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品牌新讲述

2012-04-29 00:44:03宋鑫陶
商周刊 2012年26期
关键词:李海燕青岛培育

宋鑫陶

哪个城市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就像贵州的茅台酒,广州的加多宝,青岛的青啤。通俗讲,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认可度的下降也就意味着品牌影响力的下降和市场竞争力的降低。品牌不是恒久的,经过市场的淘洗,老品牌可能会经受不住市场的考验,褪去品牌的标签,新品牌也可能会迅速崛起,占领市场。

不熟悉青岛这座城市的人,也会知道海尔、海信等“五朵金花”。这缘于原青岛市经委(现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首创的“创金花”活动和名牌战略的实施。

如果从1984年,青岛开始注重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培育的《1984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算起,这座被成为“品牌之都”的城市已经在名牌发展战略的道路上走过了近30年。30年里,一部分老品牌屹立不倒,一部分则在市场的大潮中销声匿迹,新的品牌则借助市场和产业发展的机遇顺势而起。

城市跟企业一样,老品牌要历久弥新,新品牌则应带来新气象。

品牌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

青岛禾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软”),大多数人对这个以提供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为主,专注于软件与信息服务的软件生产性企业并不熟悉。

不同于消费类的品牌产品因为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易被熟知,软件行业因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并不容易成为大众广而告之的品牌。但在行业内,禾软却早已名声在外。在山东和青岛,一提起禾软,没有不知道的。禾软董事长李海燕对企业在山东地区的影响力显然是满意的。

2012年,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岛市经信委”)通过开展质量品牌建设年活动,培育了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全年新增青岛名牌产品50个,禾软便是乓中之一。

“软件行业不容易出品牌。软件产品的替代创新性很强,一年就可能更新换代两三次,所以软件行业要不断创新。但对于品牌而言,仅仅有技术是不行的,要有市场占有率,有品质,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有良好的信誉和售后服务。”所以,李海燕觉得一个软件企业如果没有3到5年的历练,是很难出品牌的。

如果就注册的时间来算,2008年注册的禾软,也不过4年多的时间,但李海燕和她的团队已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12年的时间。“可以说,这12年里,我们把该吃的苦,该走的弯路,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也许正是这些年经验的积累,才成就了禾软今天的品牌优势。

“内部有想法,外部有环境,才能很好地成就一个品牌的诞生。”所以,企业要学会利用政府创造的产业发展环境。在今年8月举办的中国(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上,禾软与中科院软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打造“禾软蓝色公共云服务平台”,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主要面向涉蓝中小企业的公共云服务平台。李海燕很看重与中科院的合作,在她看来,这是企业可依靠的“技术上的根”,而两者“齿轮的咬合”,显然离不开政府在其中充当的“润滑油”的角色。

对于企业的未来,李海燕认为要先通过上“创业板”,完成第一个上升期,然后才能谋求做大、做强、做好。也恰如她对品牌的理解,“品牌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再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

品牌的培育,离不开对品质的追求

青岛纺织行业曾有着“上青天”的美誉。如今,这份美誉已不复存在。但在一批老的纺织服装品牌衰落之后,这些年又有新的纺织服装品牌崛起。

在青岛,人们已经越来越认可“红妮”这个新兴的品牌。在青岛之外,“红妮”也在逐步扩大自己的市场,远播自己的品牌。

纵观青岛红妮集团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妮集团”)14年的发展历程,品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产品创新是核心,塑造品牌是关键,市场份额是生命”,这句话在红妮集团被经常提及。如今,红妮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针织内衣品牌运营企业。“红妮”产品由单一的棉质内衣,延展为包括莫代尔、依克丝等中高端产品在内的30余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并销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正是坚持走品牌化路线,红妮集团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青岛有很好的纺织业发展基础,许多纺织服装品牌名声在外,这也为新兴纺织服装企业打造自身品牌奠定了基础。

一个城市之所以被叫做“品牌之都”,不只是要有品牌的数量优势,更应注重品牌的质量。在青岛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局运行调控处的吴世森看来,城市和其工业品牌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知名工业品牌提升了青岛的城市形象,而城市形象及其良好的品牌氛围又为企业品牌带来了溢价增值。

“提到内衣,想到红妮,红妮的发展愿景是成为中国棉质内衣第一品牌。”青岛红妮集团总经理刘勇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高的期待。

“红妮内衣”已经连续8年经国家质检总局监督性抽查全项合格。红妮的生存观这样写道:“品质是生命,品质是精神。”在刘勇全看来,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企业追求品质的产品观。

品牌是需要培育的,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只是为企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品牌的塑造,则需要企业对品质的不断追求来实现。

从“创名牌”到“做品牌”

近30年来,青岛走过的是一条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产业链——产业集群——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品牌经济建设之路。

“过去我们注重规模,现在则更注重品牌推广,特别是新兴产业中的‘专精特新企业,要通过品牌的培育助推企业发展。”吴世森向记者介绍,而这样的发展思路也正符合禾软、红妮等企业的发展需求。

过去,企业习惯于被动等待政府的品牌评审,而现在,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和引领市场,从“创名牌”变为“做品牌”,这被认为是青岛部分企业在品牌理念上亟需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青岛市经信委率先启动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建设项目,选择了16家有品牌管理基础的企业先期开展试点导入,最终海尔、海信、青啤、红领、即发、青特6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工业品牌培育企业,其人选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对标国内先进城市,青岛品牌经济总量,高于同是“品牌之都”的其它城市,但低于深圳。截至2011年底,青岛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8个、驰名商标52件,山东名牌产品35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03件、青岛名牌48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自主品牌1个(深圳2个)、100亿元自主品牌8个(深圳10个)、50亿元的自主品牌8个(深圳20个)、10亿元自主品牌25个(深圳50多个)。

青岛的自主品牌主要集中在家电、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消费品行业,但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还缺少像海尔、海信等在国内外知名度高,真正集研发、生产于一体,对当地经济拉动作用强的新兴大品牌涌现。

吴世森介绍,近年来,青岛企业品牌的发展速度较慢,存在着品牌梯队建设缺少新品牌等问题。今年4月,青岛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我市品牌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要在未来五年,培育10家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品牌企业,100家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品牌企业,建设1000家自主品牌梯队,8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品牌培育体系。

对于一座被称之为“品牌之都”的城市而言,青岛除了要继续保有青啤、海尔、海信等品牌的传统优势,还应完善品牌梯队建设,培育更多像禾软和红妮等的新品牌,为城市品牌的发展注入新气象。

猜你喜欢
李海燕青岛培育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提炼整合要点,合理情境推导
——信息类文本阅读策略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 02:28:14
偶感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0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青岛明月申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