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抢了奥巴马风头的桃色案件

2012-04-29 00:30屈山河
海外星云 2012年24期
关键词:乌斯绯闻中情局

屈山河

美国首都华盛顿是全球外交与政治新闻的枢纽,同时也是政要与军头闹绯闻的中心。总统奥巴马胜选连任的大新闻延续不满3天,即被前四星上将、现任中央情报局(CIA)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David H. Petraeus)与一名小他20岁的西点军校学妹的不伦恋绯闻而取代。

美国电子和文字媒体日以继夜铺天盖地报道这桩震撼性的桃色丑闻,而且每天都有新闻内幕曝光,持续发酵,不仅让奥巴马连任的佳音顿失光彩,亦使白宫与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新闻靠边站。

学者军人是优等生

这项绯闻引发巨大爆炸力的原因,除了男主角彼得雷乌斯是美国特工头子之外,他还是当代美国最著名、最有头脑、最具战略素养的“学者军人”,曾多次被提及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可能人选。他所提出的“对抗造反”(counterinsurgency)战略与战术思想(以保护平民为主、打击敌人为次),已被列为美国各军种的必读书籍。他在2007年对美国侵伊战建议“激增”(surge)战略(以绝对优势兵力集中于一两个特定战区以全面压制敌人的战法),不但使一直屈居劣势的美军获得喘息而扭转战局,更挽救了掉进伊战泥淖而一筹莫展的布什政府的运途,而使他成为无能鲁莽的布什的爱将。

彼得雷乌斯今年60岁(刚在11月7日度过生日),1952年生于纽约上州,1974年以荣誉成绩毕业于西点军校,毕业不久即与西点校长威廉·诺顿将军(Gen. William A. Knowlton)的女儿哈莉(Holly)结婚。哈莉是宾州狄金荪(Dickinson)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2009年从军,在其父的主持下宣誓入伍,最近刚从阿富汗调返美国本土,官阶为中尉排长。

彼得雷乌斯就读西点时,学科与术科俱优,198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彼得雷乌斯曾任著名的101空降师少将师长,2007年至2008年担任美军中央军区指挥部(Central Command)司令,辖区涵盖中东、波斯湾和中亚一带。2001年6月,美军驻阿富汗指挥官史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将军(Gen. Stanley A. McChrystal)接受《滚石》杂志访问时,讥嘲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和一批文武官员而遭奥巴马免职。彼得雷乌斯奉奥巴马之命从中央军区司令调任阿富汗指挥官,在职务上等于降级。

与奥巴马早存芥蒂

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曾前往伊拉克视察,和当时担任中央军区司令的彼得雷乌斯就美军撤退一事进行激烈辩论。

奥巴马一直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并力主尽快自伊境全面撤军,彼得雷乌斯的观点正好和奥巴马相反。两个人的关系一开始就坎坷不平,日后才开始慢慢修补,但仍存芥蒂。彼得雷乌斯野心大,特别留意华府权力圈动态,并在共和党内广布人脉,有人称他为“戴维王”(King David)。政坛上欣赏他的人极多,但嫉妒他的军方将领亦不乏人。

奥巴马当总统后,获悉彼得雷乌斯最大目标是升任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等于总参谋长),但奥巴马嘱咐当时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转告彼得雷乌斯,他不可能获白宫提升为联席会议主席。彼得雷乌斯又表示希望出任中情局局长,奥巴马同意,条件是他必须从军中退伍。参院于2011年6月30日以94票赞成、零票反对的比数通过彼得雷乌斯出任中情局局长,7月18日彼得雷乌斯卸下驻阿富汗指挥官职务,8月31日正式解甲。

恐吓信揭婚外情

与彼得雷乌斯发生婚外情的葆拉·布洛德威尔(Paula Broadwell)生于1972年11月9日,成长于北达科他州卑斯麦市,199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主修政治地理和系统工程,后来又获丹佛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行政硕士学位,现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候选人。

彼得雷乌斯于2006年到哈佛肯尼迪学院演讲时,布洛德威尔以西点学妹身份向他自我介绍,彼得雷乌斯欣然给她名片,并同意保持联系。布女长相不恶,身材尤佳,平时热爱健身和慢跑,在西点时曾被选为体格最好的女学生。她在军队服役15年后以少校军阶退伍,现为中校后备军官。布女于2008年决定以论述领导统御为博士论文题材,并把彼得雷乌斯当作研究对象,彼得雷乌斯很高兴接受她的多次采访。

从伊战到阿战,美国军方和媒体把随军采访称为imbed(或embed)。绯闻爆发后,纽约《每日新闻》说,imbed(可译为插入或嵌入)一字又有了崭新的含义。该报又于11月10日头版在彼得雷乌斯照片旁以大标题标出彼得雷乌斯“在(性交)行动中被逮住”(Caught In Act)以影射中情局。

布洛德威尔把尚未完成的博士论文先写成一本彼得雷乌斯的传记,和另一媒体人合作于今年年初出版《全身投入(All in):彼得雷乌斯将军的教育》。布女与彼将军在交往中发生恋情,布女变成了“小三”。布女于数月前发现彼得雷乌斯和一个住在佛罗里达的37岁已婚女子吉儿·凯利(Jill Kelley)也有亲密关系时,即从彼得雷乌斯的电子信箱中找到凯利的邮址,连连对她发出恐吓信威胁她。凯利不知恐吓信来自何处,于是向联邦调查局报案。联邦调查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不仅查出恐吓信发自布洛德威尔,更意外发现布女与中情局长彼得雷乌斯有不寻常关系。

辞职震撼全美

联邦调查局原本担心彼得雷乌斯所拥有的电邮地址和国家机密可能已被侵入,但该局认为国家机密并未受损。联邦调查局于大选日(11月6日)下午5时通知彼得雷乌斯的上司、全国情报总监詹姆斯·克雷柏(James R. Clapper Jr.),克氏于大选日当天晚上和次日连续约晤彼得雷乌斯,克氏告诉他:“在目前,唯有辞职才是可行之道。”彼得雷乌斯即决定辞职,11月7日彼得雷乌斯告知白宫。白宫官员于11月8日才秉告奥巴马,当天彼得雷乌斯晋见胜选的奥巴马,告以不得不辞职的原因,奥巴马表示给他一天时间考虑。奥巴马权衡利害关系并与幕僚商量后,决定批准才上任14个月的彼得雷乌斯挂冠求去,于9日发表声明表示惋惜。而彼得雷乌斯亦在辞职声明中坦承:“结婚37年来,做了拙劣的判断而有了婚外情。”他说,“这种行为对一个做丈夫和父亲的人,以及一个组织领导人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彼得雷乌斯的辞职消息震撼全美。国会两党领导人责怪联调局没有及早告知他们,有些媒体认为白宫早在数月前即已获悉彼得雷乌斯越轨行为,但一直保密,生怕影响选情,但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受到质疑。卷入绯闻案的所谓“小四”吉儿·凯利是黎巴嫩移民后裔,已有3个子女,她说她和丈夫都与彼家是朋友,绝未涉及恋情。

艾伦仕途成疑

这宗婚外情还涉及更多人物。联邦调查局在调查中发现,卷入绯闻案的凯利竟与现任美军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约翰·艾伦(John Allen)有大量电邮来往,多达两三万页。最新消息传出,美国防部长帕内塔(Leon Panetta)已下令调查艾伦和凯利是否有不正常关系。白宫提名艾伦升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统帅的前途,目前已成问题。

特情界表示这是一次因争风吃醋而掀起的情海波浪,有的报道说布女要割断畸恋,但酷爱慢跑、有健身狂但亦患有前列腺癌的60岁老兵却不愿断情,而要继续和布女“通电”;他当上中情局局长后曾向布女发出数千封电邮,其中还提到他们曾在桌底下做爱的乐趣。但也有报道称彼得雷乌斯在4个月前即已和布女断交,但布女舍不得而继续纠缠彼得雷乌斯。布女前后至少曾到阿富汗6次,时间长达3个多月,常和彼得雷乌斯一起慢跑。参院情报委员会在2011年举行彼得雷乌斯任命听证会时,布女大方地坐在第一排做笔记,彼得雷乌斯妻子哈莉也坐第一排,和“小三”布女只隔5个位子(其中两张为空位),有人说她“色胆真大”!

不过,亦有报道说布女丈夫早已知悉其妻与彼将军“劈腿”,而在今年7月隐名投书《纽约时报》说,他妻子与一个政府主管有私情,这主管的表现与美国领导力有关。

编辑劝他不要大张旗鼓声张。国会参众两院准备开始调查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害事件之际,与这事关系密切的中情局却爆出局长因绯闻下台窘事,但参众议员皆表示彼得雷乌斯虽辞职,仍应到国会作证。

名人界丑闻不断

媒体大爆彼得雷乌斯绯闻的同一天,美国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公司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亦发生大绯闻。准备明年1月1日上台做行政总裁(CEO,又译首席执行长)的克利斯托弗·顾巴斯克(Christopher E. Kubasik)因和一名女下属有染而被逐出公司。51岁的顾氏现为该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兼首席营运长。洛克希德公司有12万员工,年度营业额将近500亿美元。但顾氏的绯闻只摆在《纽约时报》经济版首页,而彼得雷乌斯的绯闻则连续几天登在《纽约时报》头版显著位置。

在美国历史上,华府政坛充斥淫棍,近代最有名的是前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其兄曾任国务卿)和前总统肯尼迪。美国商界亦常发生女作家为名人写传记而导致不伦恋丑闻,最出名的是《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辑苏紫·韦拉佛(Suzy Wetlaufer)于2002年采访大她24岁的通用电气公司(GE)行政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生于1935年)时,与韦尔奇发生恋情,威氏的第二任妻子向《哈佛商业评论》社长告状。韦拉佛与韦尔奇于2004年结婚。

自1998年克林顿和白宫实习生莫妮卡·莱温斯基的绯闻以来,彼得雷乌斯的丑闻再次点醒世人。而现任职于联邦消费者保护署的彼得雷乌斯的50多岁老妻,数十年来常默默忍受军人丈夫长年远戍海外的寂寞,她说她的丈夫好像“永远在外驻”?但她得到的不是“良人罢远征”,而是使她伤心欲绝的不忠丈夫的大丑闻。

(编辑/唐馨)

猜你喜欢
乌斯绯闻中情局
莫比乌斯摄影基地
布朗大学 『绯闻女孩』赛琳娜梦寐以求的名校到底魅力何在
三国漫——古董中情局
美国中情局遭空前质疑
塔利班炸死8名中情局特工
漫画
真实的谎言
田亮、郭晶晶:如临大敌的绯闻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