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议室里,一批孩子时而有序地阐述自己对艺术节的设想,时而激烈地讨论具体项目的设置,时而论述自己与同伴的优势,希望获得某些岗位的聘任权……两三个教师在一旁安静地聆听着正在进行的艺术节组委会的会议,因为他们只是顾问。
学校的主干大道上挤满了学生,他们手里还拿着笔和选票。原来这是艺术节会旗与会徽设计展的现场,要由学生们投票决定采用谁的作品,一旁的设计者正在卖力地解说着自己的作品。
你觉得艺术节应该设置那些项目?这些项目活动应遵循怎样的规则?小型多样的问卷调查、研讨会、座谈会,以及来稿评比、项目管理团队招聘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伴随着美妙欢快的音乐、此起彼伏的掌声,学校篮球场上走来了高矮不等、胖瘦各异的“模特儿”,他们表演得有模有样,就像舞台上的小明星:有的是饮料瓶环绕全身,有的是一身“纸”装,还有的身上插着树枝……各具特色的“时装”,打的可都是现今最时髦的“环保”牌。
“快乐童声”演唱大赛即将落下帷幕,小主持人、小评委、小统计员忙得不可开交,大家耐心等待获奖结果。颁奖了,颁奖嘉宾有老师,也有同学,还有家长;有的获得了造型奖,有的获得了合作奖,还有的获得了最佳服装奖、自得其乐奖等等。
艺术节结束了,但工作没有结束,艺术节组委会还在组织全校学生评选“自己最喜爱的活动项目”、“最佳项目团队”以及“给下届艺术节的建议”主题征文活动。
…… ……
这一幕幕,都源自我们学校的特别艺术节——“生长的艺术节”。
以前,学校艺术节的基本模式是独唱、合唱、儿童画等各类比赛,一般先由分管艺术教育的教师拟定方案,然后由学校行政集体讨论决定。这样的艺术节,组织者累,教师辛苦,少数参与的学生紧张,大部分学生并不欢迎,有点“吃力不讨好”。究其原因,是因为艺术节并没有成为每个学生的期待,学生的参与面窄,艺术节往往只成为少数艺术尖子的“竞赛舞台”,大部分学生只是旁观者。另外,艺术节的内容设置单调且成人化,不受学生欢迎。自然,我们很想改变这样的艺术节。
“让艺术节成为每个孩子的期待”——这样的话好讲,但真正做起来很难。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听听学生的想法,听听学生所期待的艺术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全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在不同年级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将孩子们的期待概括为三句话:“我的艺术节”、“我参与的艺术节”、“我喜欢的艺术节”。
要让学生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我们努力做足“让学生成为艺术节的主人”和“引领孩子自主发展”两个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从组委会的建立、艺术节徽标的设计到学校环境的布置,均向学生招标、征集作品,并且均由学生自主布置;另一方面,我们以项目为抓手,配备指导教师,建立项目团队,通过具体的项目活动的预设、准备等活动,加强多方面的体验和学习。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的具体活动项目方案公布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活动,自由选择辅导教师,教师只是学生的顾问。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担任培训者、评委、统计员、主持人等,强化角色体验。
在艺术节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不仅组织了“学生最喜爱的活动项目”评比活动,还开展了“给下届艺术节的建议”主题征文等活动。
从评选和建议中,我们除了收获成功的启迪之外,还收获了许多有效的改进措施。孩子们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在学生需求调查方面,可让学生自己组成艺术节调研小组;在方案征集上,首先要公布艺术节调研报告,再向学生充分征集方案,同时可以让部分家长参与进来,然后学校汇总形成活动方案,要尽量采纳学生及家长的合理建议,部分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家长也可以成为艺术节的特聘指导教师;在方案发布上,可采用网络公布、现场发布等形式,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参加活动;在建构项目团队上,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以提高他们艺术修养以及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活动质量等等。
这样的艺术节,不仅仅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才艺展示的舞台,更是为学生提供了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的生长空间。每个人都希望从一个美好走向另一个美好,每个人都期待自己的不断生长,期待生长所带来的幸福感。
我们很高兴,艺术节终于成为孩子们所期待的艺术节,我们也很幸福,幸福就来自这“成长的艺术节”以及由艺术节而引发的孩子们的自信、阳光与生长。
(朱凌怡,溧阳市实验小学,2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