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

2012-04-29 00:44李天田
IT经理世界 2012年20期
关键词:工厂机器人设备

李天田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最近的两次参观:

第一个参观对象是一家总部位于某内陆四线县城的食品制造企业,传统产品、中等规模、业绩稳定、行事低调,在资本市场已经创造了相当成功的优良记录。当我进入工厂的生产现场,隔着巨大的玻璃窗,眼前是像蚂蚁搬家一样的密密匝匝的操作工位和工人。他们头都不抬,分秒必争地进行着包括称重、目检、包装等工序在内的重复劳动。还未等我开口询问,企业方面的负责人就主动介绍说:“我们正在逐渐引进自动化的生产设备,甚至包括一些针对精细工序的工业机器人,估计完成改造后每家工厂将会比目前减少40%左右的员工。而且,”他继续说道,“我们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些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这样就会使得这些设备能够充分地结合与强化我们原有的工艺特色。不过,我们引进设备的速度会有所控制,因为必须等待不断开设出新的工厂将原有的工人分流出去。”

此前,某家广东电子公司的高管也曾经感慨,就在仅仅5年之前,一遇到产能问题,管理者的第一反应还是“进人”,这导致该公司在短短几年间人员规模扩张了5倍,公司压力最大的部门居然是即使足迹深入到陕甘宁也经常无功而返的招聘部门;而今天,生产现场无论是遭遇产能、质量还是工艺问题,人们的本能反应已经变成了“绝不能加人”,而是“看看通过对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能做些什么”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乐观绝非空穴来风。此前富士康也曾对外宣布,将在3年内引入100万台工业机器人,以替代工人在生产线上从事的重复枯燥的劳动。要知道,与此相对应的,是截至目前全球正在作业的工业机器人不过才110万台左右,富士康在大陆的员工100万人左右。

当我们把目光从所谓经济学家、财经媒体的各种悲观分析转移到看似沉默的从业者身上,就会发现:从沿海到内陆、从精密电子到传统食品,“中国制造”们对于转型升级的愿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峰值。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信号,制造业的经营者们并没有在浮躁的投机热潮中自我放逐,经过经济危机的大浪淘沙,幸存者正以20年前争先下海开厂般的热情,主动投入到这一场IT背景下的新工业革命中。20年来中国制造业积蓄的存量资源,只需找到一个新的支点,来重新撬动活力。假以时日,他们将会以坚守者和改造者的姿态重新回到商业舞台的中央。

不过,企业也有新的苦恼:大量机器人或者其他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一方面对企业的用人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过去的流水线工人不同,自动化车间必须聘用受过良好教育的一线员工,企业投入在员工培训上的时间和费用成倍增加,所谓针对“蓝领”和“白领”管理模式的界限正在模糊化,制造业维系高素质人才的难度越来越高,“高级蓝领”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必须保持中国制造灵活多变的竞争力,对设备的智能化、柔性化程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企业除了必须要深度参与到设备的研发过程中,还必须要在编程、维护、改造等方面建立自己的特种部队,从而形成管理一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工厂或者工厂群的成熟体系。

结合到这样一个现状,我的第二个参观对象就格外能说明问题:这是一家在临近北京的三线城市开办的职业教育学校。过去几年间,这家学校开设的空乘、安检、幼教专业极速发展,招生爆棚,就业爆棚。当我访问这位在国内职教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校长,她的头脑非常清晰:职业教育就是要让“劳者有其学、学者有其专、专者有其岗”,让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路线最短。而在今天的就业市场上,毫无疑问两个市场是最大的:要么是满足中国制造业“新工业革命”的用人需求;要么是满足中国现代服务业的用人需求。目前来看,针对后一个市场的职业教育投入少、师资足、见效快,因此,就格外映衬出针对前一个市场在教育、培训产品方面的严重缺位。

在企业级市场上,中国制造从来都是超级大买家。这一轮IT背景下的新工业革命,企业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灵活、强悍的“变形金刚”,毫无疑问这将极大地拉动IT服务、自动化控制、机器人设备、设备融资、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等市场的新一轮机遇。

脚踏实地,热切期待。

猜你喜欢
工厂机器人设备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500kV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探讨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原来他们都是可穿戴设备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