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克俭
摘要:社会保险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参保人群和时间跨度巨大的历史数据,社会保险业务必须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规范社会保险业务,提高社会保险业务的工作效率,已成为日渐紧迫的客观要求。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险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台的社会保险政策措施既多又急,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调整必须经过业务需求、程序开发及系统测试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工作中经常有信息系统跟不上政策变化之感。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成了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社会保险业务的经办人员,笔者有以下体会。
关键词:社会保险 完善 参保单位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46-02
目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人数为16万,省直统筹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是12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是13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是19万,企业年金参保人数14万,省直统筹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万。由于历史的原因,各险种独立地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上实行“专管员制”。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病。第一,各系统之间技术上不能兼容,存在大量冗余数据和垃圾信息,数据无法统一。各险种“各扫门前雪”,各自有数据库。同一参保人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有不同的信息,信息不共享,资源较难整合。第二,业务经办手续繁琐。参保单位需要向不同的险种提交相关信息,同一个信息要对口不同的保险业务经办部门,不仅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办理社会保险业务非常繁琐,社会保险各险种之间的内部管理也增加了复杂性。第三,险种脱节。各险种由于在业务经办上各自为政,在业务衔接上必然有漏洞,又缺乏统一监控,以致会发生因养老保险数据库个人基本信息不实而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不是集团员工却在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等问题。第四,办事效率低下。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与基层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仍然靠人工传递和手工操作,时间长,效率低。
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应该看作是一个涉及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综合性问题。那么要如何化解多险种的业务经办与实现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共享、多险种基金管理的分散性与建立集中式的社会保险资源数据库之间日益明显的矛盾,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笔者认为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调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
在不久的将来,在集团开展女工生育保险之后,希望建立一个集团统一管理的“六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业务合理确定内设机构,统一各内设机构业务办理流程。对于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征缴、到帐等六险具有共性的业务进行集成,重组各类基础信息,实现六险信息共享,各险种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等个性业务独立处理。
2 信息技术人员先期参与政策决策,规范与完善社会保险政策
打破现有的政策与技术隔裂的思维模式,在每一项有可能涉及信息系统变更的政策决策或政策实施时,要求有信息技术人员的先期参与,评估该政策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评估政策管理成本与政策实施成果的性价比,充分考虑到与信息技术的相适应性,建立社会保险政策实施与信息系统升级的协调机制,以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3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指标体系,建立社会保险信息平台
社会保险系统数据量庞大,数据有效性长达几十年,这就对数据的准确性提出较高的要求。数据的准确性与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在人员加入参保时,进行数据采集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进行数据更新或者填补其他数据需要参保人员进行补录时,却十分困难,所以,需尽快设计一个集团统一的社会保险指标体系、接口标准,用制度的形式强制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社会保险指标采集参保数据信息,在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保证各种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一个以集团为单位的各险种信息共享的信息平台。
4 加强社会保险信息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多层次的信息化干部队伍
一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首先应该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提高领导掌握信息化的水平,能够把握全局的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其次,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培养一支专业的信息技术队伍。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十分复杂,往往由专业的软件公司来开发完成,这就要求单位中从事相关信息技术的人员要及时与软件公司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学习并掌握软件开发核心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在系统维护、数据安全等方面占据主动。最后,还要着力提高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并不能只由技术部门人员负责,在业务人员对于业务流程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他们的想法可能会左右系统开发的局部方向,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对于系统开发能否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业务人员平时注意学习和积累知识,懂得一些系统开发的专业知识,那么就可以和技术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包括业务的需求、业务操作流程以及操作习惯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满足。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既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懂社会保险政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建立集团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是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需要,是加强基金监督的需要,是改进业务处理方式和手段的需要,是健全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5 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实现人群、业务和网络应用的广覆盖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实现社保参保人群的广覆盖。实现社会保险数据的集中管理,通过数据整理和整合,建立起统一的个人基本信息库,单位基本信息库,将各类参保人员、各参保单位全部纳入到系统中统一进行管理,取消各险种独立设置的数据库,实现集团社会保险数据的大统一。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实现社保业务经办的广覆盖。系统建设,应用为先。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系统业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很好地实现软件研发和社会保险业务需求的无缝对接,并达到在工作中形成业务软件研发、完善与业务经办良性互动的局面。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应用的广覆盖。将原有分散、独立的养老保险业务专网、医疗保险业务专网等优化整合成一套统一的社会保险业务专网。最终实现“数据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网络应用标准统一、上下左右贯通”的管理目标。
6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实现科学、规范、高效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为社会保险数据管理搭建平台。数据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力,数据的安全、准确与否关系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否。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将从统一应用软件、建立制约机制、加强数据监控入手,搭建起社会保险数据管理的平台。一是建立健全较好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办法,使信息系统网络覆盖所有业务经办流程,且系统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互不兼任,实施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密码管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业务和财务的联系与控制,定期对数据库及重要资料进行安全备份并异地存放,确保数据安全。二是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的相互制约机制。按业务的不同类型授权批准控制,对业务权限分级管理,各业务部门按工作职责确定职工权限等级,由信息管理部门统一授权并管理,确保各业务部门及人员在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三是加强数据监控。针对各个岗位的业务范围,按照对数据的查询、录入、修改、审核、确认等四个等级进行模块的权限细化和管理。特别是对数据变更加强管理设置,对数据信息记录的修改应明确划分责任,涉及重大的数据修改应由领导签批。
制度与技术防范并举构建社会保险内部控制体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方面应坚持实行“二分开”、“四规范”。“二分开”即将业务数据与会计、统计数据分开,形成数据相互核对制约关系;将基金征缴与基金拨付分开,由不同部门管理,相互制约。“四规范”指规范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规范经办行为、规范基金管理。同时实行基金统一结算,严把出口关,统一整合所有收入和支出数据,通过委托银行支付养老金、医保住院联网结算等措施,业务经办人员见表、见数、不见钱,“数在网上查、钱在银行流”,加大减少基金收支环节,提高基金周转效率和运行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应在业务经办管理层加强了技术防范,明确业务处理软件开发人员、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和岗位职责,做到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各岗位之间不得相互兼任。
7 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实现透明、便民、快捷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保险服务网络,将社会保险服务和计算机网络延伸到社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将可在社区办理的,如退休人员生存认证、供养直系亲属资格认证等服务全部下沉到社区,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保险服务体系,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优质的社会保障服务。
全面创新观念,推行社会保险管理政策公开,打造“透明社保”。通过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设置举报箱、公开投诉电话等办法全面公开社会保险政策,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设立社会保险政策咨询窗口,为参保人员查询、了解社保政策和个人信息提供方便。
当前,社会保险业务管理对计算机技术已到了一种十分依赖的程度,因此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引起集团各级领导和业务同仁对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视,提高社会保险的管理运作水平,实现“记录一生、跟踪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社会保险经办目标,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