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礼貌用语比较(2)

2012-04-29 12:47:53孙洁
科技资讯 2012年29期

孙洁

摘要:本文以中日礼貌用语比较—— 敬称的构成及特征分析为题,细致分析中日敬称的构成及特征。意在避免学习者受母语影响误用日语敬称,加强敬称互译的准确性。汉语敬称的人称代词是汉语的独有特点,亲族、拟亲族称谓系统丰富,社会通用称谓兼有敬称和礼貌称谓的双重特征。日语的敬称的由接头词、接尾词的构成是日语的特点。日语中有统一的社会通用称谓。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中日敬称的差异。

关键词:汉语敬称 日语的敬称 敬称的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84-03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汉语称谓词蕴含礼貌意义的特征尤为明显,对其进行描写与分析的论文、书籍颇多,如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1992),陈月明先生认为,社会称谓的语用方面主要是称呼者和被称呼者的关系,以及称呼者希望自己与被称呼者保持怎样的关系。影响其关系的主要因素为“亲近”和“尊敬”。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日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兴起,罗国忠《现代中日敬语比较》文章视点,从一般称呼看中日敬语的差异,从人称代名词看中日敬语的差异,从亲族名称用语看中日敬语的差异。

中国是重视“伦理”、“孝义”的国家,因此,自古以来汉语的家族内的称谓是汉语礼貌用语的重要表达形式。现代汉语中秉承了古代汉语中以中国的“伦理”、“孝义”为重的精神实质,经常使用“您”这个第二人称的敬称,来表示说话者对于听话者的尊敬、礼貌。亲族称谓与拟亲族称谓予以保存,诸如以上汉语礼貌用语的敬称的特征,如若被日语学习者径直带入日语中加以运用,会出现日语敬称的语言误用。例如:鈴木さん、あなた今、ご都合が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例句中「~さん」是日式的敬称接尾词,而「あなた」是中国日语学习者意会汉语的敬称“您”加上去的。这样的中式、日式的敬称混用,更会贻笑大方。本文就日汉敬称的构成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意在避免学习者受母语影响误用日语敬称,加强敬称互译的准确性。

2 汉语的“敬称”构成及其特征

汉语的“敬称”表达形式多样、应用广泛的礼貌用语现象。现代汉语“敬称”为特定的称谓语。多与“礼貌语”的句式合用,或与“单字”、“短语”组成礼貌词语、礼貌短语。使言语表达的礼貌信息、表敬信息增多。这是汉语“敬称”的总体特称与作用。

2.1人称代词敬称

汉语中最常用的人称代词敬称为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敬称形式“您”。“您们”是您的复数敬称。“您”、“您们”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表敬程度最深的敬称。经常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陌生人之间的语言交际,使用“您”、“您们”往往能够体现语用者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伦理观念、道德标准等。他们是现代汉语礼貌用语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例如:“您请喝杯茶。”

在正式场合,还有另一表达方式,既对于距离远的一方使用指示代词“那”+“位”称“那位”。不确定的对方是“谁”或泛指时不定代词“哪”+“(一)位”称“哪一位”或“哪位”。单纯数量词或“几”+位表示对人数的敬称。如“一位”、“两位”。

例如:“请问您找哪一位?”

2.2常用的社会通用称谓

社会通用称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时所使用的涉及会话双方的社会人际关系、职业、身份等诸多因素的礼貌称谓的总称。

(1)同志:本来五四运动后,革命队伍中互相称呼的用语,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的称谓扩大到党政军内部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一词推广到全国各行各业,各阶层,成为社会普遍流行的社会通用称谓。“同志”这一称谓虽然在党政机关使用时,仍附有政治色彩,但其在社会广泛使用时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不分职业、职业、年龄、性别的社会平等理念。有助于形成和谐、亲切人际关系。

使用规则上,可与人称代词的“您”连用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又不失“亲密性”的礼貌,使语言更为圆滑,即使和陌生人交际时,也容易消除心理上壁垒。缓和交际气氛。

例如:“同志,有什么急事,可以跟我讲一讲,能解决的,我尽量帮您解决。”

还可用“同志们”、“老”、“女”+同志(们)以及姓名+同志,泛指或特指某一集团的人或某一个人。

“同志们,辛苦了!”(上级对下级一个集体的褒奖、安慰)

“哪位同志,给这位老同志让个座位。谢谢!”

社会交际中,同龄人、陌生人间互称“同志”意在平等意识下的互相尊重,这时的“同志”一词作为“礼貌称谓”的敬称。

年轻人对年长的老人使用“同志”、“老同志”时,偏重于对长辈的尊重,是作为“表敬称谓”的敬称。长者对年轻人使用“同志”、“小同志”是出于慈爱的“礼貌称谓”但不是敬称。

工作中,上级对下级(集体)使用“某某同志”、“同志们”是基于上下级人格平等的意识,表现对下属人格的尊重的“礼貌称谓”。(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最为常用)

(2)师傅:失去了古代汉语对师长的称谓含义,转义为对从事某种职业,或工种的男性的社会礼貌通称。多用于体力劳动者,可以加在具体的职业名称、姓氏后,并且可以不分年龄阶层。如:司机师傅、李师傅等。体现汉语“礼貌原则”的策略性、亲密性。

(3)先生、女士:旧时“先生”是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职业敬称。多用于男性。“新文化运动”后吸收西方文化,转义为郑重场合对男性的社会通称。可用复数“先生们”特定场合对男士的集体泛指。也可加在具体姓氏后,起特指作用。“女士”是“先生”的对应称谓,用于女性。

2.3职业、职称、身份、社会关系相关的称谓

由于这一部分的相关称谓现象众多,本文着重通过实例分析相关称谓现象的使用原则和特征。

在职场中同僚之间互相使用姓氏+职业相关的称谓词,表达相互之间的礼貌。例如:教师同僚之间互称之“王老师”、“李老师”。

在职场中下级对上级使用敬称时,通常出于对上级尊敬的态度,对上级使用职称名词或姓氏+职称名词。例如:赵经理。上级称呼下级出于关爱、尊重、亲密。依据下级年龄阶层称其为“小”+姓氏、“老”+姓氏,例如:小张、老陈。

向第三方发语,明确双方社会关系时,通常使用的职场称谓,如:同事。

例如:这是我的同事某某。

交流双方为亲密关系时,通常使用的称谓,如:朋友,同学。

交流双方为师生关系时,学生出于对师长的尊敬,泛称师长为“老师”,特征某一位师长时,称姓氏+老师这个职业名词或其职称名词。教师为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尊重等情意时,泛称学生集体为“同学们”。特指某一位学生时,可不直呼其姓名,称某某同学。在现代汉语中“同学”称谓没有男友性别差异。

2.4亲族内部称谓的敬称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礼仪、宗法的“礼仪之邦”受儒家文化、血缘为重的伦理观念影响,一向就有庞大琐细的亲族内部称谓系统。虽历经历代文化变迁,外来文化影响。但“亲族称谓”中晚辈对长辈或对同辈年长者使用的亲族称谓仍然是附有鲜明的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汉语语言文化的敬称系统。

现代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亲族内部称谓的敬称分为“血缘伦理敬称系统”和“姻亲伦理敬称系统。

(1)血缘伦理敬称系统。

血缘伦理称谓系统以“五伦”伦理观念为基础充分考虑家族内部的长幼有序、血缘亲疏来定位晚辈对长辈称谓。除此之外,血缘伦理为依据的晚辈对长辈或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语有“父方”、“母方”的区别。究其成因,虽然生理上,“父方”、“母方”的亲属同“自己”的血缘关系都是一样近的。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心理上认为“父方”的亲族血缘关系和“自己”更紧密,因此产生了称谓词的差别。

(2)姻亲伦理敬称系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人“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渐渐淡化,所以家庭生活中,旧时的夫妻体现“男尊女卑”思想的姻亲伦理称谓言语现象已经消失。现代中国家庭为体现“男女平等”夫妻互称姓名或为表亲密直呼其名。近年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年轻夫妇间,妻子用“老公”这个亲密称谓称呼其丈夫。

中国传统的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主要作用于夫妇互称对方家族成员中晚辈对长辈使用的称谓词上。如妻子为表尊敬称自己夫家的父母为“公公”、“婆婆”。若为缩小与夫家或妻方亲属的心理距离可套用自家的“血缘关系称谓”直接对称双方父母为“爸爸”、“妈妈”(口语)。其他家族成员中的长辈、同辈年长者也可套用这一规则。

社会交际中,话语涉及自方亲族成员时可套用亲族内部称谓。称谓前附加第一人称代词“我”,明确话题涉及者为自家成员。对其使用的称谓词失去原有的敬辞表达礼貌、尊敬之意。而是只充当人称代词的指代作用。但可明确话题涉及者的性别、年龄阶层、与自己的关系。如“这是我爸爸”。交际双方关系亲密或年龄相仿,且为日常交际场合用“爸爸”这个口语称谓。“这位是我父亲”。多用于正式场合的郑重介绍,所以用“父亲”这样的郑重称谓词。没有对应郑重亲族的,口语家族称谓可直接使用。这类言语现象不属于汉语的“敬称”。

2.5拟亲族敬称

拟亲族敬称是借用亲族称谓的名词来称呼非亲族关系的人,他是亲族称谓原则向非亲族关系的人们扩展使用的称谓词的总称。

中国人习惯于使用亲族称谓泛称非亲属,以表示礼貌。因为汉人重视血缘关系,所以把对方看着自己家庭成员。所以拟亲族称谓带有亲切的含义,大多数称谓词隶属于现代汉语中偏重礼貌含义的敬称词系统。

拟亲族称谓使用原则:(1)平辈之间,交流双方年龄差距不大时,可根据交流双方的性别差别,互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大哥、大姐。

(2)晚辈对长辈,交流双方年龄差距很大时,晚辈可根据说话者与其父母年龄相对比,根据性别差异,直称叔叔、阿姨,伯伯、伯母等。也可在拟称谓名词前加其姓氏。如李阿姨。

当话题涉及对方家族成员时,可根据话题涉及者与对方的血缘伦理关系,确定亲族称谓词,并在称谓词前加“您或你”、“某某人的”附加“您的”时可以表达对交流对方及话题涉及的对方家人的。主要是通过“您”这个“敬称”式人称代词实现的。属于“您”的用法的延伸。

3 日语敬称的特征

日语的人称代词有「あなた」「きみ」「おまえ」「あんた」“你”「わたし」「わたくし」“我”「かれ」(かのじょ)“他(她)”表达复数概念时,在对应的单数词后附加「~たち」。但是这些日语人称代词的表达都不属于日语“敬称”。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敬称”属于对称词,第一人称词系列「わたし」「わたくし」「わたしたち」自然不属于“敬称”表达。

(2)日本人不喜欢以自己的视角和主观臆断分析交流对方或话题涉及的第三方的行为、动作、言语、状态心理等。日常会话中除特别关系才会出现“你”、“他(她)……的表达。「かれ」「かのじょう」他(她)多用于“自己”向“他人”提及自己的男(女)友。「あなた」“你”现代日语多于家庭中妻子对丈夫的称呼。「きみ」「おまえ」“你”仅限于亲密关系的男性之间用,女性间不用。所以这些表达不可能是“敬称”。对应的复数形式也不是“敬称”。日语通过词语的变形、句式的转换可以体现交流者的关系,表敬对象等。不需要汉语中“您”这样人称敬称来提示表敬对象。

3.1日语接(头)尾辞构成的敬称

日语是非常客观、严谨的语言。这一特点体现在日语的“敬称”的结构特征中。如姓氏、对方的职业名称+「さま」或「さん」或「くん」。日本人认为直呼对方的姓名对别人不够尊重。

直呼其名的一般仅限于亲密关系的人之间。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李さん可译为“李先生”、“李女士”、“李同学”、“小李”。「駅員さん」、「八百屋さん」可以译成“车站工作人员”、“蔬菜水果店的老板”。

「~さん」适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不分性别、年龄。根据使用的场合、语义有差别。“李先生”、“李女士”一定用于正式场合、郑重交际。表示说话者对对方的尊敬、礼貌。从对话的双方关系看,二者不是亲密关系。或听话者是说话者的“上级”、“长辈”等。

「~さん」也适用于师生交流,老师对同学使用,男女不限。女生一定用。但老师对其学生使用,则侧重于对学生的人格、心理尊重。不是敬称。

日语中,对从事“某种职业”的“某一个人”特指称呼时,也可以对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人表达敬意。可在前+敬语接头辞「~お」再加接尾辞「~さん」如:「すみません、お駅員さんですか。お聞きしたいことがありますが。」

“打扰一下。您是车站工作人员吗?”“我有事想询问您点儿事。”

再如:「ここで、お医者さんが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用公共场所的紧急情况利用广播寻找医生:“请问这里有没有医生?”

[お医者さんですか。]“您是医生吗?”

[はい、そうです、医者です。]“是的,我是医生。”

因为「~さん」是“敬称”接尾词,「お」是敬称”接头辞。所以当表示自己是从事“某种”职业时在“职业名词”前后不能添加「お」「~さん」。不光如此,也不能用于自己或自己一方人的姓氏、职业名词前后。

与「~さん」相比「~様」(さま)更为正式,现代日语用于正式性、商务信函,开头时对方的敬称。如:「山上様……」职场等正式场合接电话方礼貌的询问对方是“哪一位”使用。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接取陌生人电话时使用。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具体的敬称为「どちらさま」句式为「どちらさまでしょうか」「どちらさまですか」。

「~くん」的使用范围性别限定为男性。所以学校只用于男生。在社会交际中用于对男性表敬意。加其姓氏后,用法和「~さん」相同敬意程度不如「~さん」所以职场特别正式的场合「~さん」使用更广泛。「~くん」不能适用于“职业”、“职称”名词后。「~くん」独特之处在于,从交际的字面上一定能判断受尊敬一方的性别。

「~ちゃん」是敬意程度最低的人称接尾辞,用于女生见的名+ちゃん表亲密的互称、对儿童的“爱称”或儿童称父母、长辈使用。不是严格的“敬称”接尾辞,本文不作深入研究。

日语中称呼陌生人时也使用敬称接头(接尾辞),例如;对陌生的老年男士使用“敬称”「おじいさん」,“じいさん”表示听话者是男性,且年龄大的客观事实。同时附有尊敬意。敬称词前加「お」这个“敬称接头辞”加强表敬语义,并特别明确相对自己是“外人”。

综上日语“敬称”的构成可以体现“上下有序”、“内外有别”两层语义。并且尊敬程度之高,不像汉语社会交际中的“拟亲族称谓”对于谋生人或他人的相关亲属都可同自己的亲族成员作对比,对应称其为“伯伯”、伯母等。

3.2“他方亲族”的敬称

首先,日本家庭中的称呼语是一个严谨复杂的语言体系,附有鲜明的日语言语特征,家庭称呼语的基础是“从儿说”与中国的“五伦”亲族称谓系统不同,家庭内部称呼言语的表敬程度不如汉语的亲族称谓系统。此外,由于日本的“内外有别”的思想、集团意识,日本人通常把自己的家庭看成一个集团。集团内部家庭成员间,为了缩短交流时的心理距离,成员互相谓时一般不使用“敬称”。子女称自己的父母「ちち」「はは」「父さん、「母さん」「お父ちゃん」「お母ちゃん」。

「ちち」「はは」不属于“敬称”「父さん」「はあさん」去掉「お」也不属于“敬称”「お父ちゃん」「お母ちゃん」由于「~ちゃん」表敬程度极低,而带有极强的亲密性。不属于“敬称”

但是,家庭的长辈与晚辈交流时,为显示自己的“上位”地位说通常用类似“敬称的自称词。如「おじいさん……」意为“爷爷我……”这是日语的独特之处。但不属于“敬称”。

其次,本节将对话题涉及的听话者家人使用的称谓词定义为“他方亲族敬称”。此类“敬称”的结构与日本人对陌生人使用的敬称的结构类似。结构也是「お」+称谓词。但不同在于此类“敬称”用于交流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且第三方与听话者有一定亲属关系。根据其与听话的亲属关系确定相应的“称谓词”,在前面加「お」构成“敬称”。从表敬层面看,虽然字面是对话题涉及的第三方使用“敬称”实际真正的表尊敬的对象是听话者。如:「部長のお嬢さんはピアノお上手だそうです。」是对部长的敬意,才用「お嬢さん」敬称称呼他女儿的。以及后面称她擅长弹钢琴,使用敬语也是因为听话者「部長のお嬢さんはピアノがお上手だそうですね。」其中「お嬢さん」是「娘」的敬称。但真正表敬的对象是「部長」。

总而言之,与上位者陌生人等关系疏远的人交际时,对其使用敬称的同时,当话题涉及其家人、朋友时,出于对上位者的尊敬,无论话题涉及的第三者同自己相比,年龄、地位如何,都必须对第三者使用“敬称”“敬语”等日语礼貌用语。

3.3职场中使用的“敬称”

在一个公司内部下级称呼上级时,一定使用与其职位、地位相符的职场敬称。一般是职位名称。如:「部長」「課長」「室長」。可以加在姓氏后。如「山上部長」。一般上司对部下直呼其姓氏多见。但上级要表达对下属的人格、心理的尊重时,男女通称可在其姓氏后加「さん」。在传统的公司里,和男性下属交流时,可用姓氏+くん。「~くん」比「~さん」加深了上级对下级的信任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同一公司的、同一部门的同年入职的社员间互称姓氏即可不用敬称。称呼同一部门的年长或先入社的同僚用在其姓氏后加さん,或多用「先輩」。

同一公司,不同部门同一级别的同僚互称其姓氏后加さん、说话者话语涉及本部门的同级的人不用“敬称”。与其他公司的人员交流时,称呼外部人员都用敬称。涉及自己内部人员的语句,无论自方人员工作级别多大一概不用敬称、再有,医者」「教師」「弁護士」称呼这三种职业的人时,可通用「先生」。

表示“医生”职业时:

(1)单独使用,意为患者对医生表达敬意时使用的敬称。

「先生、わたしは頭が痛いです。」

(2)附加于姓氏后,特指某一位“医生”;使用于同僚间的互称时,则表示互相的人格尊重;同时展现了对“医生”职业“神圣”性的认知;上级医生与下级医生交流时也常使用,偏重礼貌性和郑重性,但不是敬称。

(3)下级医生对上级使用的敬称有:职称名词、职位名词、或“二者其一”+“先生”三种敬称的表达方式。语义都是“下对上”表达绝对的尊重。但侧重点或程度略有不同。

首先,如「教授」「副教授」侧重对上级学术上的敬重,凸显其学术上的德高望重的地位。其次,如:「院長」等。侧重行政职务上尊敬,更加明确上下级关系。最后,职称名词或职务名词+「先生」兼有上述其一侧重外,更有对“医生”这一职业本身的重视。日语中用于“教师”、“律师”职业的“敬称”系统与“医生”的“敬称”系统的构造、用法相同。

4 汉日的敬称差异

受社会制度和性质变化的影响,古代汉语中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臣敬君”、“仆敬主”的以社会地位尊卑为准绳的“敬称”已经不复存在。现代汉语的“敬称”体系保留了保留、弘扬“重家庭伦理”的长幼有序的亲族内敬称体系。新创了以“同志”为核心的“红色”敬称体系;以及“拟亲族称谓”社会通用敬称体系。彰显现代汉语中,人人平等,互敬互爱的语言特征。从现代汉语“敬称”的主干体系的语言构成分析,汉语“敬称”仍然具有主观性。

首先,“您”这个敬称,无论敬意程度多高,都是说话者以自己为参考对象,定位对方为“您”。所以带有主观色彩。

其次,晚辈对长辈或自己对同辈年长者使用的“亲属敬称”虽然是根据客观血缘关系的亲疏、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使用不同的敬称。但是,血缘式敬称系统中“父方”和“母方”的称谓差异,是在客观生理血缘亲疏无差别的前提下,根据主观心理亲疏差别,使用不同敬称的,所以也带有主观性。

再次,社会通用的拟亲族敬称和通用“同志”称谓,更带有主观性,即主观视为“亲人”、视为“同志”。

最后,在现代职场下级对上级的除了“同志”这个称谓外,其他称谓虽受外来企业文化、礼仪文化影响,偏重上下级的客观因素。但没有动摇汉语敬称的主观性这一特性。此外,笔者在撰写此文时接触到我国职场的青年人在和他人交际时,话题提及自己的上司时经常称其为“我们老大”、“头儿”这是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敬称”。

相比之下,日语的“敬称”表达具有强烈的客观性、郑重性。而且敬意程度高、且有其特有的敬称表达。

首先,日语的人称代词不属于“敬称”。这说明用日语交际时,说话者以主观意识称呼他人被视为对其不敬。

其次,日语的“敬称”多为姓氏+「~様」/「~さん」/「~くん」或「お」+称谓语的合成形式。

(1)姓氏+「~様」/「~さん」/「~くん」形式。

日本人在正式场合或称呼不是亲密关系的人使用其姓氏+「~様」/「~さん」/「~くん」的复合式敬称。在使用场景就凸显客观性、郑重性。其结构的前段是日本人的姓氏不是名字。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姓氏才普及,且其姓氏多于自然环境、客观事物有关。具有客观性。日本人认为名字是主观意识下取的,直呼对人不尊重。后半部分「~様」/「~さん」/「~くん」是客观性的表达敬意的成分。根据客观敬意程度、应用场合、适用人群等对应使用。「~様」现代日语多于正式书面敬意、客观性最高;「~さん」在交际中使用最为广泛、可以合理客观的表敬;「~くん」适用于男性,人的性别是客观因素。

综上日语「~様」/「~さん」/「~くん」形式的“敬称”具有客观性和郑重性的。且交流双方的“上下关系”、“亲疏关系”;「ソト」、「ウチ」关系是始终影响如何使用日语“敬称”。

(2)「お」+称谓语的合成形式。

用于说话者敬称和自己不属于同一集团体的陌生人、关系疏远的人或话题涉及听话者的家人。能体现日语礼貌用语的客观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和说话人不属于同一集团体不是由说话人主观臆断的,而是根据客观的人际关系而定;第二点,对于陌生人或关系疏远的人的称谓不像汉语以主观的方式从称谓上刻意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而是用「お」加在称谓词前,客观表敬意,展现客观的人际关系;第三点,称谓对方家人时说话者更多考虑与听话者的人际关系把对听话者的敬意通过对其家人的“敬称”来表达;最后,日本企业特有的“年庚序列”制度、公司“内”、“外”有别的客观见之主观的“集团意识”是影响日本职场“敬称”使用规则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岩波講座.日本語4.敬語[M].岩波書店,1977.

[2]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 刘宏丽.明清敬谦辞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 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2010.

[5] 孙炜,周士宏,申莉.社会语言学导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佐藤享.汉日敬语比较分析[D].山东大学.2006.

[6] 黄麗瓊.浅说中日敬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7] 罗国忠.现代中日敬语比较[J].四川外語学院学报,1998(2).

[8] 王建华.礼貌的相対性[J].外国语,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