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郴
小学数学教育是整场数学教学战役的当头炮,决定着数学教育的成败.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思维状况不良,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重复率高,有思维创新的发言少;质疑时简单问题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少;随波逐流性质的学习多,创造性的学习少;解决问题时用单一方法和常规方法的多,采用多种思考方法和独辟蹊径解决问题的少.
我们有必要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笔者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将游戏引入课堂
马丁·加德纳曾经这样评价游戏在数学中的作用:“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毫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的东西.”故可以利用游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头12个,足36个,问鸡兔各几只.”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学生们算了良久仍然眉头紧锁.这时,我说:“全体兔子们请注意,起立!双手举起来!”学生们都活跃起来,连习惯上课打瞌睡的都精神起来.我接着说:“现在兔子和鸡都只有2只脚了,上面12个头,那下面有多少个脚呢?”学生们答道:“12×2=24.”“少了几只脚?”“36-24=12.”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抢着答道:“有12÷2=6(只)兔子,12-6=6(只)鸡.”“谁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有一名同学立刻抢答道:“假设把鸡都变成兔子,每只鸡多了2只脚.上边12个头,下边就有12×4=48(只)脚,多了48-36=12(只)脚,鸡就有12÷2=6(只),兔子就有12-6=6(只).”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二、精选习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适度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或等量代换等方式进行练习,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敏性,特别是独创性、深刻性、变通性等思维品质.
下面举出一个培养学生一题多解思维的典型实例.
问题:大桶可装水4千克,小桶可装2千克,大、小桶共50个,大桶比小桶共多装20千克,大、小桶各多少个?
我们可以采用方程的方法.此种方法思路简单,容易理解.
方法一:假想添加20÷2=10(个)装满水的小桶,则大、小桶共装水一样多.这时共有50+10=60(个)水桶.每个大桶装水量是每个小桶的2倍,那么大桶数目是小桶的一半.所以大桶个数为60÷3=20(个),原来小桶有50-20=30(个).
方法二:假想减少20÷4=5(个)大桶,那么大、小桶共50-5=45(个).现在大桶共45÷3=15(个),原来大桶有15+5=20(个),小桶有50-20=30(个).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很好地点拨学生创新的灵感.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
方法三:假设50个水桶全是大桶,则大桶比小桶多装4×50=200(千克),我们逐个将大桶替换成小桶,直到大桶比小桶共多装20千克,每次替换一个,大桶减少一个,小桶增加一个,大桶共比小桶多装的水减少4+2=6(千克),当替换若干次达到要求后,多装的水共减少200-20=180(千克),那么共替换了180÷6=30(次),这个也就是小桶的个数.
方法四:假设50个水桶全是小桶,则小桶比大桶多装2×50=100(千克),也就是大桶比小桶少装100千克,我们现在一个个地将小桶替换成大桶,直到大桶比小桶共多装20千克为止,每替换一次,大桶多一个,小桶少一个,所有大桶装水量与小桶装水量的差值多4+2=6(千克),替换完成后这个差值共多了100+20=120(千克),替换的次数就是120÷6=20(次),这就是大桶的个数.
三、坚持新课标理念
数学的教学要坚持《新课标》理念.
案例: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中“圆的认识”
小学阶段对圆的认识是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圆的基础.通过本节课,我们要求学生了解圆的特征,学会并理解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些环节为日后学习尺规作图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教材以对典型平面曲线图形——圆的研究为例,渗透平面内的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圆的初步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周边事物,增长改造世界的本领.根据目前学生的数学基础同时结合“新课标”理念对教材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圆的特性(例如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圆心是对称中心),理解同圆(等圆)的直径相等,能熟练、准确地用圆规作出指定位置、大小的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充分利用身边素材,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并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知识的匮乏,我们的教材无法引出“圆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个圆的定义,只能暂时通过对圆的描述来讲解.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圆加深感性认识并萌生理性认知,从这一点来讲,“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认识圆的特征过程当中,绝大多数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概念的,这么说来,“掌握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基于教材的编排方式并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具体特点,我们可以以小组协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要注意在教学当中适当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有趣、直观、丰富的视觉素材,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增长,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身进行动手操作,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圆的特征,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熟练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讲,以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的创新方式展开课堂,细分为以下三个基本环节高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圆满实现教学目标:(1)温习旧知,引入新课;(2)协作讨论,探讨新知;(3)巩固强化,应用提高.这些策略如果认真采用,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我们的数学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