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三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012-04-29 00:44陈国荣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三化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陈国荣

摘要: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为此,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推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逻辑是时代赋予的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引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43-03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的多元化也不断地在合作竞争中曲折前行,与之相应地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带来冲击与挑战。它们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有着明显的社会意识形态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必定受到社会上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因此,研究并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必须要更加坚定明确,思路必须进一步清晰,领域必须切实有效地拓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对大学生进行宣传、讲解,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创新,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灵魂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中,思维路径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髓,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素质。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判断中国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问题,关系到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于中国高校具体实际的实践问题,特别是关系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创立的根本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意蕴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包含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蕴。一般说来,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就没有积极的实践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谈,“理论”意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和发展,是“实践”意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论内涵创新活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的思维路径是什么?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创新的灵魂就是新意识的产生。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意蕴,最终的着力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这就要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让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及其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现状追求等具体实际,创造出具有中国思维、中国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或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创新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二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并结合高校历史和现实实际解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问题。不仅要讲清基本的理论事实,而且还要把历史和现实、时代特征相结合,从各个不同方面讲清楚,让大学生从思想深处,从责任使命上,从情感上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及现实重要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能力

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最富理想和追求、最有知识和修养、最具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国内环境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的“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认识和行为特点,容易给大学生带来思想困惑。大学生能否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能否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处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认识日益多元多变,价值取向也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同样,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层次性。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控制机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的社会舆论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正在形成,网络民意、网络舆论正在逐渐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因此,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青春和力量的马克思主义者,确实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永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成效的检验标准

为了进一步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成效,认识我们到底对大学生们“化”得如何,应该提出相应的检验标准。主要评价标准应该包括:第一,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们是否真心喜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教改的潮流,通过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真心喜欢,才是做到时代化的标准。第二,大学生们关切的问题解决是否得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是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所在。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不能回避和绕开这些问题。广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求解热望极高,一旦理论宣传贴近这些问题,就会取得良好的时代效果。第三,对大学生们的发展影响程度是否持久。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个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靠制造短暂的校园轰动,制造形式主义的东西能够解决的,应以尊重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为基点,做到社会要求与对象自身的需要紧密结合,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性要求,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才能确保受教育主体的个性发展适应性和社会发展适应性。第四,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们接受是否心服。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宣传教育一定要使得学生心服,才能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第五,受教育者的内心和谐程度是否提高。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目标下,促进受教育者主体内心各种关系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范畴、新论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创新、发展都可视为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现实需求而不断调整优化的传播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让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既铸造了无比的辉煌,使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有了根本的依托和遵循,也经历了曲折反复、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开放的思想体系,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代化既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必须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敏锐把握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给经济社会乃至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聆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空回响,直面时代所给予的深刻警醒,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伟大进程。广大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潮流下和全球化大趋势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发展和新走向,从世界、中国的高度去审视、思考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怀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科学合理地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此,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青年学生心理脉博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学生诉求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重大问题的主张。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引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挥作用的引擎。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邓小平也说:“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理论要被群众认同、接受,就必须实现表达方式的通俗化,就必须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通俗语言。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众化,就必须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在内容上和语言表达上的通俗化。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理论宣传的内容通俗化

思想教育理论宣传的内容要贴近青年学生。理论能不能说服广大青年学生,取决于理论与青年学生的关联程度,取决于理论能不能解决青年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赋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实践特色,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青年学生,努力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脉搏和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深刻了解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求与愿望,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批遵循科学价值导向、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反映青年学生现实需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要不断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的方式,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实现理论宣传活动深入课堂、深入班级及学生宿舍,要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能,重振人的精神,与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与广大青年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学业、就业、情感、压力等实际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加强宏观战略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的双向拓展。使大学生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在帮助大学生们加深理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理论学习热情,增加大学生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和信赖,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助推理论宣传的语言通俗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普及性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和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态度和感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理论思潮中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转化为大学生改造世界和自身的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普及性,从质的方面看,就是要以人民自创的文化(包括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来化育人民的文化大众化;从量的方面看,即普及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辐射范围宽广,超越思想、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等界限。正确理解这种质与量的规定性,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语言和形式,从而切实地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

思想教育理论宣传的语言要适合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理论研究也确有其复杂性和专业性,这就造成了主要是党政机关、学术研究单位、高校等少数单位和特定群体从理论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且形成了这些特定群体间交流的语言规范。对于绝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这些精英话语相对抽象而晦涩,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与青年学生间的距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发展,并给予符合学生发展必要的指导与帮助,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耳、入心,产生较好的效果。理论能不能被群众接受、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是否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心理认同习惯,理论宣传和普及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实现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后勤体制改革、网络时代等等,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众化,在语言上要进一步推进大众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工作,充分考虑广大青年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1).

[4]王清平,孙超,盛黎明.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21-23.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三化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