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由于日本非法“国有化”中国领土钓鱼岛,激起所有中国人的强烈义愤。在一拨又一拨的抗议浪潮中,一段网传视频颇为引人注目:“九一八”前夕,河南一所学校的校长在升旗仪式上作了一场精彩的“抗日演讲”,有理有据,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生动感人,不仅使全校学生深受教育,感动落泪,也让看到这段视频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平时我们也在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往往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其原因在于,以往的此类教育主要是为了完成规定的课程计划或某项活动的要求,为了应对相关的知识考核,因而很难把它转化为深沉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思考与认同,转化为对国家民族发自内心的热爱,转化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强大凝聚力。
“抗日校长”的事例说明,钓鱼岛争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契机,一个抒发爱国情感的现实平台,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重新思考什么是国家利益,什么是民族大义,也让我们深刻反思以往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无的放矢的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的照本宣科、缺少真情的刻板表述等种种弊端,在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中找到有机的对接点,从而激发广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烈爱国热情。
过去我们这方面的教育效果不佳,除了学校和老师的原因之外,也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重要影响。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各种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一些负面的东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腐败现象蔓延,社会诚信缺失,道德素质滑坡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以至于许多人把移民海外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大量“裸官”和“外籍明星”团队的出现,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有权有钱阶层中许多人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如何对下一代进行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照理说,取得外国国籍并不能成为爱国与否的评判依据。建国初期,一大批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炽热的赤子之心感人至深,至今令人敬佩不已。但现在则是另外一种景象:不少人一旦有了条件,就会想方设法往外跑,放弃中国国籍,变身“海外华人”,从中获得各种利益和好处,还要在不同场合表现得比别人更加爱国。其所作所为,实际上亵渎了“爱国”一词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感,把它彻底功利化、庸俗化了。
“抗日校长”演讲中的一句话让很多人内心倍感震撼。他说,日本人知道,就算他们永远都不参拜靖国神社,韩国人也不会买他们的东西;就算他们天天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照样会买他们的东西。虽然他讲这番话的落脚点在于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制造出更先进、更优质的产品来,让中国人不再依赖日货。但它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韩国人在这方面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我们过多地关注经济利益,有意淡化曾经的历史恩怨,刻意强调友好与互利,实际上为很多争端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日本没有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的前提下,这种危害是显然易见的,不但使日本对形势产生误判,也让我们的下一代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日本侵略中国所犯的罪行已经成为历史,没有必要再作过多的纠缠。但事实说明,一个没有反省甚至不承认所犯侵略罪行的国家是十分危险的,历史很有可能重演。
就在钓鱼岛问题不断发酵、民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之际,一些有头有脸的专家学者一再“冷静”地告诉大家,爱国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现实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爱国”而影响了自身的利益。所谓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甚至说,钓鱼岛就是个无人荒岛,没有多少经济价值,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争它不划算。
类似的歪理邪说,势必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专家”、“学者”在有关国家民族利益和领土主权问题上表现出的短视、无知与幼稚,让人同样感到了无比的惊讶与愤怒。
现实在提醒我们,当下的中国,需要多一些“抗日校长”这样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有识之士,来提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教育战线,更是需要一大批这样的校长和教师,用他们开阔的视野、高远的见识、深刻的思想和对国家民族的真挚情感,来教育和引领我们的下一代,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灵中,让他们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胆略、有信念、有毅力、有操守、有骨气、有勇气的大写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未来的脊梁。
也许,这就是“抗日校长”带给我们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