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信息化时代基金会如何透明

2012-04-29 19:50彭迪
社会与公益 2012年3期
关键词:救助慈善公益

最公益——基金会领导人开讲

嘉宾简介

徐永光,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潜心中国事业20年,在非营利组织管理和研究领域有重要建树,主编《中国第三部门研究丛书》,著有《叩问天人之际-徐永光说希望工程》。

张 雯,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执行主任兼理事长。1997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社工硕士,亲自参与创辦了美国国际儿童希望和中国的儿童希望团队,两家救助孤残儿童的组织。通过她和国际儿童希望的努力,20年来,世界各地近8000孤儿投入到新家庭的怀抱。

郭宇宽,资深传媒人士。曾就职于陕西卫视,历任湖南卫视主持人,《南风窗》高级记者和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记者。早年曾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自动化本科、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在职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2012年1月29日,新浪网友吴旭新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女童尸体的照片,女童名叫益益,2008年出生,是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的救助对象。照片中,益益躺在一张小床上,被打开胸腔,脏器被取出。照片一经发布,就被转发了一万五千多次,对于儿希会“买卖儿童器官”的指责铺天盖地。2012年初“公益圈”最震撼的事件莫过于此了。

1月30日,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披露了益益死亡的经过。这份说明详细记录了益益临终前的体温、用药以及急救情况,证明儿童希望之家不存在虐待和消极治疗的行为。

1月31日上午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召开了媒体见面会,对于益益尸检的照片现场做了记者问答。工作人员在现场宣读了儿希会的声明,声明中称益益被母亲虐待打成脑外伤后得到宝贝回家等志愿团队的救助,并于2010年11月来北京由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帮助寻求专家治疗。此后,益益一直在儿童希望之家康复,不幸于2011年12月9日突然死亡。为了给公众和志愿者事实真相,儿希会建议孩子家人委托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进行了解剖尸检。网上流传的照片,就是尸检过程的现场照片。

然而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的问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友吴旭新称,发解剖图是为引起相关部门关注,进而由警方和公检法人员对儿童希望之家的账目以及运营状况进行调查。在儿希会2010年会计报表中看到,从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31日,基金会支出共计140余万元,其中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占本年支出比例为38.53%,对此儿希会回答,儿童希望团队2010年与原来所属并挂靠的一家半官方机构分开时,700多万元善款资金全部被拿走。2010年三月独立的儿童希望基金会刚刚成立,从零开始,但人员和项目维持原样,一直在艰苦坚持着。因此导致一开始人员费用比例较高,之后做的项目多了,比例就下来了。

基金会对于普通捐助者的资金,会严格按照双方签署的协议,提取不超过10%的金额用于行政费用。她同时表示,由于行政管理资金往往入不敷出,因此基金会从国内外募捐专项行政费用,并在签署的协议上表明费用用处。

张雯女士是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执行主任兼理事长,她是留学美国的专业社工,创辦过两个救助孤残儿童的机构,通过这两个机构,20年来,世界各地近8000名孤儿投入到新家庭的怀抱,国内5000名因贫困无法手术濒临孤儿命运的患儿得到治疗。在各种质疑与揣测之下,张雯和她的儿希会一直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压力,但她们一直在勇敢面对,直面质疑。就像徐永光说的那样,“要相信社会需要质疑,这是为了社会更加纯洁健康”。

在公益事件出现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公益行业一直质疑不断?质疑的源头到底是什么?

信息化时代要靠信息化生存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论个人生活、商业、还是政治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信息化的时代让我们可以用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信息化的生活让我们可以用更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总而言之,小到网络购物,大到国际会议,信息化无处不在。

然而,身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中国公益却发展明显滞后。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基金会总数2599家。但拥有网站的基金会却只有600余家。基金会有募捐权,他们的资金来源与数额是应该比一般的机构更稳定、更多。如今,开辦一个网站不但费用低廉而且很容易做到,即便是普通的小企业都要开网站,为什么大部分的基金会不这么做呢?

徐永光谈到,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生存是基本条件,脱离了信息化不能生存。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基金会是脱离信息化生存的,并且信息化程度也远远落后于社会,这是一个怪现象。一个行业信息化落伍就是这个行业整体落伍。

一个基金会的信息化不成熟表现在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够公开透明;与公众的沟通有欠缺。公众与基金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出现疑问,揣测和质疑。整个公益环境的信息化不成熟,则会导致公众对整个行业产生模糊效应,什么是真正的公益?什么是真正透明公开?这些规则谁来规定?我们应该相信谁?公众对整个公益的信任度会越来越低。一旦问题出现,质疑便会铺天盖地而来。

质疑来了,要接受质疑、直面质疑!

张雯谈到,对于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来说,我们认识到财务的公开并不能体现我们所做的一切。但对于公众来说财务是最直观,最一目了然的。今后我们会从各个角度,比如捐款人的名字、项目执行过程等各方面来体现公开透明原则。同时我们也希望公众给与我们一定的信任,或者对我们机构多一些了解和认知以后再质疑。 我们知道在众多质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滚烫的心,质疑我们是因为关心孩子们,关心我们做的事。我们接受一切善意的质疑,我们知道这也是锻炼我们的机会,更是证明我们的机会!

徐永光认为,从去年以来,公益行业就饱受质疑。实际上这反映了我们的公益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很多人感觉公益慈善行业可能就是中国的最后一块净土,如果这一块净土有了问题,大家觉得不能够忍受,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苛求的情绪。此外媒体在专业性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徐永光表示,面对这样的质疑,公益人要有一个正面心态。做任何事都会有失误,可有一条必须守住:道德底线,道德底线一定要守住。在我一开始做希望工程时就说了这样的话,特别是1994年香港《壹周刊》诽谤希望工程,当时明报记者采访我,我说了一句话“希望工程不会被别人打倒,只会被自己打倒”。我相信所有的公益慈善机构都是一样,自己不把自己打倒,别人不会打倒你,你能守得住。工作有时候有失误,这些能够谅解,如果道德底线守不住那就是活该被打倒。

郭宇宽认为,质疑来了,要同质疑的源头勇敢面对面。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微博上大家不面对面,相互语言攻击恶毒阴损。一旦把问题拿到桌面上,真正面对面针尖对麦芒辩论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敢出声。质疑出现时,双方做到当面对峙,光明磊落的对话,给互相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解释才是合理的;“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如果辩解不自由,则批判无意义。”

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对于质疑的出现,首先要自信自己的事业,直面质疑,不能容其恶性发展,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公众的负责。公众在质疑出现的时候,要学会辨识善意质疑与恶意质疑,避免落入到口水战的陷阱中。

基金会该如何透明

2004年6月开始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中第三十条,三十八,三十九条有明确规定,基金会应该披露哪些信息,如何披露,如果不披露则受到警告处罚直至撤销登记。

2005年12月27日民政部颁布的《基金会信息公布辦法》规定,以获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应当向社会公布年度工作报告、组织募捐活动的信息、开展公益资助项目的信息等。

民政部制定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向社会发布。指引旨在为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和机构公开信息提供指导性规范,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参考性文本,为社会和公众了解、获取和监督慈善捐助信息提供参照性标准,从而增强慈善捐助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引导公益慈善资源的有效使用,推动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系列的法规、条款出台,给基金会的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方法提供了越来越详细的标准。实际上,政府方面的监督没有同步跟上。徐永光说,比如一年半以前基金会中心网上线时能够采集到的年度报告只有百分之十几;《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的标准我感觉有点高;以目前的形式来看,简单的披露还没有全部达到,高标准的就更难做了。

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应一方面有基础方面的强制性披露。比如财务报表,财务信息是最引人关注的,也是最容易引起质疑的。另一方面还要有自觉披露,依靠现有的平台,中民慈善信息中心,基金会中心网等平台。这些平台没有任何门槛,对所有的公益组织免费开放,让公众来评价项目是否公开透明。

徐永光谈到,未来的趋势是做出信息透明指数。指数高则会有更多的捐款,指数低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所以公开透明的大环境要有政府监管的约束,公益组织更要做好自己的治理。通过多方面的制度建立、机制的建立,让捐款流向最公开透明、效率最高的机构。

作为知名企业家如今同样是知名公益人的王石在演讲《假定善意》中说过一句话:质疑也好、批判也好,这种精神非常稀罕也非常需要。对公益进行质疑,假定善意出发和假定恶意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但是结果是一样的,质疑和批判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证明自己,与此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公益人用大爱与真诚参与公益、监督公益,共同使中国公益事业更好,更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彭迪)

猜你喜欢
救助慈善公益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公益
公益
水下救助抢险
公益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公益
水下救助抢险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