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

2012-04-29 09:46刘宏波刘任张颖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农业高校成果转化管理机制

刘宏波 刘任 张颖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必须在管理机制、成果质量、产学研结合、推广服务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创新,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现代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高校;成果转化;管理机制;成果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3-0626-03

Refle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U Hong-bo,LIU Ren,ZHANG Ying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China)

Abstract: Though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innovation i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quality of achievement,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the extension services, and the financial input et al were put forward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findings and to promote the modern rural econom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quality of achievement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产业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现代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6 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产生,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1]。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农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部门,又是农业科研主体之一,不仅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责,更重要的还要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如何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社会问题,更是摆在农业高校面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当前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高校科技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课题、论文和成果数量仍是评价高校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导致科研导向出现偏差。很多专业教师更注重个人发展,如一心搞职称晋级,找项目、选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开展科研活动,而忽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重视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评奖,达到评职称条件就是最大愿望,而不重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这种“重论文与成果,轻实用与效益”的“知识创新”现象,一直困扰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1]。二是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农业高校没有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农业推广、服务、转化工作的科技服务队伍,科研成果转化人才严重缺乏。三是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当前,多数农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没有采取激励机制,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导致农业高校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小试”和“展示”阶段,中试、推广应用或新产品产业化试验都无法进行。

1.2科研成果转化投入资金不足

发达国家对农业科技工作非常重视,投入农业的科研资金比较多,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化阶段投入资金比例较高。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投入成果转化资金多,并逐年增加。而且投资渠道多样,除政府投入之外,更多的还有农业企业和个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投入资金少,投入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投入,政府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比较小。发达国家1项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其研发、中试、转化的资金投入比例一般是1∶10∶100,而我国则是1∶1∶10的比例[2]。高校经费安排上只重视成果研发,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方面几乎没有预算资金,有的高校即使做了安排,数额也极少,无济于事。科研成果转化缺乏资金保障,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

1.3科研项目市场针对性较差

首先,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评职称或提升个人知名度,评上教授就成为高层次人才,功利意识比较重。在科研项目课题的选择方面,没有根据市场需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选题研究,缺乏市场的针对性。其次,农业高校教师取得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纵向项目,即政府安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研究的基金项目。教师很少争取横向科研项目,即企业或个人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的基金项目。所以,教师有部分科研成果缺乏市场针对性,科研成果本身存在缺陷,成果整体质量不高,实际提供有效需求量少。

1.4区域农业发展有效需求局限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三农”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存在差异和局限。在农业中小企业方面,经营者缺乏研究开发的基础和能力,对科研成果吸收能力低,承担投资风险意识差。实际上,企业多注重眼前效益,经济策略多是短期性的。在农民方面,由于我国受传统的小农计划经济影响,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科学发展农业经济意识淡薄,运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在农村经济政策方面,我国当前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成以农民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专业合作化程度不高,容易造成小规模重复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利于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

1.5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人才短缺

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农业高校不重视培养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人才,没有建立农业推广与服务体系,更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专业队伍,缺乏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线人才,导致大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2加快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2.1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高校要设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加强队伍建设。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科研成果获得管理,而且要重视成果转化环节工作,组织一支专门负责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队伍,聘用一批具有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专门从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二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高校要成立农业专家、教授、研究员组成的农业产业化技术领导小组,开展农业科技研究活动,从选题、立项、科研、成果、中试、推广、转化、产权等方面强化管理,加强监督,提供服务,建立科技管理工作长效机制[3]。三是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激励制度。高校要推进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实行成果转化率与效益挂钩制度,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动作用。同时,切实做好科研成果和推广转化工作的评价,实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标准,细化量化考核指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1]。

2.2拓展成果中试,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高技术含量的农业科研成果是形成有效转化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必须重视科研成果质量。因此,农业高校必须要处理好选题立项和中试等环节工作。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选题。按市场需求选题,重点突出3个“需求”: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要以“三高”农业为基本方向和前提条件,体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高校特别是地方农业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如广东珠三角地区必须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研究区域农业经济,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建设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观察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动态,了解国际农业科技情报,明确国外农业科研发展方向,突出关注农业科研的前沿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占领未来市场。在国内也要重视原创,创造出更多的原创成果,如当前我国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作物,要突出创新性,提高科研成果的高科技含量[4]。

其次,突出重大项目研究。农业高校要积极承担一些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充分运用学校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重点研究,突出农业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解决农业生产急需的技术性问题。

再次,扩展中试规模。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必须加强中试这个环节工作。农业高校要不断加强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中试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进行孵化和产业化中试提供资源和工作环境,解决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中间环节问题。在科技成果中试中,高校要将科研成果进行放大试验,扩大规模,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成熟的、风险小的科技成果,提高科研成果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农业高校“拳头产品”[1]。

2.3加强校企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很多著名农业高校实行校企协作,开发科研新产品,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运用这一模式,可对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起到重大作用,农业高校要全面实施这一模式,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3-5]。

建立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集成果示范、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实体,具有无偿服务和有偿经营的“双重”性质,能发挥高校人才的技能、企业的资金以及政府的资源等优势。高校应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大学科技园,将其作为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农业高校要在地方政府组织引导下,以高校为主,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投资,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在示范基地创办开发实体。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利益互补,突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促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新产品创造,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3]。

组建股份公司。农业高校以入股形式与农业企业组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农业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推进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高校提供高新技术、科研人才,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经营资金。经营操作方式以企业为主,高校参与,根据市场需求,实行产业化经营。经营运作由“企业—高校”双方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项目,企业投资,企业运作,高校研究开发,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整个过程,实行一条龙服务,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保证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6]。

2.4强化成果推广服务,培养科研成果推广人才

设置农业信息网站。利用信息平台,积极宣传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产业化和农业财税政策等,加强农业科技信息传递,让农民和企业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以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提高科学素质,提高其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宣传。科研人员要深入农村,鼓励农民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根据区域自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推进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有机结合,扩大农民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农业高校还应加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沟通,鼓励企业投资利用科研成果,提升农业产业化运作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效益。

培养科技推广人才。农业高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人才,支持教师开展技术交流、参加专业研修、观摩展示和中试基地调研等活动,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科技推广能力;积极做好高校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鼓励教师到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科研、技术指导、经营管理,进一步了解农村农民、农业企业以及市场信息情况,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

开展科技知识应用培训。注重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负责人学习和运用科技的热情,增强他们的科技致富意识,提高其接受和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能力。“科技入村”、“专家大院”是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技能的重要渠道,当代农民也很希望自己有机会“充电”,提高农业科学知识,实现科学种田[3]。农业高校要采取各种方式,如高校专家现场讲座、网络信息等方式,加强对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科学的素质。

2.5采取多种渠道筹资,加大推广经费投入

农业高校要采取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一是争取政府对农业科研的经费投入,取得更多的科研资金。二是要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足够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专项基金。此外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环节,争取他们的资金投入。通过多方筹资,从而保障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农业高校的科技资金运用在以下3个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一方面要加大中试经费的投入。高校一般重视项目的前期试验、研究,但缺少必要的中试、推广资金,从而限制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和速度。因此,要增加中试经费,支持科研成果中试,特别要支持重大科研项目的中试,以保证重点项目成功;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项基金。农业高校在年度财务预算时,应安排一定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作为对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的风险补偿,保证农业推广人员的经费投入,增强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工作,降低新技术应用和转化的风险。另外,要对重点项目给予重点资助,保证重点科研项目研发、推广、转化等关键环节有资金支持,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政府应该设立推广专项资金,将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高校科研部门对农业技术创新应用和转化工作。在政府年度预算中要增加科研经费,适当向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倾斜,提高转化经费的比重,保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足够的经费支撑[7],确保农业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40-41.

[2] 丘苑新,冯元璋,吴建忠.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科技成果纵横,2007(1):19-20.

[3] 李东,李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9(4):20-24.

[4] 孙大为,王岩, 张淼,等.浅谈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J].杂粮作物,2010,30(4):314-316.

[5] 苏婵.浅议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之选择[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5):165-166.

[6] 吴大勇,王铁军, 陈江春.新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239-241.

[7] 吴秋璟,方晓军,顾保国.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4(3):22-23.

收稿日期:2011-05-26

作者简介:刘宏波(1965-),男,广东雷州人,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工作,(电话)13711366900(电子信箱)liuhongbo803@163.com。

猜你喜欢
农业高校成果转化管理机制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边疆地区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研究
地方农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