在变为高档消费品的关税,来拉动国内消费市场。
汤嘉琛(人民网评论员):让劳动者从容地享受假日休闲的乐趣,既关系到公众的权利和福利,也有助于释放全社会巨大的内需潜力。只有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制定更加人性化的公共政策等方面多方发力,才能让更多中国的假日休闲更加理性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