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在湖北美术学院一栋古旧单位楼里,第一次拜访廖连贵先生。亮堂的书房,一张宽大的作画案台,上面摞着一叠手画卷,一屋子的书画和悬挂的各式毛笔,还有姿态万千的根雕作品,浸染着书香翰墨的气息。年近80岁,廖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不愿意多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反复强调着自己的观点,“一个画家,最重要的就是以作品说话。”这个有点执拗的长者,对自己的作品始终有着极其虔诚的呵护。提起他的经历,廖先生更愿意谈他的创作过程,“从未脱离过生活,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这是他近六十年一直坚持的作画原则。
不走寻常路
年轻时廖先生原本是学西方油画出身,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真正学习专攻中国画。据原湖北省美术院院长陈立言回忆,当时很多画国画的前辈都在一起,廖连贵虽然在科班学习,但却并非完全按照科班的学习方法学国画。
他把大量的时间泡在西南少数民族,比如傣族、景颇、藏族等等,极其重视写生,与当地人成为很好的朋友,积累创作素材。他最出名的《瑶老庚》,原型就是他在瑶族的朋友。有一段时间廖先生到傣族,一去就是三个多月,从景颇一直走到瑞丽,横跨云南的八个县,连续十天汽车都在灰尘里,下车的时候整个人除了牙齿和眼睛,身上全是灰。为了把握瑶族老乡的民族特性,他甚至住进瑶岭傣寨或藏民帐篷,连续三年里,三次下广西南丹县实地体察生活,最终展现出了一个朴实憨厚又倔强坚韧的瑶岭农民形象。他笔下的傣族姑娘、藏族老者、苗家小伙,都能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历经三十余年的锤炼,如今在业界,他的水墨画人物已经成为一面标志性旗帜。
湖北画界的“保尔·柯察金”
因为多年疾病缠身,廖先生的听力不太好,他的儿子廖汉青一直在一旁帮忙转达。廖汉青告诉记者,对待每次采访父亲都很认真,采访完的稿件,他还会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的校对,确保准确无误。而对待画画创作更是如此,“有时候灵感来了,甚至半夜爬起来拿起画笔就开始画。”廖汉青说,父亲那个年代搞创作很扎实,没有电脑,也没有相机,背个画架在深山待几个月是家常便饭。
在湖北画界,廖先生有一个称号叫“保尔·柯察金”。据说这是因为,廖先生1996年不幸患上了肺癌,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作和对艺术的追求,乐观积极面对,尽管长期的用药让他身体备受摧残,听力也因此受损,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反而在晚年厚积薄发,从人物画方向转向画荷塘花鸟系列,把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以笔墨直抒情怀,焕发了艺术青春。
风骨荷花叹人生
廖汉青说,父亲到了晚年,尤其喜欢画熊猫和荷花,即使是现在这个年龄,仍然坚持要出去采风,有时候为了画荷花,在下着暴雨的情况下,他还要打着雨伞在植物园里面拍摄荷叶不断被暴雨洗礼的场景。在廖老师笔下的荷花系列,丝毫看不到八十岁人那种衰老感,而是有风骨充满朝气,尤其以风雨之中的残荷最为传神。
未受病痛折磨的影响,反而把对艺术的追求发挥到极致。去年,他在湖北美术馆的“夕照七彩”水墨艺术作品展受到业内诸多好评,尤其荷花系列受到不少赞赏。采访完离开廖老师的家,让我想起王维的一句诗,“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在这里用来形容他的大半生,也是最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