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贤
摘要: 伴随着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音乐欣赏课在工科类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在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可。文章提出音乐欣赏课的意义,对课程的内容作较详细的论述,明确其具体内涵与依据。在教学中需重视直接目的的实现,进而兼顾间接目的,才能全面体现音乐素质课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欣赏科工类高职院校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培养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的一线复合型人才的工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遵循教育规律,还是考虑院校自身特点,都应当重视艺术教育。如何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展适合工科院校特点的艺术教育,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音乐欣赏课成为了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主力军。它现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音乐、讲感受”的课程。我们现在所上的音乐欣赏课包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演。但是,也不能照搬照抄这一理论,而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作出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扫盲”教学,音乐欣赏就成为这项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一、工科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欣赏课的意义
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工科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工科高职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其创造的产品要求在质量的基础上,还必须有悦目的外形。一名合格的工科专业技术人员最起码的艺术素养包括对美观的产品结构外形的认知能力、捕捉能力,以及对质优形美产品的创造能力。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过多地追求升学率,艺术类课程形同虚设,教育效果较差,导致很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工科类学生,对美的识别及鉴赏能力普遍较弱。工科高职院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弥补学生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不足,构建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树立把握审美判断的标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实际意义。
二、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工科院校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
工科类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培养能够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及审美能力,这是音乐欣赏课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的。
1.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和听辨能力
通过聆听、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素质要求。但是,如果学生对音乐作品只停留在“听”的层面,对作品的背景知之甚少,这样就很难真正达到欣赏的审美高度。为了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能力,要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配以对音乐中节奏、音高、音色、力度,以及作品深层次内容的讲解。例如,对电影《泰坦尼克号》配音中的原声音乐,根据电影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节奏、音色、力度来配合戏剧情节的发展的,是如何烘托人物性格和主题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作用。
2.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识别能力
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想象力是通过对已知事物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自信心,这会为他们欣赏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在聆听时通过形象思维将旋律转化为图景浮现于脑海中。如在欣赏交响曲《彼得与狼》的时候,我们首先放纯音乐让同学们去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旋律给人的音乐形象是什么、表现的动物是什么,让大家带着问题去欣赏。第一遍结束后进行讨论。第二遍给大家观看带图像的动画版本的《彼得与狼》,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双簧管、大号、短笛分别表现的是什么动物。此时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将音乐与画面相结合,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完美统一。
三、提升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修养和能力
1.拓展学生的音乐识谱试唱能力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音符极其陌生,即使认识也是一知半解,几乎不知道这些乐谱与那些美妙的旋律有何联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纯粹地放音乐,则会让学生有种云雾缠绕的糊涂感,欣赏效果也可想而知。适当加入识谱试唱训练之后,要求学生在聆听作品之前学会吟唱主题,然后进行欣赏,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明显增强,音乐主题很快被记忆下来。当然,如果学生对音乐的其他方面知识不甚了解,也就不能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那样也不会真正达到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了。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培养的是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教法联系密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范例、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在选择范例时,应遵循经典性与广泛性并重的原则,选取旋律性强、容易记忆、较为经典的优秀作品。在曲目的安排上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其次,运用多媒体,实现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增强自我感知能力,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作用来提升审美能力,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走进音乐。最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心理。教师应运用典雅优美、形象生动、贴近主题、易于理解的话语进行讲解,并且在语音语调方面注重音韵美,增强可听性,潜移默化地引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教学重要的审美活动,经历了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在教学中,笔者将不同形式的两部作品——音乐史诗《东方红》和音乐史诗《中国革命之歌》进行对比。虽然两部作品在体裁上都是音乐史诗,但是这两部作品所处的时期、反映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音乐被学生的听觉所接受的同时,也形成了视觉上的美感,由此进入审美感知阶段。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到两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就是中国革命的发展,不同的是两部作品侧重不同。前者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历程,后者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一个是60年代,一个是80年代。至此学生在情绪、情感上与音乐家实现共通,过渡到审美的体验阶段。然后通过对中国历史中的特定情节、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特定事件的讲述,使学生对作品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进而产生精神上的震撼,实现听众与作品与作曲家的情感共鸣,达到音乐鉴赏的审美升华阶段。
四、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表演的能力
音乐教学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吹拉弹唱是音乐实践活动的表现方式。只有通过实践的表现活动,学生才能掌握知识的技能;在实践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表现的比较、分析、归纳、理解,才能提高音乐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创作活动也是提高音乐智能的教学方法。创作就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不同的学习层次有不同的创作方法。让学生参与创作活动,是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多角色的活动中,课堂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之中,教育目标才能达到。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适合理工科院校,因为工科院校的课程与创造和发明是分不开的。
美国西北理工教育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曾经指出,中国教育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这说明缺乏左脑的训练。他认为,这种问题的根源就是左右脑的训练失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培养学生音乐技能技巧方面的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参加音乐社团活动,通过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形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此协调左右脑的发展功能,激发形象思维能力。
笔者这些年利用共青团工作的平台,带领大学生艺术团的学生在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努力提供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给他们编排了舞蹈《孔雀部落》、音乐实话《青春使命》、表演唱《晒秋》等(均获得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的各类奖项),让工科类的学生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表演、表现能力。
总之,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音乐本体也存在着多层次、多结构、维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的现状,让学生逐步掌握音乐本体的结构,理解音乐的内涵。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机械的容器,忽略学生认知的主体性、主动性、可缩性和可变性,只传授知识概念,只要求学生记忆和模仿。这不是素质教育,这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的活动中,从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上去理解音乐的内涵。
音乐欣赏课程同其他学科一样,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又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需的培养任务。要在本学科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只有这样音乐艺术教育才能有机地融入到文化知识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