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学”亦可“西鉴”

2012-04-29 22:36:17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2年21期
关键词:林毅夫经济学家全球化

2008年至2012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的职位“第一次”由来自发展中国家学者担任,这位开创者就是林毅夫。他在任期间的工作无疑得到了各界高度评价。有趣的是,今年6月,林毅夫结束任期后回国,印度籍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KaushikBasu)履新。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亚洲,这个现象都是一个好的持续。

“我们瞻前顾后,看到两边都是悬崖飞瀑,而我们正小憩在其间的一个静静的池边。”这是凯恩斯在1931年出版的《劝说集》的序言中的描述,而那时,全球正陷入因“大萧条”而带来的巨大恐慌中,凯恩斯秉持学者特有的冷静与敏锐,最终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影响着几代经济学家,至今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来看,一国的经济学家对于政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们作为顾问的作用,身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的林毅夫希望能做得更多。

2008-2009的金融危机带来了继“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对于危机的研究和分析报告可谓连篇累牍,全球失衡的急剧扩大被认为是危机的起因,而失衡源自东亚各经济体的出口导向战略。中国一度成为被指责的对象。林毅夫并没有陷入单纯辩护或是指责的声浪之中,他借助更广阔的全球化视角,力图审视本轮衰退的根源以及演化趋势,寻找出引领全球走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赢策略,规划国际经济新架构,提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对于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统解释越来越难以描述如今的多样化和多极化世界。”在书中,林毅夫诠释了他对于构建新理论分析框架的动因,“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一套简单的、说明现象的因果关系逻辑。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理论通常根据发达国家的社会现实,说明出现于发达国家的现象,或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参照来看发展中国家问题,但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且发展中国家条件不同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理应独立构建理论,才可以真正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国家现代化”。这也正如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在《全球化的悖论》中所表述的,市场的确是全球性的,然而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这意味着我们所需要的全球化并非无限大,而是应该充满智慧。

林毅夫教授为全球经济开出了“超越凯恩斯主义”的一剂“良药”,其关键模式在于实施全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他指出:全球性财政政策应该具有主动性和反周期的特点,重点放在能促进当前就业和提高未来生产率的项目上,特别是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和教育等项目,可以使得很多国家的过度储蓄有一个释放空间,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而基础设施投入和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产品,会对现有的主要出口国带来有利之处。另外,从长远来看,他呼吁创建“纸黄金”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勇敢地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全新探索。

至今为止,人类尚无法创制一种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事实上,市场不是自我创造而生,终究无法自我稳定和监管,一个市场经济若要运行顺利,就必须把市场和政府、自由放任的政策和政府干预相互结合。在反思中,林毅夫教授将我们的视角带回到对于经济发展过程的结构性变化层面,关注发展中国家拥有的要素禀赋以及在此之上所能做好的产业,从而启动结构性变化的进程,发展经济学3.0版本的篇章正逐渐展开。(文/徐珊制图/文耀)

猜你喜欢
林毅夫经济学家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经济学家还需汲取的教训
英语文摘(2019年12期)2019-08-24 07:53:54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从经济学家到摄影师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詹连富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大社会(2016年3期)2016-05-04 03:40:54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3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