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举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运动损伤;原因;
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74—02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缩短学生的运动寿命,而且还妨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做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对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1.思想上未给予足够重视。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学生自身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清有关。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部分青少年学生因缺乏经验,急于求成,通常会漠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训练原则,还有部分学生则存有畏难、恐惧、紧张心理。如果教师思想上也麻痹大意,对预防学生运动损伤工作未给予足够重视,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预防措施,学生极有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
2.准备活动不充分。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之前,学生因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等,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不做准备活动。(2)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主要关节未活动开。(3)未做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与训练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4)在准备活动中,学生运动量过大。(5)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学生过早地进行准备活动。
3.技术动作出现错误。错误的技术动作,因不符合人体系统各功能器官的活动规律及运动力学原理,也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尤其是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由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容易做出多种错误动作,进而极易出现运动损伤。
4.身体局部负荷过大。体育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所安排的运动量超出了学生能够承受的生理负荷,造成学生身体局部负荷过大,这通常是专项训练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如,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让学生过度地进行跳跃练习,会导致他们的膝关节负荷过大。长此以往,学生的髌骨就有可能出现劳损。
5.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不佳。睡眠不好、伤病初愈或疲劳时,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则会相对下降。学生若在这种状况下参加激烈的体育比赛或体育训练,往往会因肌肉力量较弱,大脑反应迟钝,身体协调性较差,出现运动损伤。如果学生心理状态不佳,如,情绪低落、心理紧张,则会导致身体肌肉张力加大,动作协调性下降,反应速度降低,进而会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
6.组织方法不当。组织方法不当主要包括:不遵循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漠视体育比赛规则,以及教学与训练的组织方法不合理等。前者主要是指教师未能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切实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后者主要是指教学中缺乏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教师不能耐心地指导学生,未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帮助等。
7.营养状况不良。如果学生偏食,过度地控制体重,往往就会造成体内热量摄入不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身体素质差。在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时,也时常会出现运动损伤。
8.运动场地和天气状况。倘若运动场地不平且有杂物,过软或过硬,学生则易发生扭伤和擦伤。而气温过高,学生易出现中暑和疲劳症状;气温过低,他们则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等导致肌肉拉伤;在潮湿高温的天气状况下,学生身体会大量出汗,体内的水盐代谢会受到很大影响,容易出现肌肉痉挛或虚脱。
二、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1.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重点。学生运动损伤的种类很多,损伤的部位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轻微创伤和慢性损伤发生较多,但严重损伤和急性损伤较少出现。慢性损伤表面上来看是因为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或恢复训练过早而造成的,但主要原因还在于运动量安排不当,身体局部的轻微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了质变。为此,体育教师应合理地安排运动量,避免学生因身体局部负荷过大出现组织劳损。同时,还要做好学生急性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工作。
2.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1)加强安全教育。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使其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2)合理安排运动量。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应做好预防学生运动损伤的准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健康状况和运动水平等安排运动量,避免学生身体局部负荷过大。(3)加强基本技术教学和体能训练。在组织训练时,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单打一”的训练模式,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技术动作要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3.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应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天气状况及教学与训练的实际需要等来确定;在学生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或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准备活动的时间应适当延长,通常以学生活动到身体发热,细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根据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内容而定,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结束时间与正式训练或比赛时间的间隔应控制在1分钟到4分钟之内。
4.加强学生易受伤部位的训练。加强学生易受伤部位和身体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是预防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手段。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各关节稳定性的练习。
5.发挥学校医务室的作用。学校医务室应由专人负责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以了解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及运动损伤的情况,并组织卫生保健知识讲座,使学生学到一些实用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消除疲劳、合理膳食的方法。体育教师要配合学校医务室做好监督管理、卫生保健工作,严禁学生在受伤、患病的情况下参加体育比赛和训练。
6.做好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工作。要想切实把握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规律,进而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教师还应做好调查、统计与分析工作。调查、统计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基本方法则是填写学生运动损伤登记卡。教师应妥善保存已填好的登记卡,并定期对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