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方向,但是要真正提出方案并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具体研究,因为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据中国网6月7日报道,人保部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其实,早在2008年11月,人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就称,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在2030年前,职工退休年龄将延迟到65岁。
原因
养老金成欧债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
由希腊开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像一出肥皂剧一样,没完没了,接连引发政坛地震,给欧元区和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也远远超出几乎所有人的想象。如果说,欧债危机是压垮四国总理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养老金就是引发债务危机的最后一个重要诱因。
欧洲是福利国家的发源地,也是老龄化趋势最为严峻的地区。老龄化不仅拖累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提高了福利成本,加剧了财政负担。希腊作为此次欧债危机的发源地,自始至终置身于欧债危机的漩涡之中,成为广受诟病的欧洲高福利制度的一个反面样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所长、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作为援助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元区之所以于2012年5月提出整顿财政、改革经济、消减福利的改革措施,其目的是合理调整“老龄化成本”,减少财政负担。否则,在2010~2050年间,养老金支出将增加GDP的12.5个百分点,社保制度濒临破产,但如果按照上述改革路线图,养老金支出的增幅仅为4.5个百分点;如果严格执行下去,有可能仅增加1.9个百分点。
郑秉文指出,希腊危机的救援条件揭示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债务危机背后的推手之一来自养老金。在传统的指标体系中,财政赤字的测量中只有总逆差、基本赤字和结构性赤字、总债务、公共部门财务净值等,这些公共政策和财政状况的量化指标显然不能对未来公共财政趋势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导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从天而降”。第二,将老龄化成本引入到财政评价体系之中十分必要。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的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即正在工作的这一代人缴费,直接用于支付当前退休者的养老金,具有较强的债务隐蔽性和较高的财务脆弱性,老龄化趋势使这两个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另一方面,“老龄化成本”的存在使传统的财政指标体系已不能经常正确地抓住公共财政的真实性,也不能反映老龄化带来的隐性“老龄化成本”,人口结构的变化使传统财政指标体系的这两个缺陷暴露无遗,动摇了财政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框架,彻底改变了一国财政可持续性的传统含义。
郑秉文表示,在欧债危机继续发酵的大背景下,欧债危机已经成为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继续存续下去的重要障碍,甚至影响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欧债危机的根源之一在于其福利制度过度,成为这些国家主权债务率过高的诱因,变成财政拖累之一。”他指出,退休年龄是一个重要参数,它的高低对养老金制度有很大影响,并且我国提前退休现象十分普遍,2011年非正常退休人数78万,占15%左右。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参保人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这与发达国家41年的“参考缴费年限”相差悬殊。据披露,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元。郑秉文说:“财政补贴已成刚性,从1998年算起,现在余额是1.5万亿元,如果去掉这10年补贴正好剩5千亿元,广东一省就要3千亿元。政府填‘空账的代价太大了,我们现在所有风险都被掩盖了。”郑秉文说,欧债危机提醒中国从立法上切断缴费型养老制度“裹挟”财政的可能。我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从1997年开始接受财政转移支付,至今已累计转移支付达10254亿元。而从美国的经验看,它自公共养老金制度建立以来就从未接受过财政补贴,且养老金余额高达2.5万亿美元。他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球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比北美还要严重。到2015年中国劳动人口占比和绝对数量开始达到高峰值,从此开始下降,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将减少。到2049年新中国建国百年的时候,60岁以上的老人占34.4%,而美国才28%。这要求我们要强化养老金制度的激励设计,构建一个激励性比较好、与老龄化国情相匹配的养老金制度。
中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012年7月10日,全国老龄办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同期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老年人数)为19.67%。
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是60岁,甚至更低,按此换算,中国大约是5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养活一个老年的退休人员。人口学界公认,深度老龄化的特征之一即为5个年轻人养活一个老年人。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此时,年轻人将无力购房消费甚至生育小孩,养老将是巨大压力;而老年人将持续消费,储蓄率降低。与此同时,劳动人口却在减少。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透露,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从2010年的9.7亿减少到2050年的8.7亿,并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减少的拐点将发生在2015年,届时将从9.98亿的峰值开始逐年下滑,年均减少366万。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昉判断,随着中国明年劳动力人口总数开始下降,预计“十二五”规划期间,潜在经济增速会从目前的9.5%下降至8.4%,到“十三五”的时候还会再降到7%。社科院数量所专家李军则称,“十二五”期间,老龄化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不会很大,“但从长期看,老龄化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权重一定会变大。预计2020~2030年,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幅度最大。”他还认为,2021~2025年是人口老龄化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相对最为严重的时期,该期间我国潜在年均经济增长率由此下降约2.2个百分点。
“人口红利”优势正在减弱
中国 “人口红利”将于2013年或2015年结束的观点近期屡见报端。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也增添了人们对“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负面猜想。“用工荒”、“未富先老”、“人口负债期”等词语也为人们所热议。
所谓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充沛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优势。国际上,普遍以总人口抚养比,即儿童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来测量“人口红利”。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抚养比低于50%,就意味着其进入了“人口红利”获利期或“人口红利”窗口。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儿童人口比重为16.6%、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53%、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87%,总人口抚养比为34.17%。目前,我国总人口抚养比的数值处在红利曲线的最低点,可以说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减弱。
伴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等,按照国际上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标准(15~64岁)计算,有专家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人口红利”期会结束。从现在算起,我国“人口红利”期还有20余年,若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人口红利”窗口开始计算,我国总共将能享受40余年的“人口红利”。但是,“人口红利”其实是一种劳动力的条件,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很多制度、政策的设计。我国退休年龄为60岁,劳动力人口的标准是15~59岁,不同于国际标准。如果以15~59岁人口作为劳动力来计算,那么我国总抚养比会在2016年超过50%。但这是考虑了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因素计算的总抚养比,而不是国际通行标准计算的总抚养比。不同研究者对于“人口红利”结束时点的预测会因标准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如果要说红利马上消失是不准确的。
“人口红利”的减少,会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尤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压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支撑不住,有的则会将工厂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有的则靠升级换代,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后者显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2010年,我国劳动人口(15~59岁)总量为9.3亿,比美国、日本、欧洲等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人口总和(7.7亿)还要多,但是,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0万亿美元,远远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4万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拥有庞大规模的劳动力,但劳动生产率偏低。所以,从国际竞争的视角来看,靠低价劳动力而形成的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国际竞争力。
其实,“人口红利”概念的出现,更多是赋予经济增长一个人口学的视角。而且,就经济增长而言,这只是一个视角或一个因素。要改变对劳动力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旧有线性观念,要看到维持“制造大国”乃至强国的地位,不能单纯地依靠大量低价劳动力,不能靠“多生孩子”,而要靠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等。即使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人口红利”支撑,美国和欧洲国家仍然能够长期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正是得益于其不断改善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更新等。“人口红利”的减少,更像是一个倒逼机制,逼迫着更多企业通过升级换代来寻求发展,并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向生产率提高驱动型模式转变。
未来我国劳动人口总量能够保持基本稳定,至2020年,劳动力都能够保持在9亿以上,劳动力数量优势仍将是一段时期内推动和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劳动人口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一是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开始逐渐老化,年老劳动力的比例逐渐增加,年轻劳动力的比例逐渐减少。2010~2050年,我国15~24岁低龄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从24%下降到20%左右,而40~59岁人口占比则从41%增长到46%。 二是1987年是我国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的波峰,此后我国出生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生人口减少的趋势可以大致推测出,未来多年中,我国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将呈现下降趋势。
影响
目前,我国公民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特殊工种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而在欧美国家普遍的退休年龄都为65岁,美国为67岁,日本为男65岁,女60岁。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寿命不断提高,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关于延迟退休的利弊之争还在持续发酵。
利:缓解物价上涨增加出口优势
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将会持续。而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过程中,个人经济赡养负担和国家的资产负债都会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还将使得我国的出口优势逐渐丧失,而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一旦延迟退休年龄,随之而来的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势必会缓解老龄化加快带来的上述问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表示,首先,延退确实可以缓解养老金压力,进而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毕竟,在金融危机尚未完全结束及土地财政政策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仍需要将大量的精力花在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而延退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在这些方面。其次,相关企业的延退人员将继续为企业提高效率,并让企业继续充满竞争力。
弊:挤压岗位供给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
虽然从远期来看,我国劳动力将出现严重不足的局面,但当前中国就业形势总体仍是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从目前来看,由于产业结构、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大学毕业生已经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华龙证券首席顾问邓丹表示,在总就业岗位不变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将意味着年轻人就业负担的加重。“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现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员工不退休,新员工名额必然会缩水。想进国家机关或是到事业单位工作,如果老人不退下来,就没有空缺的编制,新人想进也没法进。”网民小刘说。
经济学家崔新生认为,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因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产业结构、人口压力等方面情况都不同。此外,延退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养老金压力。延迟退休的利弊共存。好处在于可缓解我国日益庞大的养老金压力,更大程度发挥老一代人在企业中的经验作用;坏处同样存在,比如挤占年轻人的生存空间乃至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同时,这让一部分利益集团更加得益,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难得益,造成不公。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则表示,缓解社保金压力是事实,但是否为根本性的解决方法还很难说。造成社会不公、加大社会压力等也是事实,但现在并未实施延退政策,相关的说法无从用数据等事实来考证。总之,一旦实施延退措施,是各有利弊。
争鸣
大学生与体力工作者
一位云南大学的杨姓大三学生告诉记者:“我表哥是今年毕业的大专生,我今年寒假没回家,在昆明陪表哥找工作,顺便体验一下招聘会气氛,表哥当初是招聘会一场接着一场赶,最终也没找到符合他专业的岗位,很多单位招聘的名额只有个位数,完全是僧多粥少的局面,找份工作实在是太难了!”他说再过1年自己大学就要毕业了,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退休的人肯定增加,工作就更难找,那我找个合适的工作就更难了,这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有点不值得。
一直在物流企业就职的张叔是强烈的反对者,他说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有较大的差异与区别,体力劳动者由于工作性质和环境等原因,劳动强度较大,体力消耗较大,55岁退休都有点力不从心,到了60岁的时候明显吃不消,迫切需要退休休养。再说体力劳动者的所属企业也不欢迎这些年龄大的老人干不了工作还要占着位子,不利于年轻人就业。大部分劳动力为主的企业普遍鼓励老职工提前退休。昆明某装修公司的刘师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他这种工作需要手脚灵活,等年纪大了,手脚吃力,干这种活肯定会吃亏。“希望国家能为我们这些技术工考虑!”刘师说出了自己的期盼。
体制内的人与体制外的人
家住西山区某小区的政府公职人员陈先生表示,中国的现行退休年龄是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延迟退休年龄。“欧美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普遍比中国高,而且我认为随着科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多数人60岁身体还是很健康的,没必要退那么早,我还能在岗位上多发光发热几年。”陈先生说。
家住五华区的李老是位中医,“中医就是越老越吃香,像我们这样的工作就要靠经验积累,别人60岁退休,我们却是刚到了事业的黄金期。” 他说许多老中医都是退休后通过返聘或者自己开诊所的方式继续发挥余热,如果能在本职岗位上继续行医那就更好了,“现在每天来找我看病的人都有很多,真要我60岁就退休,我也舍不得他们,我愿意在岗位上多干几年!”
“企业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年纪大的不退,年纪轻的怎么能找到工作?我们不能那么自私要为下一代着想。”在一家私企做财务的刘阿姨对延迟退休很难理解,心里也很着急,原来她的女儿大专马上就要毕业,对于就业方面的问题,刘阿姨最近是格外的留心。“孩子读了这么多年书,潜力总比我们大,怎么能放着年轻、潜力大的不用,反而要我们多干几年?”
在职和退休的人
曾在某政府部门工作的孙某在退休前是做会计核算的,工作时他的事情很多。现在孙某退休了,明显感觉闲余时间一下子增多了。他说:“现在我倍感惬意,因为以前从来都没有超过一个月的假期,而现在,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当记者问及他对现在热议的延迟退休政策的看法时,他说:“如果实行这项政策,虽然对我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我想,还是有一部分人是不太乐意的。本来可以退下来享受天伦之乐的,却要被迫延迟退休,他们心里肯定不好受。”
李某在退休前是某政府部门的领导,他向记者表明:“我比较支持政府的延迟退休政策,60岁退休太早了,要是延迟到65岁,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据相关人士透露,一般领导都不愿过早退休,因为一旦他们退下来了,就失去了相应的职权和作为领导所享有的特殊待遇。李某轻声向记者诉说道:“我在任时,大家对我言听计从,无论走到哪儿,都有很多人跟着我,替我拿衣服撑伞的;自从退下来之后,感觉很不适应,没有人为我拿衣服了,且自己说的话没有分量了。”从李某的脸上,记者明显感受到了他的失落。
某大学的在职教师唐某刚过而立之年,针对延迟退休政策,他说:“国家实行这样关乎民生的政策还是应该慎行的,虽然延长退休年龄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增加退休后收入,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但是,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供不应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你看,我的好多学生都毕业两年了,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他喝了一口水继续道,“我有一个朋友在一所中学教数学,老早就想退下来了。他跟我抱怨:重复性地上课实在乏味,倒不如退休后去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领导和非领导
金融系统的一位受访领导说:“延迟退休政策现在正处于调研前期,它的推行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大家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切身利益。但是既然政府部门把它作为调研项目,那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一方面,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养老金,减少养老负担,弥补养老金缺口;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会间接负面影响政府的决策形象,要是由此带来失业者增加,有可能会影响社会安定。到时,政府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弥补。有人认为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结构性缺陷会导致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但是我在这里必须得打个问号:中国的老龄人口调查数据是否可靠,里面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因为中国很多官方数据在采集中缺乏依据,值得怀疑。”
“此外,民生政策不能盲目借鉴国外经验,虽然,日本已明确表示法定退休年龄将从60岁延迟到65岁;德国从今年开始,已将这一年龄从65岁延迟到67岁;英国宣布,到2020年,将‘男女一致延迟到65岁;美国则力图延迟到70岁。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在我国平均预期寿命73岁,而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我们大了将近10岁,而且他们的生活质量比我们高多了,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平均预期寿命、生存质量、身体健康情况、生活环境等,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否则只会加大民众的生活负担,增加他们的负面情绪,何谈幸福而言。如今,人力资源日趋枯竭,而事关民生的政策,政府必须三思而后行,因为政府和民众在角色扮演上容易脱离,如果政府职能没有发挥到位,民众极易产生对政府的负面情绪。”
“为此,我同样认为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个人愿意的情况下,对极少部分人实行弹性的延迟退休政策。当条件成熟时,适当延迟退休时间是可行的。但是一定要广泛征求民意,在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推行。当然推行之后政府要言出必行,要有诚信。”
当被问及他是否愿意延迟自己的退休年龄时,他说:“按照目前的退休年龄,我将于12年后退休。虽然我很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当我取得某项成绩时,我倍感安慰和幸福。但届时如果可以自愿选择的话,那我得综合考虑自己的身体素质等情况再决定是否延迟退休。当然,我更乐意早点退休,这样就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去追寻幸福。”
随后,记者来到了某事业单位,一名在职员工张某正在休息室休息,看起来他约莫50岁左右,面容有些疲惫。于是记者跟他搭起讪来,当了解了记者的来意后,他开玩笑地说:“要是真的延迟退休,那就惨了,我还不知道这身子骨能不能答应呢!”他向我们透露,由于自己的体质弱,工作时常常力不从心。他说道:“我巴不得早点退了之后拿着养老金享福呢。”而从该单位退下来的退休员工刘大叔也在这个休息室,他的身子骨还挺硬朗,他听了张某的话以后唏嘘道:“怎么年纪轻轻的,就想着退了呢,你瞧你这一身的赘肉,不多干几年,你怎么吃得消啊?哈哈……”而他则一心想着回到自己以前的工作岗位。他说:“自从我退休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感觉自己仿佛是在等着离开这个世界。因为空余时间多了,没事做,我的子女工作又忙,我感觉自己没了用武之地。”刘大叔现在62岁,从岗位上退下来不过两年,他的身体还算健朗,平时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因为自己的老伴儿走得早,他基本上是跟子女们住在一起,家里也不用自己操心。为此,他特别希望能够再工作几年。“要是能延迟退休,那当然是好了。不仅可以多拿一点工资,还可以多做一些事。”他补充道,“至于养老金问题,我认为只要够我们自个儿用就行,干嘛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呢?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多挣点钱也可以啊。”
评论
延迟退休应是大势所趋
应该说“延迟退休”这个话题,虽然备受争议,但却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涉及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持续的问题,也是未来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因而从总体上说劳动力供给将逐步趋紧。不少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在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面前,不得不采取放松人口“进口”限制、逐步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有的国家因为推迟退休年龄和人口进口的问题甚至可能已经引发部分民众抗议。但劳动力结构的老化和缺乏,以及养老金缺口的压力,已迫使这些政府不得不拿出这些意见和举措。中国在10年、20年之后同样要面临人口严重老龄化问题。
研究表明,2030年之后中国60岁以上人口或将占到总人口数的25%以上。届时,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会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而推迟退休是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的途径之一。有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老年人不退休等于抢了他们的就业岗位。其实,就此行业而言老年人退下来的位子并不是完全可以由年轻人来顶替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退休老年人还能找到工作岗位。
从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角度来看,退休越早,进入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就会越快越多,对养老基金的压力就越大。养老基金有两块,一块是现在各省的“统筹账户”结余和各省管理的“个人账户”的积累。尽管各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总体上有结余,但是不少省的“统筹账户”这个“大锅”里并没有多少“米”,有的还靠中央财政发“米”下锅。前15年大部分省因为“大锅”里缺米,不得不将“个人账户”里的“米”挪用来给现在退休的人“做饭”,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这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正设法把这些“空账”“做实”,但是迄今还没有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其实道理很简单,推迟退休,可以使进入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口适当减少,养老基金的压力继而就会减轻,财政补上这个缺口的时间也就会早一点儿。官方提出这一政策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在于以延迟退休来适当缓解中国养老金压力。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3.32亿人,超过总人口的23%。不仅如此,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老年人口退休后的余寿不断增加,给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退休年龄是对养老金制度收支平衡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因此,相关部门对通过延迟退休来缓解养老金压力的想法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对此,一些专家学者表示了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认为,如果能够延迟退休,就可以使中国养老保险金的运行和支出更加平稳,从而在经济上缓解养老压力。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中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从长远来看,中国10年、20年之后出现的老龄人口高峰将是养老保险金给付高峰。届时,有没有足够的钱发养老金既关乎老年人口及其家庭的利益,也关乎社会大局的稳定。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养老金给付缺口,中央建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目前已积累6300多亿元,并由专门机构管理。但是,这个基金能否应付得了将来的给付“缺口”还很难预料。因为,不少研究称这两个基金将来的缺口会很大。
如果从社会发展整体考虑,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应该是大势所趋。当然,具体政策和措施要适当,使社会各阶层能普遍接受。
适时制订实施
虽然说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方向,但是要真正提出方案并实施,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上表示,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以下四个空白点或薄弱环节:一是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在新农保制度开始试点后,这一群体的问题凸显出来;二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实行原来的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与社会化的社会保障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还缺乏顺畅衔接的机制,劳动者和公民在制度转换上还存在障碍;四是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尹蔚民表示,针对这些缺失,一是要结合新农保推进的情况,在适当时机制订实施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并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二是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三是要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并制订完善城乡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办法,减少制度转换障碍,确保参保者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实施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大力发展补充性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还表示,退休意愿在不同行业间“差别很大”,因此,在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时,不妨考虑对不同的职业,划分出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此外,个人对是否“按时退休”保有一份选择权,也很重要。“对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他们延迟退休相对容易。但对于工人——特别是重体力工人来说,‘一刀切到65岁退休就不合适。”常凯表示。
此外,对于很多反对者来说,更大的担忧恐怕在于:延迟退休,是不是意味着影响了“本该拿到的”养老收入?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5%,而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替代率能达到80%~90%。差距“悬殊”引发的质疑,也令延迟退休政策饱受争议。
“如果规定人们可以选择自己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那相关的政策,就要做好准备。”就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指出,例如用经济杠杆来调节退休行为。“比如,60岁领取养老金,是一个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那么,如果要提早退休的话,养老金就可以降低,如果延后退休,养老金就可以提高,比如说增加1个百分点。”
而对于延迟退休可能挤占青年人工作岗位的质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如果处理得当,延迟退休并不一定影响年轻人就业。“像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青年就业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包括联合国的青年计划,鼓励青年人自己创业,自己雇佣自己。”他举例介绍,从2005年起,大连沙河口区已有对应的扶持大学生创业计划,“每年拿出几百万,鼓励青年创业,也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周光复教授表示:“社会上担心延迟退休年龄带来的就业压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就业压力的形成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岗位不足问题。”经济不景气,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才是导致目前年轻人就业压力大的关键。要缓解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要发展经济,鼓励创业、就业和再就业,通过创造新的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化解推迟退休给就业市场造成的冲击。
相关
上海或试点税延养老险
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递交了论证五年多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年内获批的可能性很大,上海将成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
“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缴纳的保费在缴费期间按照统一方案免缴税款,并递延至退休领取,在领取保险金时按照一定规则再缴纳相关税款的养老保险产品。
根据上报的方案,上海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定位为:契约型,产品形式为万能型、分红型保险;税收递延模式采取“税基递延”型,即在缴费及收益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再根据当期税率表缴税;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共享税前列支额度,其中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税前列支700元,企业年金账户可税前列支300元。
根据参与研究讨论的相关保险公司内部测算,采取“税基递延”型模式,同等收入情况下,越早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未来可省税额越高;同等时间开始购买产品的情况下,收入越高,未来可省税额也越高。
覆盖范围上,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可以参与。产品操作模式上,缴费时由企业代扣代缴,领取时保险公司代扣代缴个税;员工离职时,可以在不同保险公司、不同企业之间转移。据保险公司内部测算,试点将为上海带来年均逾100亿元的保费增量。
深圳公务员也缴养老保险
一直饱受社会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有望在深圳市破冰。通过新一期深圳市政府公报公布的《深圳市2012年改革计划》显示,今年深圳将力推22个改革项目,其中包括研究探索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既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统一,又体现公务员职业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深圳市对聘任制公务员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深圳全市逾1800名聘任制公务员全部参加,聘任制公务员购买养老保险的标准为每月工资的18%,其中单位缴10%,个人缴8%。购买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由单位缴纳。考核合格的,由财政每月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交职业年金,待退休后领取,按2008年出台的方案,缴交比例暂定为8%。
与此同时,深圳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进人员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在今年4月已经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2010年7月13日之后新进入事业单位的职员,取消退休制度,基本养老和社会养老直接接轨。其中,个人按工资的8%缴交养老保险,政府按13%的比例缴交。政府为个人储备职业年金,标准为月工资总额的8%,若超过社会平均工资3倍以上,超过部分按9%缴交。
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敏表示,经测算,在几个参数大致确定的情况下,改革后的事业单位职员养老金和现行的退休待遇大致相当。
在此基础上,深圳将全面总结聘任制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经验,正积极向国家争取委任制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改变以在职工资为基数核定退休工资并由财政统包的做法,实行社会养老加职业年金的办法。其中,财政缴交职业年金将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而职业年金将与公务员奖惩情况挂钩。对于仍在职且未到退休年龄的委任制公务员,财政对其改革前工作年限补缴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再整体过度实施新制度,并使待遇水平大体相当。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风
执行编辑:伍芳
编辑:陈彦彤杜杉
周小丽薛盘栋
王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