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是音乐艺术的审美主体,音乐艺术作品是审美对象,这两者是音乐艺术的特征关键,并且起着决定作用。一旦两者之间的审美发生碰撞或融合,它的特征就会变得复杂。本篇文章主要总结并分析了他的三个特征:构建性与再创造性、反刍性与超越性、直观性与情感性。
关键词:音乐艺术;艺术特征;审美主体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艺术的批评、欣赏与传达的纽带和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都是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当审美主体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创作或欣赏的灵感,像这样具有内省性及反思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都是由它从始至终的贯穿着。虽然决定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审美主体的人和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但是一旦他们之间发生审美碰撞与融合,其特征也将变得纷乱复杂,下面就从他的几个特征方面分析一下原因。
一、构建性与再创造性
人对一件艺术品从认识到了解的过程就叫做构建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这件艺术品具有再创性的理解就叫做再创造性。因为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生活条件、价值观念以及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所以即使有一个明确的表象对象存在,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首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反应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曾有一位著名作家说过:“对一首音乐的欣赏,受欣赏人的影响,因为不同的人对原作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也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因为它是充满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在原来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的原作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生活体验去丰富它;那些艺术修养高和生活经验丰富的欣赏者,有时会在作品中发现作者都没有发现的意义。
二、反刍性与超越性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所以对自己的作品反复地品味,可以从中理解到新的涵义,上升一个新的高度,对自己的作品是一种美好的沉醉。我们在对一个物体进行审美时,总是从低层逐渐发展到高层的过程。面对一首新的音乐,我们在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时,总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在发展中,慢慢的领会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这个过程就是连接与融入,正是这种关系使审美主体与被审美物之间在审美上产生了共鸣。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被沦落天涯的琵琶女演奏的哀怨的乐曲深深打动了,产生了共鸣。但是,这也要掌握一合适的度,不能过于沉浸于回味中,否则物极必反。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既要沉醉又要清醒,既要进入又要超越,在沉醉当事人的同时再提升一个高度变成欣赏者,从感性转换到理性,达到高度的审美境界。
三、直观性与情感性
其实,欣赏一首音乐需要人的直观的感觉,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没有任何障碍或阻隔,审美对象直接展示给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直接进入审美对象。而且,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也是一种具有直观性的心理活动,它的基础是对意象直接的感性把握,包含着意象的传达与意向纳入的活动。人对外部环境的反应会通过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听了一首感人的曲子之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现实联系起来,对饱受苦难的人深感同情,流出了感动的泪水,所以他也总结出人可以用音乐等艺术来传达感情,就像情人用情歌表达爱意一样。情感是人们普遍都重视和认可的一种心理素质,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有着重要地位。
四、结语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人们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我们在欣赏艺术时可以将审美主体人、审美的对象与自己生活的环境或年代联系起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还要相互超越,达到审美最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44.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郑锦扬.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实.音乐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坤霞(1976-),女,河北望都人,硕士,讲师,保定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