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纯红 贺金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实施面广、量大、难度高的工作,需要校内外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形成联动机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高校内部、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联动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深化,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实施情况看,尽管各高校均已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之间及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为了全方位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通过合理分配实践教学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高校内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联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目前,这几门课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有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结合教学需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分别组织实施,开展一些诸如讨论、辩论、演讲、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简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种“各吹各号、各弹各调”的实践安排由于任课教师个人学识、兴趣和阅历的不同,不仅造成了实践教学内容深浅难度的差异,而且不利于对学生实践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可能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形式的简单重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织学生观看革命影片、参观八路军办事处和瞻仰烈士纪念碑等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进行革命理论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也组织学生开展类似实践活动,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中也可能使用到这类资源,这不仅耗费师生实践教学的宝贵时间和经费,更使其产生厌烦心理,丧失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由于思政课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倘若每门课都有实践课时,我们可以将五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综合考虑,协调安排,通过任课老师间的统筹安排、相互协作,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学时、学分设置上统一规划,这样既减轻师资缺乏的压力,又缓和课时不够的冲突,还能使各门课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实现实践资源利用的优化。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内部的联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面广,需要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除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外,高校中的各院系、学工系统及相关职能部门尽管工作侧重点不同,但都肩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其他综合素质的育人目标,因此有必要实现校内各育人单位实践教学的联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院系间联动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些内容与高校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有交叉之处,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实现与这些院系的联动,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和社会学、外语、法学等专业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设立模拟法庭并进行法律咨询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则可以与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相结合,开展学术讲座进行讨论、组织社会调查、安排实地考察等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和历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政治学等对口专业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提升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还可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路和形式,提高实施实践课的理论水平。对于理工科等非相关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跟各院系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思政课老师通过定期到这些院系的实习基地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各行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各院系则积极配合协助思政课老师的调研和实施实践教学。这样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与各专业实践相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实践的各个环节,在自然科学的野外考察、科学实验、工艺革新等实践教学中,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讨论、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实践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大学生深刻体会蕴涵在课程中的人类文明成果,体验科学精神;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培养求实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工系统间联动
高校的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各院系的学生工作机构,每年会组织各自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诸如参观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等党团活动或安排寒暑假社会实践,而思想政冶理论课教师根据理课程内容的要求,也要有组织学生开展类似实践活动的计划,这样,就可能出现实践教学主体(学生)一样、实践内容相似、实践形式雷同,但经费分别使用,组织分别进行的情况,造成实践资源的浪费。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学工系统间的联动,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现象,并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对政策的理解把握能力,可以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提升实践的理论深度,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管理者的学工教师,由于长期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和活动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工系统间的联动,整合人力资源,进行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要求与学工处组织的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寒暑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思政课老师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辅导员和其他学生工作者发挥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积极配合、协调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相关职能部门间联动
作为高校课程实施基本条件的图书馆、教材科、实验室、电教室和网络中心,是各高校建设投入的重点,长期以来各个学校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部门提供的书籍报刊、教材教辅资料等文本资源及各种实验设施、多媒体、互联网和各种影视音像资源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物质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实践内容充分利用上述软硬件设施去研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根据时事态势的发展,结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对这些教辅部门提供的资源和条件提出更新和补充的建议,这样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理论深度。此外,作为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部,主要负责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政治理论学习、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内外宣传工作等,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管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与宣传部门展开联动,不仅可以借助宣传部门在宣传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优势,拓宽实践教学的形式,而且可以更准确及时地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中高校与社会的联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并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空间和职能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要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就要面向社会,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一方面“走出去”,即与高校所在的地方企事业单位、农村、城市社区和各种纪念场馆开展广泛合作,按照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建设一批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社会服务基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及教学、实习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构建平台。另一方面“引进来”,借助校外人力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校外人力资源,主要指学校以外的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资源,如党政机关的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家、杰出的高校毕业生、知名企业家、知名社会文化人士、老红军和劳动模范等。在他们中蕴藏着巨大的育人力量,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邀请他们来校演讲、做报告、与学生座谈,开展实践教学。此外,还可以建立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短缺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同一地区高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高校之间就可以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合理利用其他学校的资源,实现部分资源的共享。这样有助于调动社会力量,争取社会的物力和财力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资源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语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联动机制的建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相应的组织、制度和经费保障。通过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制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细则,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专门队伍,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联动机制的建立及高效、协调运行,争取获得系统效应,最大限度地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联动,这将充分调动高校内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各院系、学工系统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等各方面的力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芃,汪洪,戴佳,邹艳红.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J].化工高等教育,2008,(6).
[2]王学俭,李永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2).
[3]李尚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吴彬,李宪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09,(2).
[5]潘荣华,周新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0GJA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