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比赛的文化内涵

2012-04-29 00:44刘纪新赵文玲
华夏文化 2012年3期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比赛

刘纪新 赵文玲

CCTV汉语之星——“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以下简称“汉语桥”)是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联合主办、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承办的在华留学生汉语比赛。大赛已从2008年至2011年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举办“汉语桥”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在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汉语学习经验的平台,使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发展变化中的中国。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对于“汉语桥”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对其中文化内涵的专门研究更没有展开。

一、“汉语桥”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以弘扬中华文化、推广汉语为目的的“汉语桥”,在各类比赛和表演项目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首届“汉语桥”比赛中,第二个项目是从歌曲联唱中听考题,这些歌曲都是根据古典诗词谱曲而成的,它们分别改编自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先由中国歌手演唱这些曲目,再由参赛选手从中选择一句名言来描述其中的情景、意境,这显然是考察选手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在第四届的比赛中,第二项比赛是“弦外之音”,以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的主题曲作为考题,考察选手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理解程度。在历届“汉语桥”中,中国古典文学知识都占有重要位置,虽然每次比赛的形式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是考察的内容都是中国古典文学。

除了古典文学之外,中国传统艺术也是“汉语桥”的重要内容。在首届“汉语桥”比赛中,安仁良(加拿大)和盖未名(美国)共同表演的相声《俏皮话》赢得满堂喝彩。他们身着相声演员的传统服饰长衫,满口歇后语、谚语、惯用语,再配以生动的身体语言,成为比赛中的一个亮点。在第三届“汉语桥”中,参赛选手分别用天津陕板、山东快书和快板书三种表演形式表演了《武松打虎》。

中华戏曲也是“汉语桥”的重要内容,一些经典曲目经常出现在各届比赛中。例如,在第二届“汉语桥”中,参赛选手表演了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女驸马》的片段;在第三届“汉语桥”中,选手表演了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的片段。

另外,享誉全球的中华武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各国留学生的喜爱。在第一届“汉语桥”中,中华武术表演贯穿整场晚会,一位位海外“武林高手”纷纷登场亮相,他们精湛的表演将中华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表现得栩栩如生。在武术表演中,表演者使用扇子、毛笔、大旗等道具,把武术演变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武术舞蹈。

“汉语桥”不仅是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比赛,而且是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它既要具有知识性、专业性,也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观赏性。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兼具这两方面特点,所以在历届“汉语桥”的表演节目中都是重头戏。

二、“汉语桥”中的中国现代文化

现代中国不能只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现实中的中国文化也必然以现代精神为主导。“汉语桥”的组织者们不想用一个已经成为历史的、只能供人观赏的传统中国掩盖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中国,所以中国现代文化也是“汉语桥”的重要内容。

在第二届“汉语桥”中,有一个试题故意将《茶馆》的作者混淆,让选手辨认。《茶馆》是老舍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话剧。现代话剧本身就来自西方,在20世纪初才进入中国;《茶馆》反映的也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此时的中国正是在西方影响下不断现代化的中国。在第一届“汉语桥”中,华家德(伊朗)朗诵了戴望舒的诗《雨巷》,雷萌(喀麦隆)朗诵了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它们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而且新诗本身就是在20世纪才出现的现代诗体形式。

现代歌曲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歌曲贴近现实生活,便于传唱,留学生还可以从中感受中国文化。在第一届“汉语桥”中,留学生演唱了中国著名作曲家陈歌辛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歌是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作,它与歌曲《夜上海》已经成为了旧上海的标志。阿达莱蒂(哈萨克斯坦)和米静婕(英国)演唱了《茉莉花》,这首歌曲曾经在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等重大场合演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性标志。

在历届“汉语桥”中,现代歌曲出现的次数分别是:第一届4次,第二届2次,第三届6次,第四届7次。相对而言,由于现代歌曲观赏性、娱乐性较强,文化内涵较少,所以都是以表演节目出现。演唱歌曲有助于舒缓比赛的紧张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汉语桥”毕竟也是一个电视节目,演唱现代歌曲极易吸引观众的兴趣,增加收视率。

中国现代文化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向汉语学习者传扬中国现代文化有利于学习者了解现实中的中国和当代中国人,毕竟这才是一个具体可感、生动活泼、每天置身其中的中国。正因为上述原因,中国现代文化也成为“汉语桥”比赛的重要内容。

三、“汉语桥”中的中外文化拼接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不断的交汇融合中发展变化,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也必然如此。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增加,各种文化的融合、拼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拼接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汉语桥”中就出现了很多中外文化拼接现象。

在第三届“汉语桥”中,开场是一个大型舞蹈表演节目,融合了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舞蹈。其中,非洲舞蹈粗犷有力,拉丁美洲舞蹈热情奔放,欧洲舞蹈舒缓优雅……同是第三届“汉语桥”,音乐剧小品《梁山伯与朱丽叶》把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英国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进行了跨时空拼接。梁祝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爱情故事中的绝唱,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响,被欧洲人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将中西两个爱情故事拼接在一起,不仅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效果,而且可以通过对比展示两种文化的异同。

在第四届“汉语桥”中,歌舞《忐忑·孤独的牧羊人·wakawaka》将三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歌曲拼接在一起。《忐忑》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用戏曲锣鼓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花旦等多种角色,在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音乐之声》是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的经典之作,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喜爱。waka waka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主题曲,节奏明快,舞台上的舞蹈动作热情奔放,具有浓郁的非洲风格。这个节目将中国、美国、非洲的三首歌曲拼接在一起,不仅让观众同时体会三种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产生了独特的拼接效果。

中外文化的拼接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特点。中外文化拼接可以使留学生在多种文化的对比中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化,培养包容心态。同时,选手们在比赛中能够接触到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使“汉语桥”比赛很有亲和力。另外,作为电视节目,“汉语桥”把多种文化相拼接,产生了新颖别致的艺术效果。

综观四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总决赛,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届比赛中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中国现代文化相对少一些,这一方面符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旨,彰显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符合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与上述二者相比,中外文化拼接要少一些,但是却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说明“汉语桥”正在日益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作者: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邮编650092)

猜你喜欢
留学生汉语比赛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选美比赛
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