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谈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的调整

2012-04-29 06:39姚海萍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赏析古诗古诗词

姚海萍

前几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陷入了一个误区,即重应试技巧的传授,轻文化底蕴的开掘;重各种题型训练的讲解,轻学生主体的亲历感悟。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既偏离了新《课标》提出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又使学生鉴赏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调整教学模式,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回归传统,让体验贯穿古诗词鉴赏全过程,从而真正实现鉴赏能力质的飞跃,这是古诗词鉴赏教学途径的必然选择。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可分如下三步进行:

一、沉潜讽咏

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曾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阎立本(唐著名画家)至荆州,观张僧繇(梁画家)旧迹,曰“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名下无虚士。”遂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诗画同源,对鉴赏古诗词也不无启迪。然而,目前对古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只见埋头做诗题,听不到读诵,见不到把玩品味,于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被拆卸、肢解成几个零件,令人望而生厌。因此,“功夫在诗外”,应该通过读、品、听等多种手段,使欣赏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作品交流,真正进入诗歌境界。

古人十分强调“讽(背诵)咏(诵读、吟唱)”功能,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讽”“咏”,感受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曲,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适,从而加深诗歌本体的理解。其次,把玩品味,入乎其内。鉴赏诗歌,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这种体验,常常需要涵咏玩味。朱熹说过:“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作文字看。”又说: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看诗不须得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通过反复咀嚼来充实意境,丰满形象,加深理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从字面上来看,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组色调相反的意象;仔细品味,却发现诗意有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昏鸦归巢与旅人思归,暖暖人家与旅人思归;第二层次,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对比来写,将凄凉的晚秋图景与暖暖人家对比,引起旅人无限思乡之愁。

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诵读积累,养成揣摩玩味的习惯。首先立足于现行教材与《读本》中所列的古诗,进行认真阅读、背诵、品味从而增加古诗底蕴。然后选读、选背一些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积极向上、富有美感的古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通过诵读,培养语感,通过品味诗意,提高鉴赏力,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点评赏析

古人十分重视对文学作品的点评,经常采用圈点、眉批、夹批、旁批、总评等诸多形式,欣赏作品成功之处,批评其不足之点。古人点评法,很值得我们在古诗词鉴赏评价能力培养训练中采用。

如选点评析,或语言、或形象,或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加深对诗歌局部认识和挖掘。不妨举例:

对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的点评:空,徒然,白白地,将“映阶碧草” “隔叶黄鹂”染上了诗人感情色彩,从而抒写壮士未酬的惋惜,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这是对关键字的点评,也可以对关键短语作点评,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寓意:从字义上看,写诗人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从深层来看,象征了二人飘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并推及到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极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家国之痛。此外,也可以对关键句作评析,如对陆游《诉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句赏析:结构上承上启下,语言间为因果关系,表达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激愤。

形象(意象、意境)赏析,例如王之涣《凉州词》给读者展示了雄阔、悲壮苍凉的意境,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写了月、灯、鹭、鱼为对象的四个意象,组成了安谧、和谐的意境。

思想内容,例如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抒写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落得饮酒写诗的处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艺术技巧,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其主要艺术特色为“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以上是对诗歌局部鉴赏,属于选点点评、赏析,但许多时候是将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局部鉴赏是为了挖深、挖透;整体鉴赏是为了避免肢解,形成完整的统一体。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如果鉴赏时拘泥于“绿”字或“春风又绿江南岸”句,思想感情的理解会停留在赞美江岸美丽的春色上。联系作者经历的政治风波,结合尾句,就容易理解作者将草绿与思归联在一起,表达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因此,一定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试写赏析性文字,从根本上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通过赏析陶渊明的作品,懂得知人论世方法;通过赏析王维的诗作,懂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通过赏析李商隐的诗,体味用典的意蕴。写作时要研究切入的角度,以巧取胜,防止泛泛而谈;并且顾及文采和书卷气。只有多写,才能使语言有文雅之气,有因共鸣而带来的激情。

点评赏析,要注意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点评赏析要全面,诗(古体诗、旧体诗)、词、曲各种诗歌样式均要练一练,各种内容样式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等类型,也要写一写,以便掌握各类诗体的特色。

三、尝试写作

学写诗,并非为了培养诗人。有了这一观念,自然可以打消写诗时的畏难情绪。学写诗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的审美特性,把握其内在规律,将储备的鉴赏知识转化为能力,反过来又更好地促进诗歌鉴赏力的提高,养成一定的审美素养。尝试创作不妨分步走,以化解难点。

第一步,译古诗。可直译,亦可意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试译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大早起来就听到旅店车马的铃铎声,客行途中难免会悲伤,是因为远离故乡。鸡鸣声中一轮明月还高悬客店的上空,大桥上留着早已经有一层足迹的薄霜。早春时分的槲树叶落满了途中的山路,白色的枳树花也仿佛照亮了驿站的墙。不觉想起昨夜思念故乡杜陵的一个梦,梦中凫雁栖满了春水渐暖的弯弯池塘。

译古诗并不是创作,甚至会遭人反对,认为如此作法,会损害原诗优美意境。但是作为一种尝试,可加深对古诗的正确理解,同时,通过古今语言比较,更好地感悟古诗语言精致、优美的特点;此外,力求准确诗化地表达,对学生的语言也是一大磨炼。

第二步,仿作。茅盾先生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大诗人李白也不乏仿写之作,如《登金陵凤凰台》仿崔颢《黄鹤楼》,不妨对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两诗题材、诗句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并不影响它们流传千古。因此,在初学之初,尽管大胆仿作。仿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仿题材、仿文体、仿立意、仿章法、仿语言等。

通过仿作,激发兴趣,把握各类诗体形式,为进一步鉴赏提供保证,为体验创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三步,创作。创作诗歌,目前教材中主张学写一点,认为“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更好地认识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以提高鉴赏能力,写不好也不要紧,动手写总是有益的。”因此,应解放思想,大胆地让学生练一练。通过学写,进一步体悟古诗底蕴,把握各类诗体特征,反过来通过写来促进阅读、欣赏的内化,真正内化为审美力、鉴赏力。不妨欣赏一下,我的学生钱烨婷写的两首诗:

破阵子·斥日本妄想侵占我钓鱼岛

宝岛钓鱼强占,中华领土图侵。侵略扩张无止歇,军国幽魂泛未沉。扶桑存野心。血铸凶残杀戮,泪书肆虐奸淫。蠢事而今重又干,忘却当年罪孽深,邦交抹上阴。

沁园春·沙汀春晓

趁着曦光,踏着黎明,步出门庭。正黄鹂梳羽,迎来旭日;白鹅戏水,拨乱浮萍。空气新鲜,熏风和煦,足伴鸡啼入蓼汀。春来早,已红桃灼灼,绿柳亭亭。

沿蹊芳草青青。弄巧舌,林中鸟语声。看晨岚吞吐,近坡成画;层去聚散,远岫如屏。鲤跃波间,帆飘樯顶,悦耳渔歌最动听。抬头望,见嶀山兀立,剡水奔腾。

(两首诗一首发于2012年8月《中学语文报》中,一首发于2010年江南诗社出版的《羽化成蝶》诗集中。)

以上探索了古诗词鉴赏评价能力培养三步曲。如果广大师生能平心静气,摒弃浮躁,返璞归真求实效,通过努力,一定会走出一条古诗词鉴赏能力训练的大道,从而既真正提高古诗素养,又提高写作能力,一举而多得,何乐而不试呢?

猜你喜欢
赏析古诗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