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12-04-29 08:24马利彬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24期
关键词:良恶性

马利彬

[摘要] 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总结分析2006~2011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和CT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良恶性,分析CT影像学改变与良恶性的关系。结果 病理结果良性5例,交界性7例,恶性9例。CT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直径多≥5 cm,易出现囊性坏死样改变。出现转移的患者共5例,均为恶性。 结论 CT显示肿瘤的大小、是否出现囊性坏死变及是否转移对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具有鉴别意义。

[关键词] CT;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病理结果

[中图分类号] R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087—0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1]。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依良恶性不同而不同,一般恶性病程较短。良性或早期患者可恶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有转移。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一般采用组织活检进行判断,但因为取材的局限性,有漏诊的可能。因此有必要结合大体形态及影像学表现综合进行良恶性判断。本文通过对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探讨CT表现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2011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或免疫组化学证实,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1~69岁,平均55.8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12例,腹部包块9例,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7例,吞咽困难或吞咽不适2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常规进行肾脏。胃肠道准备,扫描范围包括可触及的肿块、肝脏及肾脏。层厚1 cm,螺距1.0 cm。平扫后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100 mL,动脉期扫描于注射后30 s进行,静脉期扫描于注射后60 s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CT影像学的改变,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关系、强化情况、有无出血及转移情况。根据是否转移、浸润性生长、形态及坏死出血情况判断良恶性。

1.4 病理学良恶性诊断指标[2]

肯定恶性指标:①浸润性生长;②已经发生转移。潜在恶性指标:①胃间质瘤直径>5.5 cm,肠间质瘤直径>4.0 cm;②胃间质瘤核分裂像>5个/50HPF,肠间质瘤核分裂像>1个/50HPF;③出现出血坏死;④明显核异型;⑤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恶性:有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潜在恶性指标;交界性: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良性:未出现以上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结果

本组患者经术后冷冻病理学检验结果确诊良性5例,交界性7例,恶性9例。

2.2 CT检查结果

发病部位:食管1例,胃8例(图1),十二指肠4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1例。

肿瘤直径2.5~20 cm。良性肿瘤平均直径(2.8±0.4) cm,交界性肿瘤平均直径(6.1±1.3) cm,恶性肿瘤平均直径(9.5±2.4) cm,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0.528,P < 0.01),其中良性肿瘤与交界性及恶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857,5.419,P < 0.01),交界性与恶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561,P < 0.01),说明不同肿瘤大小对判断良恶性有一定的价值。其中肿瘤直径<5 cm共12例,其中恶性肿瘤1例,直径≥5 cm共9例,其中恶性肿瘤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直径≥5 cm恶性的可能性大。囊性坏死变11例,其中恶性8例,无囊性坏死变10例,其中恶性1例,有囊性坏死表现的患者恶性程度较高。伴有远、近器官组织者5例,均为恶性。影像学其他表现有分叶状13例,恶性5例,非分叶状8例,其中恶性4例;边界清晰16例,其中恶性7例,边界不清5例,其中恶性2例;轻度增强3例,其中恶性1例,中度增强7例,其中恶性3例,明显增强11例,其中恶性5例。肿瘤是否分叶、边界是否清晰、增强情况恶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外形、边界、增强情况等对于判断良恶性关系不大。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由Mazur 等于1983 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个概念,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大部分发生于胃和小肠,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3]。临床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胃镜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及位置、生长方式、可以取活检,但是对其他部位的肿瘤存在局限性,且不能确定是否有转移。影像学诊断临床上常用CT,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情况、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否转移,初步判断良恶性。

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上可见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分叶状生长,良性肿瘤可见钙化改变,恶性肿瘤钙化的情况较少,但是易出现囊性坏死出血样改变,与本文研究比较一致。良性改变常<5 cm,这也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4]。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

本文通过与术后病理学相比较,探讨CT影像改变与良恶性的关系。本文共选择21例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良性5例,交界性7例,恶性9例。结果显示,发生于胃的8例,十二指肠及小肠共9例,与既往研究多发于胃肠道的结果一致[5]。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良性的可能性比较大,而≥5 cm的患者恶性的可能性大;11例患者出现囊性坏死样改变,其中恶性达到8例,而无囊性坏死变者10例,恶性1例,说明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易出现囊性坏死样改变,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组患者出现转移5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他肿瘤的形态、边界情况、增强情况对于判断良恶性的价值不大。

综上所述,CT用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直径≥5 cm,肿瘤内部出现囊性坏死样改变的患者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肿瘤的外形、边界情况、增强程度与良恶性判断关系不大。

[参考文献]

[1]谢澳斯, 陈君填.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11,17(23):3567—3569.

[2]胡碧清,粟连秀.29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华夏医学,2011,24(1):72—76.

[3]王利锋.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1):125—126.

[4]仲军,郭兆立. 胃肠道间质瘤30例CT及临床特点分析[J].新疆医学,2011,41(9):51—53.

[5]贺静,罗辉,李爽.间质瘤的影像学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9):56.

(收稿日期:2012—03—20)

猜你喜欢
良恶性
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指标比较
对比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应用意义
超声双重造影用于诊断胃肠道肿瘤良恶性的临床价值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卵巢囊实性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诊断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