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梅芳 刘春玉
摘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大学信息技术》一课的教学方法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862-02
Teaching Metho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University
SHI Mei-fang, LIU Chun-yu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Indluding many years teaching, on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teaching method to mak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
1概述
《大学信息技术》是各所高校都开设的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该课程理论内容包含有: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媒体及应用及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六部分。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对于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须知道及掌握的。作为老师,要利用有限的课时,把这些内容作系统的讲解,而且还要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体制。
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类学生,要求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现学校开设的与之相应的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课,包括有:Visu? al Basic语言,C语言。而在江苏省的计算机二级的理论考试中,《大学信息技术》占二十分,占了理论总分的三分之一。
江苏省的计算机二级考试每年的合格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我们学校的合格率比此略高,因为这和学生的学位授予有关系,所以成了学位授予的障碍,在这样的现状下,学校想要提高学位授予率必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二级考试合格率,这就更显示出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重要性。为此,学校特别是我们计算机学院,对公共课做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调整《大学信息技术》和《程序设计基础》的课时,把前者从原来的3(理论)+2(实验)压缩到现在的1(理论)+2(实验),后者从原来的2(理论)+2(实验)增加到现在的3(理论)+2(实验),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提高计算机二级的合格率。
2教学方法介绍
从2011级开始,理工类的《大学信息技术》课时的改变,让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课时少,课程内容多,怎样把这么多的内容,在仅有的16课时里面把它讲完,讲透,讲好?通过几个学期实践下来,老师们也想了很多方法,大家也经常一起互相探讨,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抓重点法;做真题法;上网互动法等。现对这几种方法作个介绍。
2.1抓重点法
该方法的特点就是教师在上课时把每章的重点提出来,作主要的讲解,每章都有它的侧重点,往往这些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只要把这些内容向学生讲解清楚了,学生就会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其余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就能了解和掌握。例如:第二章“计算机组成原理”里“PC主机的组成”这一节,就是本章的重点兼难点。它主要介绍了PC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的联系。学生只要把这部分内容弄懂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联系也就掌握了。教师可以用比较少的时间来讲解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讲得很透彻,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
2.2做真题法
该方法的特点就是老师从以往等级考试的真题中选取典型的题目,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题目作讲解。先把题目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从书本的相应章节去找答案,学生会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去阅读本章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知识的目的。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因特网中的IP地址可以分为A类、B类、c类、D类等。在下列4个IP地址中,属于c类地址的是。
A.28.129.200.19B.88.129.200.19 C.188.129.200.19D.222.129.200.19
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IP地址?IP地址有什么特点?IP地址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他会到“第四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中找答案,从中知道IP地址的有关知识,也就会知道,IP地址的分类是根据首字节的值来划分的。有关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这个题目就使学生全部掌握了。
2.3上网互动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方法的特点就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和本课程有关的一些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及相关练习题发布在网站上,让学生随时,随地上网去学习和做练习。练习可以做成小测试的形式,学生完成作业后,由系统直接打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掌握的不够好,在这方面加强训练,或者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论坛向教师提问,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总结
当然,这三种方法也不是独立的,可以多种方法并用,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老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要把它转换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Z].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223.
[2]代小红,王光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实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322-326.
[3]张建宏,马德骏.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1+X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 2007(2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