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品牌”促老区振兴

2012-04-29 00:44:03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人民论坛 2012年25期
关键词:东兰县东兰铜鼓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在新形势下,如何走出一条生态环境良好、资源集约开发、人民生活富裕的振兴之路,是革命老区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革命老区广西东兰县紧紧立足红色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着力打造“红色、绿色、金色”三大品牌,努力使富民与强县结合,同步提升县域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收效显著。前不久,人民论坛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到东兰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红色”品牌:使老区地位得到全面提升

东兰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著名农民运动领袖、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韦拔群的故乡,是全国少数民族将军之乡。

东兰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有1400多人参加赤卫军,有4600多革命志士参加红军,有1600多人跟随党中央走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有6300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有2200多人被确认为革命烈士。东兰这块红色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

如何告慰革命先烈,把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东兰县的做法是,牢固树立“红色”品牌意识,在开展韦拔群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中,先后兴建和维修了韦拔群纪念馆、拔群广场、东兰烈士陵园等一批永久性纪念设施,投资5000多万元修建了途经韦拔群故居——东兰县武篆镇至巴马县西山镇的三级公路等一批民生工程,隆重召开了韦拔群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革命老区科学发展论坛、《人民英模韦拔群》发行式暨韦国清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仪式、加快东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座谈会……一系列活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东兰成了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帮助的热点地区。

东兰县委书记韦绍仕告诉调研组,东兰先后得到社会各界为韦拔群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捐款1800多万元,为抗旱救灾捐款400多万元,上级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东兰更多的倾斜和照顾。在他看来,纪念活动取得了弘扬老区精神、凝聚各方力量、扩大东兰影响、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干部素质、造福老区人民等成果。

2011年,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修订版)公布,全国共有122处景区入选,其中广西共有10处,东兰境内有4处。东兰老区的地位得到全面提升,老区的名气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绿色”品牌: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软环境

走进东兰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坡岭相连、绿意盎然、空气清新,一派桃花源般的景象。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森林覆盖率达76.3%,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3到5万个,是令人神往的“天然氧吧”和名副其实的“养生天堂”。同时,广西“母亲河”——红水河过境115公里,河道蜿延曲折,两岸山峦叠嶂,诸多景观自然天成。

为巩固生态优势,东兰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绿色”品牌,近几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2.7万亩,争取到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金4409万元,保护生态公益林183万亩;按时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核发林权证256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90%。同时,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进入,不断强化节能减排。

此外,东兰县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努力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城镇。先后投入近5亿元,开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综合治理贯通城区的九曲河,形成“一河两岸”风景线:城区绿草成片、绿树成荫,楼在丛林中、绿带绕城走。

东兰是闻名世界的“铜鼓之乡”。盛行于壮、瑶等民族民间的铜鼓习俗,造就了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铜鼓文化奇观,壮族的蚂拐节、瑶族的祝著节是铜鼓文化的代表。

东兰县县长黄贤昌认为,生态是看得见的绿色资源,而文化则是隐形的绿色资源。东兰县把传承、保护和开发铜鼓文化资源作为“绿色”品牌的延伸。第一,注重建立科学的铜鼓文化传承保护体系,资助扶持铜鼓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人;第二,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收藏传世铜鼓612面,占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数的25.5%;第三,注重发挥企业力量,建立铜鼓文化(工艺品)生产基地;第四,注重打造“铜鼓旅游”品牌,举办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开发民俗风情体验游,总投资5亿元的“铜鼓风情村”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

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有效传承的铜鼓文化,为东兰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东兰赢得了“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全国异地养老基地”、“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民族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等诸多荣誉,蚂拐节、舂榔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春节,温家宝总理视察东兰时,留下了“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的寄语。

“金色”品牌:为老区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枫树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东兰县泗孟乡生满村,是由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黄秀红组织创办,共有17个养殖点,社员256户500多人。合作社依托当地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2011年,合作社生猪出栏6800多头,禽类出笼45000多只,产品销往全国,产值达500多万元,许多社员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林下生态养殖是东兰县加快构建新型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受历史、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东兰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小,财困民穷是最大县情。为破解这一难题,东兰县坚持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坚持打造“金色”产业品牌,走“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首先,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和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以丝绸加工、长寿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山茶油加工为主打的生态型、资源型工业;其次,充分利用东兰被列为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试点县和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县优势,做强做大板栗、桑蚕、核桃、水产品、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高标准、强辐射的生态特色种养基地,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东兰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丰富、“生态资源”秀丽、“人文资源”奇特的优势,构建以长寿养生、生态休闲、红色基地、民族风情、岩溶地貌奇观等特色旅游为主的红水河大旅游圈,坚持“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思路,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力争使东兰成为红色旅游胜地、世界铜鼓文化旅游胜地和红水河国际生态养生旅游基地。今年1至6月,全县共接待游客33.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5%、51.9%。

“三点”启示:老区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

在“红色、绿色、金色”三大品牌推动下,东兰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调研组认为,东兰的探索有以下三点启示:

——要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革命老区要着力突出地方产业特色,鼓励和支持当地特色企业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立足当地优势资源,注重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主要目标,积极发展既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的中小企业。这样,就能为破解“财困民穷”难题提供不竭动力。

——要千方百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东兰的做法表明,红色、生态、文化等资源是老区的优势资源,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要善于把各种优势资源结合起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把项目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要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很多革命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在选择一、二、三产业上,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搞掠夺式、破坏性开发。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根据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开发能力,统筹做好规划布局和项目建设。在“老区精神”、“生态环境”双不牺牲的前提下,让老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东兰县仍面临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经济不强、产业开发滞后、城乡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贫困面大等问题。但调研组相信,只要能处理好小县与大思路、小县与大生态、小县与大产业、小县与大品牌等之间的关系,用活用足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东兰就一定能实现小县的大跨越。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陶建群王志远)

责编/陈楠美编/石玉

猜你喜欢
东兰县东兰铜鼓
东兰铜鼓美术元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教育观察(2022年20期)2022-08-16 12:13:22
浅析东兰铜鼓的音乐特色及录音技巧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22
广西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
过东兰(外二首)
广西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2:56:59
东兰县桑蚕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大众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东兰县果桑发展的前景分析覃启洺黄焕元
快乐的小铜鼓
黄河之声(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藏天下(2016年6期)2016-08-10 09:52:52
广西东兰:开通“远教微信”搭建党员教育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