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冈比先生是我在法国读博士预科(国内的硕士学历)时的导师。他满头银发,面目慈祥,虽然有些不修边幅,但那种大学者的气度却是不言自明。听同门的一位师兄说,老冈比是欧洲乃至世界弹性力学方面的权威人士,法国国家一级教授(这个头衔不同寻常,即使在欧洲的科教大国——法国,也不过寥寥数百人)。我没有惊讶,因为仅从气度而言,老人家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能拜在冈比先生门下做他的学生,纯属偶然。记得那时我刚读完一个学位,想再接再厉,再拿一个文凭,于是开始漫游法国,奔波于各大学间的面试,但得到的答复大都模棱两可。我不敢高枕无忧,偶然听说在我居住的城市里有一所名叫法国航空技术学院的大学,于是想到那里碰碰运气。
我在国内的专业是建筑学,而法国的教育体系和中国的差别极大,特别是在建筑和医科这两个事关人命的领域,学生必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接受专业教育。这种不兼容性使得本专业的学生想转换门庭极为困难,而外专业的学生想半路出家往里面挤也几乎不可能,更何况对我这样一名外国学生来说,想在法国插班建筑专业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上,我只有放弃从一而终的念头,于是便有了到法国航空技术学院碰运气的经历,有了我与冈比先生的相识。
面试是在一种毫无预见的情况下进行的。与其说是一场面试,不如说是一次闲谈或咨询。冈比先生略览了我的简历,简单地问了我几个问题,我的回答从容得体。结束的时候,他淡然地说了一句,我很希望和你这样优秀的年轻人一起工作、学习。
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老先生的话,那就是酷。这位几乎一年四季不穿袜子的小个子教授,在你和他讨论问题的时候,那种凌厉的眼神,让你感觉到他在投入地思考。冈比先生的话很少,惜字如金,即便在学校里遇见他,我向他毕恭毕敬地问候后,他也不作答,只是用他那种很酷的眼神看着我,算是回礼。
法国的博士预科学习只有一年,半年的理论课程结束后,我在老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做我的论文。
一般情况下,选择读博士预科是一种冒险,因为在博士预科时所学的东西太理论化,不容易给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唯一的目标只能是继续读博士,而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博士奖学金名额又有限,且对外国人的限制很多,于是班里同学间的竞争,尤其是外国学生之间的竞争空前惨烈。由于我属半路出家,且有语言障碍(同学大都来自拉丁语系国家或北非法语系国家),所以尽管很努力,成绩也只是中下等。看到前景渺茫,我不免有些沮丧。
冈比先生看到我有些沮丧后,便告诉我,其实论文也占总成绩的很大一部分,如果论文写得好,可以弥补理论课成绩的不足。那一刻,我对他既惊讶又感动。
于是我开始疯狂地学习,每天在实验室里呆上十多个小时。对冈比教授,也是早请示,晚汇报。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第一批得到博士奖学金的人员名单下来了,但名单上没有我。我的信念几乎崩溃了,再也无力继续我的论文。然而,冈比先生找到了我,很“冷漠”地对我说,如果我再这样颓废下去,他会向学校申请拒绝安排我答辩,也就是说,让我肄业。沉默良久,他又告诉我,其实还有不少相关的实验室需要招我这个专业的博士生,只要做好论文,还是有机会的。
我收起沮丧的情绪,打起精神继续学习。直到论文答辩临近,冈比先生再次让我看到了他让人感动的一面。他患了重感冒,还是挤出时间,为我安排了几次答辩预演,告诉我应该如何在论文答辩会上解释自己的科研成果,让任何一个非本专业的人士理解这个课题。后来我才知道,全班近30人,只有我做了论文答辩预演。
答辩结束,公布了成绩,满分为20分,我得了全班最高分17分。当答辩委员会人员退场后,冈比先生走到我面前,很严肃地对我说,你是一个很适合搞科研的人,一个半路改专业的人能将如此复杂的论文课题做得这么好,你真的很棒。最后先生给我一个忠告,在任何时候,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言毕,先生握了握我的手,一如从前地酷。
后来我到了另外的一个大学读博士,那年圣诞节,我给冈比教授寄了张卡片,上面写了很多感谢的话,最后,我还附上了一句中国的古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先生给我回了一封电子邮件,寥寥数行,大意是,不必感谢,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应该做的。
(韩世平摘自《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