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珍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重要时期,也是决定人一生的心理、个性、道德品质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不仅要求身体发育成熟,而且要求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履行各种社会职能和担负起社会责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青少年学生适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中专学生正处于这个重要而敏感的时期。我一直从事中专政治课的教学,兼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简单的谈话交心那么简单,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其最基本的内容。良好的自信是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教师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信这个问题,我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尽述如下,与各位教育工作者交流探讨。
一、立足心理科学规律开展工作。
教师要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千万不能想当然、凭感觉,否则只会南辕北辙。“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学习,平时注意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针对培养青少年学生自信心,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
1.科学认识什么是“自信”。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说,自信是个人对自己客观的、正确的、积极的认识和评判。积极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依据、实事求是的。
2.区别“自信”、“自卑”和“自负”。自卑是青少年心理中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青少年自我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刺激,多愁善感,习惯性放弃。自卑以消极防御表现为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自信≠自负≠自大。自负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实质内容是一样的。一个自负的人正是因为内心感到不如别人,没有自信,为了掩饰自卑事事争强,注重面子,故意炫耀,与权威人物作对,或者违反规定,任性妄为等,其实只是自欺欺人。
3.青少年不自信的心理基础。一方面,青春期的学生内心深处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的情感体验:喜悦与烦恼、开朗与沉默、大胆与怯懦等相互矛盾的倾向。他们逐渐地认识自我,并对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积极加入成人行列,意识上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这种急剧的“断乳”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混乱。另外,由于性的渐渐成熟,他们逐渐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因此很容易陷入烦恼、困惑、焦虑、冷淡等不安的情绪中,他们不仅对外界,对自己也会采取“否定”的态度。在这一时期,心理情绪是不够稳定的,即使在“勇敢”的后面还有一层心虚——他们毕竟不够成熟,不可能逃避种种顾忌和担忧。所以—旦出现挫折,就容易变得消沉,直接或间接反映为自我评价低,也就是缺乏自信。
二、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有踏实的工作态度。
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很多教师在工作时都有过一些误区,比如采用打压的态度、简单的方法对待学生,结果不仅没有增强信心,反而使学生更加自卑,甚至出现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和每个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我认为当前的重点有四个。
1.杜绝将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允许学生有差异性,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教师要像寻觅火种和开采金矿一样,努力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发奋进取的火焰。
2.细心观察,细腻对待。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和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去“明察秋毫”,不能马马虎虎,粗枝大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时发现、引导,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做良好处理。
3.既严格要求,又充分赏识。所谓严格要求,是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所谓充分赏识,就是对学生多尊重、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充分赏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必须正确地比较和评价学生,既横向比,又纵向比。评价学生一定要客观公正,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进行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
4.减少产生不良心理的环境因素,做好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如常与家长见面,反馈学生情况,对学生的心理成长达到一致。又如为学生创造参加积极社会活动的机会、杜绝学校周围的不良网吧等,共同为学生创建健康安全、积极美好的环境。
三、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形式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让自信心的教育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自信心的形成。
1.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随时随地进行鼓励,这需要教师有极大的灵活性。比如教师要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采取不同的激励标准,热情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参与,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如在对作业的批改中,发现问题可以随时做出积极的处理。又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现身说法,成为自信的榜样……总而言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自信、学会自信。
2.充分利用班会,进行培养自信的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活动。通过讲座,可以系统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自我认识,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易行有效的提高自信的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内容如:教学生建立自我评估档案,列出自己的人格特征、价值标准、特殊才能与优点缺点等,根据重要性决定改进的优先顺序,努力扬长补短;建议学生每天或每星期做一件令自己愉快的事;教学生注意仪表,保持发型美观,衣着整洁、大方;教学生练习社会交往技巧,善于对人微笑,适当、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在生活上、学习上主动帮助他人,学会当众发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我暗示、对着镜子赞扬自己、加快步速、咧嘴大笑;推荐学生阅读观看一些积极的书籍或媒体节目……在工作实践中,这些方法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班会活动,学生们能亲身感受、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赞扬和帮助,自信心因而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
3.对具体个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面对不同的学生,当问题比较严重时我们还需要做一些更具体更细致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包括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然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灵活对待。
自信心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人之功,尤其是作为被称为“危险期”的青少年的引导者。这就需要每一个教师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专业素质,通过辛苦的劳动、细致的工作,走进每一颗年轻的心,激发学生内心的自信,教会他们发掘自己深藏的潜能。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有爱心有智慧的教师都会找到恰当而有效的方法,点燃学生心中自信的灯,进一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优秀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