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属于贵州财经学院2011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贵州省农地非化进程呈现出阶段性波动加速的特征。对其适度性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合理界定,不仅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结合贵州实际情况,通过构建数量研究模型,对近年来的贵州省农地非农化的适度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贵州省农地非农化并不在最适度的区间内,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农地非农化 城镇化 适度性
一、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发展水平,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空间的角度而言,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耕地减少的绝大部分被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新增建设用地所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讲,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就相当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也就是说,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一定条件下,受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制约,可占用耕地的数量有限,而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无限。这就构成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矛盾。
2000年到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由36.22%提高到46.6%,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而同期,贵州城镇化率从23.9%提高到29.9%,年均提高0.6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水平16.6个百分点。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角度看,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近年来贵州城镇化发展速度还呈现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趋势,与其它省份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在贵州省“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发展战略下,如何协调好基本农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二、贵州省农地非农化发展现状分析
与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不同,贵州省农地非农化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波动式下降的状态。自2001年到2009年,贵州省的农地非农化发展经历了“三升两降”(三升:2001年—2003年,由7.07%升至8.99%,上升1.92个百分点;2006年—2007年,由3.5%上升至5.38%;2008年—2009年,由2.33%升至4.99%;两降:2003年—2006年,由8.99%降至3.5%;2007年—2008年,由5.38%降至2.33%)。从中我们亦可以知道,虽然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推进了农地非农化,但在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下,贵州的农地非农化有下降的趋势。
数据来源:由《贵州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得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虽与全国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但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目前已经步入了加速发展阶段。按照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诺瑟姆曲线”公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过程的轨迹是一条被拉长的S型曲线。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期,城市化率30%以下,城市化速度比较缓慢;第二阶段是中期,城市化率在30%~70%,城市化加速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中期,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规模在达到90%以后趋于饱和。2010年,贵州省城镇化率突破33.8%,城镇化水平与诺瑟姆曲线的第二阶段相吻合,从理论上论证了贵州城镇化已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三、贵州与全国农地非农化对比分析
贵州省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耕地面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据统计,2008年,贵州省的耕地面积约为4485.3千公顷,约占全国农耕地面积的3.7%。而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3.2%,贵州省略高0.5个百分点,但与平原区(以河南为例)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河南省耕地面积约7926.3千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走高。近年来,全国城建用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逐步增加,由2001年的1.85%增长到2009年的3.18%,在近十年的时间了增长了1.33个百分点,从数量上看呈现出过渡农地非农化的趋势。而处于中国西南的贵州省,2001年城建用地占耕地面积仅为0.62%,至2009年上升为1.11%,近十年来增长0.49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而城镇化进程的缓慢无疑成为这种趋势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与此同时,相比于全国的农地非农化的增长,贵州省农地非农化的年增长波动幅度大,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贵州省农地非农化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大,政府的政策对与贵州省的农地非农化有明显的作用。
四、贵州农地非农化适度性研究
(1)贵州省农地非农化适度性模型构建
1.假设
地土仅有两个用途即用在农业部门和非农化部门,用P■表示农地价格,P■非农用地价格; L■表示农业用地量,L■表示农地非农化的数量。Y表示总产出,则有Y= P■* L■ +P■* L■ 。P=P(L■, L■)是土地在两部门配置的产量函数,表示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化部门之间进行配置,实现一个农地非农化适度的规模,并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
2.模型的建立
基于2.1的假设,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一个等式约束最优化的问题:
max P(L■, L■)
s.t. Y= P■L■ +P■* L■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G= P(L■, L■) +?((P■L■ +P■* L■—Y)
得到最优解的一阶条件为 :(G/( L■ = (P/( L■ — ( P■ = 0
(G/( L■ = (P/( L■ — ( P■ = 0
可得: 和C(L■■, L■■),C点即为农地非农化的均衡点。对于公式P=P(L■, L■),将L■和 L■赋不同的常数值,即P=P(L■, L■)=i (i取不同的值)对应于不同的效用曲线。C(L■■, L■■)的几何意义表示均衡点(L■■, L■■)位于曲线P=P(L■, L■)=i(i为某一常数)与直线Y= P■L■ +P■* L■的切点处。
以上可知当达到均衡点即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时,式子成立,即成立。
设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出函数为T■=AF(K■,N■,L■),其中A为全要素生产率,K■为农业固定资产存量,N■为农业的从业人员数量,L■为农业土地投入量,用耕地面积表示;设非农化产业产出函数为T■=AF(K■,N■,L■),其中A为全要素生产率,K■为非农产业固定资产存量,N■为非农业的从业人员数量,L■为非农化土地投入量,用城镇面积表示。
对T■和T■两式两边同取Ln对数可得:
LnT■=LnA+aLnK■+bLnN■+cLnL■
LnT■=LnA+eLnK■+fLnN■+gLnL■
进行变量替换:LnT■=t■ LnA=X■LnK■ =X■, LnN■=X■, LnL■=X■
即t■=X■+ aX■+ bX■+ cX■
同理:t■=H■+eH■+fH■ +gH■
其中:c=■=MP■;g=■=MP■
因此,要证明贵州省农地非农化是否在适度区间内,只要求证■=■是否成立,即■与■是否相等。如果■等于或近似等于■,则可以认为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的配置和在非农化部门的配置达到最优化;反之则认为贵州省农地非农化不在最优的区间内。
(2)贵州省农地非农化适度区间分析
用时间序列数据在eviews软件中求解c和g值,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考虑到实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报告采用的是1995年到2009年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贵州统计年鉴》,并且本文所用数据均进行了年度调整。
首先,我们对原方程进行直接的简单多元回归,回归结果如下。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回归是一个典型的伪回归,原因就在于拟合优度值与D—W检验值太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可能是由于原序列的非平稳性引起的(无论随机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些随机变量的不平稳性越高,回归方程拟合程度就越高,发生伪回归的可能就越大)。
因此我们需要对原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其平稳性。通常情况下,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是ADF(APgmented Dickey—FPller)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EVIEWS3.0软件。单位根检验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假设各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将ADF检验的结果值与特定水平下的临界值进行对比,如果ADF值大于临界值,则表明接受原假设,即序列存在单位根,序列是非平稳的,反之亦然。
下表就是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根据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我们发现原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是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却都是平稳序列。多元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阶序列的平稳。显然,本部分的时间序列满足这个条件。
表1(1):单位根检验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非平稳序列之间或者他们的线性组合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如果多个时间序列变量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同阶差分是平稳的,则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通常情况下,用于检验多元变量的协整关系所用到的方法是Johansen协整检验法。Johansen检验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选择就是滞后期数的选择。本文研究中所选用的数据是季度数据,因此本文中的Johansen检验说选择的滞后期为1。
进行Johansen检验中,对原方程的残差项进行了自相关检验、正态分布检验和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其协整检验是一个无偏的、有效的检验。最终的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表2(1):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根据参数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写出最初的方程:t■=57.14953+ 0.355562X■+ 0.771935X■+ 0.690181X■ 方程中,根据检验结果,我们发现,方程中的系数均为正,这表明农地生产总值与农业固定资产存量、农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农业土地投入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根据我们的实证分析,农地的产出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农业用地上升约0.69个百分比。
表2(2):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根据参数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写出最初的方程:t■=2.252402+0.897740H■+0.511535H■ +0.260412H■方程中,根据检验结果,我们发现,方程中的系数均为正,这表明非农化产业生产总值与非农化产业固定资产存量、非农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非农化产业土地投入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根据我们的实证分析,非农化产业的产出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非农化用地上升约0.26个百分比。
根据以上的检验分析可知:增加一单位农业用地,农业产出增加c=1/0.690181个单位;增加一单位非农化土地,非农化产出增加g=1/0.260412个单位;则■=0.377。
表3:贵州省征地赔偿年产值标准统计表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征地赔偿年产值标准计算。
现在根据《贵州省征地赔偿年产值标准统计表》的统计数据来计算的值,对表中的两列数值分别求其算术平均值可得:P1=1194424/42;p2=622021/42,可知=1.92。由前面模型分析可知,如果相等或近似等于,则可以认为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的配置和在非农化部门的配置达到最优化;反之则认为贵州省农地非农化不在最优的区间内。=1.92与=0.377两个数值不相等,相差约5倍。因此我们认为贵州省农地非农化不在最优的区间内,即目前的农地非农化的规模不是最优的。
此外,由于=0.377,可知增加一单位的非农化用地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因减少同样一单位农地而损失的收益,因此在政策范围内增加非农用地的比例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收益,同时也证明了贵州省农地非农化程度不在最适度的区间里,而是滞后于最优水平。
五、相关建议
土地的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受土地保有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土地政策的制约。由以上实证分析的结论可知贵州省目前的农地非农化程度滞后于最优水平,而城镇要发展,农地也要保护,本文认为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协调中促进农地非农化达到最优水平:(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土地征用行为,保证农地非农化稳中有进;(2)大力引进高精尖产业落户,提高土地非农化产出收益和土地非农化的拉动力;(3)合理分配土地收益,降低利益驱逐非法占地,控制农地非农化的适宜速度;(4)在促进非农化进程中合理控制用地规模,在加速发展中提高非农化用地集约度。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发展,2008.
[2]Ming Liu, Modeling long memory in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Journal of Ecronometrics,99, 2000.
[3]Atay , Fatihcan M .、Just, Jurgen, On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Coordination of Complex Behaviors of their Ele—Complexity, Vol.10, Issue 1,2004.
[4]贾生华,张宏斌.中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
作者简介:李乐春(1985.09—),男,河南信阳人,贵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院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服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