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
喊了快20年的利率市场化,在今年年初的大小会议中继续走着官样文章,让人以为又会是一个落空的年份,但到了1月12日,却突然地峰回路转:央行网站上刊登了行长周小川去年年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文章,还加了编者按,且称利率市场化“条件基本具备”,将会“积极推进”。这种口风的骤变,预示着今年在推动利率市场化上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这调子转变背后的具体缘由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些迹象显示,中国金融的改革必须推行了,否则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将越来越大。首先,去年资金收紧的过程中,大型国企与一般中小企业在资金获取的便利与成本上的严重不对等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资金双轨制浮出水面。改革开放30年了,“双轨制”还存在于经济社会生活中,还体现出企业身份差异在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不能不说是改革之败笔;其次,民间高利贷的盛行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人人自危,也是现代社会中金融体系不完善甚至无能的写照,可谓“奇观”;再次。去年的高通胀下,利率水平提升缓慢,存款利率长期为负。高通胀实际是由老百姓在埋单。且不说这一状况反映出的掠夺。同时也使拉动消费、拉动内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空头口号。
所谓的金融安全,已经成为利益集团固守既得利益的托辞。即使在非常保守的印度,也在去年的高通胀之下实行了利率市场化,我们有什么理由用中国特色来阻挠金融改革呢?
利率市场化的最大受冲击者是银行体系。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在实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的利润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大幅下降,从国内的情况看,也确实会加大银行间的竞争。实际上,去年非常热闹的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便是银行业在市场资金走高的情况下的正常回应,利率管制放开后,银行间的竞争自然会更趋激烈,高息差不能持久。除了系统内的竞争,银行还会面临来自资本市场——包括债市场和股市的冲击,这两大市场会夺走相当数量的优秀企业。
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表面上看似平淡,但旗帜鲜明的“金融服务实体”的提法却与以往大相径庭,其间可挖出很多今后金融工作的新动向。其实,在这次会议之前,证监会新主席上任伊始,便有了大刀阔斧的动作,直指资本市场结构重整、基础制度的构建、监管思路的重新厘定,大有推倒重来之势。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对被监管者的举措,则证监会是很大程度上拿自己开刀,将手中大权回归予市场、回归予企业。
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容易改的都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啃得动,谁的心里都没底。确实,中国的改革经常是被大环境倒通的,在经济形势的内忧外患之下,必须通过改革来释放实体经济的活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希望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希望有一个切切实实的结果,不要让这么多年的金融制度改革还在原地打转。
原地打转的还有资本市场。在设立20年之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基本上约等于股票市场,股票市场基本上只有场内市场,虽有了中小板、创业板,但实施的准入标准相差不大。这是市场的结构。在产品上,基本上就一股票,一债券,最多一转债,权证的使命则随着全流通而结束。在盈利模式上,则是追求暴利,追求投机,践踏规则。现在资本市场的推倒重来,是对过往盈利模式的终结,也是单一品种年代的终结,更是结构扭曲的、封闭的资本市场的终结,而最大的变化则是监管思路的变化,即从过度管制到放松管制、鼓励创新、加强监管的嬗变。
在最近股票市场的振荡上行中,资金已经开始寻着监管机构构建的路径进行,中小市值的股票与大市值股票的分道扬镳显而易见,这个趋势已经开始、还将持续,确实到了改变在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思路的时候了。至于银行业,则需要迎接一次市场化的洗礼,这晚到之风,或许更急。
在减税与印钱之间,决策层似乎选择了后者。商品价格起来了,股市行情来了,通胀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