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业平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验的特殊功能,倡导质疑讨论的学习方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树立为了学科教学更为学生发展的意识,教师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剂和好伙伴。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和同学该怎样进行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化学教与学的任务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心理来看,其心理状态不外乎两种——积极的或消极的,两种不同心理支配下的学习状态分别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被动学习至少具有三个特征:消极性、接受性、封闭性,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者逐渐会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丧失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则具有积极性、批判性和开放性,会调动起学习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之乐学、好学、能学并学有所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师生得到共同发展。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对化学史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介绍科学家生平及其重大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可以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心理学表明,成功的榜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仿效感,从而促进学生进步。我利用化学课向学生介绍居里夫妇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的光辉业绩及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用于创新和不怕挫折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2.有效地挖掘化学美,纠正化学单调、枯燥、乏味的偏见,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人们通过对美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化学物质美的外在表现是它们的形态美。如金刚石的晶莹华贵,红蓝绿宝石的夺目光彩,无色水晶的无暇透明……无不表现着化学物质的形态美。化学物质的社会功用价值,是它们的实用美。如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现代都市打扮得繁花似锦,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加速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化学化工产品美化着社会、美化着生活、美化着人类自身。化学结构美是化学物质美的内在反映和决定因素。如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结构的网状原子晶体;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球形32面体,即由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组成相当于截头20面体,C60被专家们称为“化学美的极致”;各种晶体都以内部的原子、分子、离子有规则地对称排列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它们的万千仪态取决于结构的和谐、有序和多样性。纳米技术的应用令人惊叹地显示出物质的微观结构,教材中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能使中学生从清晰的照片中领略到化学的结构美,等等,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进而热爱化学这门学科。
二、多让学生利用实验进行认知和探究。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如:铁与硫反应的产物是硫化亚铁,在课本上写得清清楚楚,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应是如此,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其实不然。在反应产物中仅仅有硫化亚铁生成吗?怎样证明确实生成了+2价的铁和-2价的硫?在产物中有没有其他价态的微粒存在?怎样确认?怎样克服干扰因素?问题一大堆。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接受一种情感的熏陶,接受事物是复杂的这一认识,要获得真知灼见,不付出辛劳是不行的,体会科研,学会科研。
三、巧妙设计,提供合适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演示实验、现实中的化学问题、化学小故事、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讲述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时,通过学生阅读下列资料而对课题产生疑问,氯气是如何产生的?进一步分析推理还可以用什么物质制备氯气,制备氯气的原理是什么?据报道,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中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家人发现后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半小时后这名主妇停止了呼吸。医生化验其血液和胃液,确认是氯气中毒。分析原因,竟是这名主妇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厕净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以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氯气,导致悲剧的发生。专家指出,由于厕净精是用盐酸兑成的,氯的含量较高,因此当厕净精与漂白粉合用或漂白粉与含氯类清洁剂合用时就会产生有毒的氯气,轻度中毒者会感到眼、鼻、喉不舒服,重者会伤及心肺甚至死亡。通过上述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联想,拓展思路,活跃思维,训练思维。
四、强调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化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的概括性和应试性,使人们淡忘了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在传统的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基本远离生活,用框架体系支撑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再加上为了应付考试常常是把化学知识剥离出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很多同学对化学学习便慢慢缺乏了兴趣。化学知识是有血有肉的,应将化学教学的触角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使化学知识植根于现实生活沃土。如在学习胶体知识可以广征博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豆腐的制作、肥料在土壤胶体中的吸附、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丰富;如在教学“NO和NO■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学到SO■、SO■的性质时,可以通过播放一些酸雨的影像资料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对环境的危害;再如由CO■、CH■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