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多为白胎,制成的小粉盒,施上三彩,真有点与女性化妆时白粉作底有异曲同工之妙。手捧这件唐三彩小粉盒,让我明白了在读史中识史,对了解中国女性面妆的发展与个性、唐代的开放与宽容、自信与缤纷,是紧密相关的;让我懂得了在玩古中鉴古,对见证盛唐博大亮丽的风姿与多彩、民族的智慧与创造、贵气与豪气,是很有说服力的。
眼前这件唐三彩小粉盒,是唐代妇女化妆品的盛贮器。圆圆的,上为盖,下为底,内施翠釉,直径四厘米,高二厘米,黄、绿、白三彩,很鲜艳,很精巧,每每上手,总会百看不厌,总有一股贵秀豪气扑面而来。
“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女人天性爱打扮,自古又为悦己者容。读唐人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青黛点眉眉细长”;“朱唇一点桃花殷”……透过这些花间诗,便可发现唐代女性特别讲究化妆之美。其实那是盛唐富贵荣华的一种风尚,一种气息。记起来了,在多年前一个周六的上午,还是在那条人流拥挤的福佑路古玩街,在那些来来往往的摊主中,有一位个不高、心不急、话不多的中年人,坐在那张矮矮的小凳上,静静地等候眼前川流不息的淘宝人。我们似乎有点面熟,相互点了点头。于是,我又在他的摊前停留,又见到了这件唐三彩小粉盒,便轻声说:“这粉盒已经好长时间了,怎沒人要?”摊主说:“也许识货人沒来吧。”我笑笑说:“逛摊的人群中高手多着呢,肯定价偏高!”摊主说:“真东西当然要价贵嘛。”我又说:“地摊有行情的,离了谱就卖不掉,只能慢慢等。”“你想要吗?”摊主问。此时,我随手又轻轻拿起这件小粉盒,指了指盒上的小磕口说:“品相不好,还有两小磕呢?”当我把小粉盒放回原处时,听见摊主说:“你真的想要,就给个价吧。”据长期逛摊的经验,我感到摊主此时已有想卖的念头了,便轻声说:“你讲个实价吧。”摊主这回报出的价,比先前低了许多。“再减三百吧。”我说。“再加一百,图个吉利数。”摊主笑笑。于是我们就成交了。
唐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多,其他还有红、褐、棕、蓝、紫等色。洛阳唐三彩大多出现在中宗至武则天时期(公元684—709年)的墓葬中,无论是人物、马驼、器皿等陶器,均以生动的造型、鲜艳的釉彩、雄浑的气派,令世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记得上世纪70年代,在淮海路常熟路口的一家寄售店,看见一位身穿工作服的老人,化了八元钱买了一件唐三彩小瓶,那捧住小瓶的双手,却不停地抖动,还喃喃细语:“好东西,好东西!”如今每每与朋友谈及此事,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那位老人的身影。
唐三彩,是盛唐的骄傲。纵观中国历史,唐代是对外开放的朝代之一,并以自信与宽容,接待世界各方来客,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唐代女性风采展示了如日中天的国力和血脉旺盛的生命力,并以八面来风的宏大气度,绽开了一朵让后人瞠目结舌的靓丽的女性之花。《旧唐书》卷45《舆服志》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迟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可见,唐代女性化妆时的浓艳与大胆,奢华与亮丽,雍容与大气,开传统之先河,标立异之新风,令世人刮目相看,成为中国女性形象的新典范。
由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唐代在商品的大流通中,伴随着异国文化的注入,异国女性化妆材料的引进,为唐代女性的装扮提供了新的灵感,尤其宫廷的嫔妃宫女又大兴面妆,于是引进的胭脂、眉黛、铅粉等以及金银等奢侈品,使女性化妆风气继汉代之后,又掀起一个新高潮,极大地推动了唐代女子面妆的大发展。唐代女性的化妆材料品种繁多,在众多的化妆材料中很多又是粉末,如铅粉、腊粉、黄粉等等,于是各种材料的精美粉盒应运而生,唐三彩粉盒便是其中的一种。
“一抹浓红伴脸斜”,“朱唇一点桃花殷”。唐代女性崇尚浓艳丰肥之美,最流行“红妆”、“酒晕妆”,犹如当今的“中国红”,艳丽、缤纷、奔放,受到众人赞美与喝彩。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中泼红泥”。品读这些诗句,便是一幅幅活生生的唐代女性化妆的图画,令人遐想,又感慨万千。
唐三彩多为白胎,制成的小粉盒,施上三彩,真有点与女性化妆时白粉作底有异曲同工之妙。手捧这件唐三彩小粉盒,让我明白了在读史中识史,对了解中国女性面妆的发展与个性、唐代的开放与宽容、自信与缤纷,是紧密相关的;让我懂得了在玩古中鉴古,对见证盛唐博大亮丽的风姿与多彩、民族的智慧与创造、贵气与豪气,是很有说服力的。这件唐三彩小粉盒,让我读出了盛唐美学的丰满、艳丽与博大,它是富贵与繁华的一种象征;这件唐三彩小粉盒,让我感悟了盛唐国力的奔放、雄厚与强大,它是豪放与力量的一种结合;这件唐三彩小粉盒,还帮助人们揭开唐代女性生活的神秘面纱,窥测闺中的生活风情,还原唐代女性化妆的真本状态。也许这件唐三彩小粉盒,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份记忆,一份乐趣,而是一份史识,一份思考。
张大成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从事管理八年,文秘八年,宣教八年,文化研究三十余年。曾任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文学艺术院常务副院长,《上海文艺界》主编等职。参与策划拍摄150集电视短剧《东方小故事》,编辑出版文艺评论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集、诗歌集等十余种。主要论著有:《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评何绍基书法艺术》、《继承创新重铸辉煌——对振兴海派京剧的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