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秀 万苗坚 易金玲 赖维
[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es,ME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的关系。方法:以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330名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ED值。结果:330名受试者的MED均值为(1176.1±322.90)mJ/cm2,男性MED均值为(1132.8±339.38)mJ/cm2,女性MED均值为(1212.2±304.76)mJ/cm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2);Ⅱ型皮肤男性MED值显著低于女性(P=0.02);大于30岁男性MED值显著低于女性(P<0.05)。结论: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MED值范围与中国其他地区正常人MED值有一定差异,其与性别关系不能笼统地分析,必须考虑年龄及皮肤光生物学分型的影响。
[关键词]最小红斑量;紫外线
[中图分类号]R4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11-1994-03
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的测定是指在一定光源或特定波段的光线照射下引起照射部位24h后可察觉红斑的最小照射剂量,是光试验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MED测定主要用于三方面:判断皮肤对特定波段光线是否敏感及敏感程度;光疗前确定恰当的照射剂量;评价防晒剂的防晒指数(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因此,笔者科室应用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作为照射光源,测定广州地区621例健康志愿者的MED值,并分析其与性别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330例,均来自广州地区,其中男150例,女180例,年龄20~62岁,平均为(29±9.1)岁。所有受试者均无光敏感疾病史,无系统使用或局部外用光敏性药物史。背部受试部位无炎症、色素沉着、多毛和瘢痕等。试验前,每位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和方法
1.2.1仪器:光源为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产)。灯管为500W氙灯,光源稳定度优于1%。UVA和UVB滤光片规格:UVA波段为UG11 (1mm) 和WG320 (1mm),UVB波段为UG11 (1mm) 和WG335 (1mm)。输出光辐射波长为:290~400nm,波长短于290nm的光辐射低于总辐射的1%,波长大于400nm的光辐射低于总辐射的5%,光辐射波动小于10%。日光紫外模拟系统共有6个孔,照射形成直径大小8mm的圆形光斑。数字式紫外线辐照计(由北京华电计量新技术开发公司生产,中国计量院校正),依据积分球原理进行紫外线辐照强度的测定。
1.2.2方法:测定时间为2009年3月~2011年12月。测定部位为背部脊柱两侧。受试者入选后,为了避免因解剖差异对结果的影响,随机选取左右侧进行照射。日光模拟系统6孔的照射能量为449.78~1372.50 mJ/cm2,其能量递增幅度为25%。观察指标为照射后24h照射部位可以察觉的红斑(MED值)。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同时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MED值用均数(Average)、中位数(Median)及频次分布情况表示。采用SPSS16.0软件包中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同性别组间中位数进行分析,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330名受试者的MED均值为(1176.1±322.90)mJ/cm2,范围(449.78~1952.0)mJ/cm2,中位数为1249.2 mJ/cm2(见表1)。频次分析见图1,从图中可见受试者的MED值呈非正态分布,所以选择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男女两组MED值中位数之间的差异。其中男性150例,MED均值为(1132.8±339.38)mJ/cm2,范围(449.8~1708.0)mJ/cm2;女性180例,MED均值为(1212.2±304.76)mJ/cm2,范围 (449.8~1952.0)mJ/cm2。在不考虑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和年龄的情况下,经Kruskal-wallis H检验,P=0.20,这表明不同性别之间的MED值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依据FitzPatrick法确定皮肤光反应类型后再进行男女性别之间的MED值比较,发现Ⅱ型皮肤男性MED值(575.7±257.40)mJ/cm2显著低于女性(932.1±340.80)mJ/cm2(P=0.02),而Ⅲ型和Ⅳ型皮肤男女之间MED值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将受试者按照按年龄分为20~30岁、30~45岁和大于45岁三个年龄组,进行各年龄组性别之间的MED值比较,发现除20~30岁年龄组的男女之间MED值无统计差异外,30~45岁和大于45岁的男性MED值显著低于女性(P=0.03, P=0.00)(详见表1)。
3讨论
使用日光模拟器测定皮肤的MED值能够客观地反映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有效评价皮肤的光敏感性。但是,由于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紫外线属性、人体皮肤色素屏障和水屏障功能[1-3]。因此,我们测定了广州地区330例正常人群的MED值,并分析其与性别的相关性。
目前国内不同地区的关于MED的报道已有不少[4-8],比较发现不同地区测得的MED值有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使用的光源不同,其所发射的光谱峰值不同,这是造成结果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本研究使用的是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发射的光谱峰值为290~400nm,与日光最接近,测得的MED值更能客观反映皮肤对日光紫外线的敏感性;②紫外线辐照仪测定原理不同。文献中多数使用的是由“点光源”测定原理的辐照计,而本研究使用的是“积分球”测定原理的辐照计。相对于“点光源”,“积分球”测定更能从整个辐照面上综合测定辐照计量。因此,使用不同辐照计测定的MED值,在数值上就不具有可比性;③测试部位不同,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9],因此MED值的差异也较大。文献报道中测试部位有臀部、前臂屈侧或下腹部[6-8],而本研究选用的部位为背部,优点在于背部平坦,接触面积较充分;④受试人群不同。即使是使用同样的仪器、辐照计,测量的是同样的部位,但是本研究测得的MED值与袁超等[4]报道的数据也有一定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群体日照习惯、日照强度和防晒意识都不同,这均影响其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在男女性别差异上,在不考虑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和年龄的情况下,MED值与性别无关,与冯炯等[5]、王丽英等[6]、楼小航等[7]和余婷婷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在考虑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和年龄的情况下,发现Ⅱ型皮肤和大于30岁的男性MED值均低于女性,与袁超等[4]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本研究测得广州地区正常人的MED均值为(1176.1±322.90)mJ/cm2,范围(449.78~1952.0)mJ/cm2,其范围与中国其他地区报道的有较大的出入,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是对中国不同地区人群MED值数据的重要补充。同时发现,MED值与性别关系不能笼统地分析,必须考虑年龄及皮肤光生物学分型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ergio D,Jose G,Tania C.Determination of the minimal erythema dose and colorimetric measurements as indicators of skin sensitivity to UV-B radiation[J].Photochem Photobio1,2004,79(6):540-544.
[2]Broekmans WM,Vink AA,Boelsma E,et a1.Determinants of skin sensitivity to solar irradiation[J].Eur J Clin Nutr,2003,57(10):1222-1229.
[3]Henriksen M,Na R,Agren MS,et a1.Minimal erythema dose after multiple UV exposures depends on pre-exposure skin pigmentation[J].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2004,20(4):163-169.
[4]袁超,温海,杨丽洁,等.正常人在四种不同UV光源辐照后的MPPD和MED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9):1309-1312.
[5]冯炯,张美华,毕志刚.南京地区正常人窄谱和广谱中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5):272-274.
[6]王丽英,陈昆,常宝珠,等.118例志愿者紫外线最小红斑量值测定[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2):80-82.
[7]楼小航,张福仁,田洪青,等.济南地区94例正常人最小红斑量测定[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6):361-362.
[8]余婷婷,曹宇,朱红柳,等.中波高能紫外线最小红斑量值测定[J].中国皮肤性病杂志,2010,24(2):135-136.
[9]宋秀祖,樊奇敏,胡慧丽,等.308nm准分子光照射身体不同部位产生最小红斑量的比较[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5):267-269.
[收稿日期]2012-08-20 [修回日期]2012-10-08
编辑/李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