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2012-04-29 19:50
社会与公益 2012年3期
关键词:麻风病人营盘张平

评语:一个麻风病人之所以肢体残破,是因麻风杆菌攻击神经末梢导致人失去痛觉而容易受伤,当一个社会的神经末梢遭遇冷漠攻击时,社会也会失去痛觉从而也失去医治的能力。当台湾女记者张平宜漂洋过海,投身四川凉山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从那一刻起,她不只是记者,更是拓荒者和冒险家,让“隐形的村庄”在消逝中重获新生,让孩子梦想延续。

四川凉山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从1959年起,因为麻风病这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疾病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悄无声息地爬行了整整43年,被称为“隐形村落”。而在距离四川2000公里外的台湾,有一种爱漂洋过海,来到这远山深处的荒凉一隅。

她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她叫张平宜。在2011年之前的十年里,她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的孩子能尽快融入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情暖“麻风村”

第一次进入麻风康复村的情景,张平宜依然历历在目。“深入大营盘我有一种抑制不住的震惊与伤感,这是一个被政府抛弃、被外界拒绝、被现代文明遗忘的‘隐形村落。”

那时,张平宜还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当时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大营盘,在村子里,张平宜看到许多麻风病患者只能拖着残缺的四肢在地上爬行,身后带出一道道血痕。而那里的孩子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脏兮兮的脸上一双大眼睛空洞而无望。

张平宜回忆说:“看到那些孩子们,那些无辜的生命一直在眼前萦绕,我无法冷静面对,我要帮助他们。”

大营盘小学是专门为麻风病人而建立的特殊学校,但建校十几年来,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和一间教室,没有一名孩子小学毕业。看着这些被打上麻风烙印的孩子,张平宜的内心有了一种冲动:给孩子们盖一所新的学校,让他们回归正常的教育。

回到台湾的张平宜立即开始组织四处筹款、演讲、组织义卖、奔波于城市之间去说服潜在的资助者,张平宜用短短时间筹集了120多万元的台币。当她再次回到大营盘村时,村民们感到了惊讶。对常人来说,要真正在麻风村生活是需要勇气的,张平宜也不例外。“他们看起来的确有可怕的伤残,可我们对他们赋予太多同情,所以也慢慢克服了内心的一些恐惧。”

那一年,为了兴建学校,张平宜大多数时间在大营盘度过。没有厕所、无法洗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她没有掉过一滴泪,而让她流泪的恰恰是她最牵挂的孩子们。

2003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的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2005年7月29日,这是一个让张平宜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大营盘村16名孩子小学毕业了。尽管只是小学毕业,但却是大营盘村20多年来第一届小学毕业生。在她的努力下,大营盘小学成为了一所正式的民办公助小学。在政府的扶持下,大营盘村又有了中学,就像是一个母亲牵引着这些孩子长大。

这个村庄里因为大营盘小学而改变命运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临近的孩子都到这里求学。张平宜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承诺,她给这个被人遗忘的村落带来了善款,带来了新的校舍,带来更多人的关注。张平宜说是“朴素的母性”指引她去做。她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而这些孩子需要她的关爱和接纳。

跨越海峡的“使命”

十年的岁月,可让懵懂少年长大成人,也能使沧海变桑田。张平宜在过去十年里,建立了第一所麻风病人子女小学。使上百个被社会遗弃的孩子摸到书本,吃上三餐好饭。张平宜原本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可现在每年的母亲节可收到几百个孩子的温暖祝福。

由于张平宜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将关爱的目光投向麻风村,2005年麻风村告别“隐形村落”的历史,成为正式的行政村,人口普查也第一次走进村子,孩子们终于有了户口。当地政府在村里修水泥路、做引水工程、修缮房屋、给村民增加补助,这些都让村民生活得以改善。

相比较于其它公益慈善的从事者们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捐款,或是对一大片地区的改造,张平宜12年的工作,看起来真的很微小。她扎根在大营盘,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大营盘小学,小学毕业了再想到建中学,继而是职业教育。她说,对于过去备受歧视的麻风病人的孩子,她不想去问到底这些孩子能坚持下来的有多少,但一定要给这个机会,能不能把握机会,那就看孩子的命。这是一件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张平宜始终认为,女性做公益很适合,因为女人是“爱圣”,心好、很有韧性,有很多的坚持大概是男人所想像不到的。

而她所做的事情,看起来更是琐碎:协调政府的投资,帮助完善学校的设施,教孩子们礼仪……小到生活中点滴小事,大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长期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经验可能让他们能更容易融入外部社会。

她说,“我不期望他们将来一定成龙、成凤,可是我期许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个有用的人就是读书是天赋,你能读就读,不能读你当一个快乐的农夫,当一个快乐的工人,这是我期许他们的。”

在张平宜看来,麻风村的问题是社会康复问题。她说,“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很好地由药物来控制,麻风患者已经不再需要被隔离了,应该回到社会上去治疗。麻风病缠绕人类已经几千年了,我觉得现在应该还给他们一个公道。麻风病人的问题不是医疗的问题,现在是社会康复的问题,就是你如何让这些麻风病人回到社会上来跟大家相处。”

对于年老的病人,可能没有办法。但是对于年轻的病人,或者说年老病人的后代,张平宜觉得应该让他们受好的教育,要让他们走出来,很习惯的融入这个社会,麻风村自然就消除了,他们的烙印也会慢慢的随着时间洗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理想,她建小学、中学,接着是职业教育,并且每年带志工去与孩子们进行生活教育,甚至带自己的两个儿子与这些孩子们相处,就是因为,她坚信这样的教育,可以让麻风村的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洗去上一代的烙印。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她参与了孩子们的成长,她也很骄傲成为这些孩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成长很快乐。

获得2011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张平宜没有想到事情。她说:“我觉得我很幸运,我始终有一群爱我的朋友。我在台湾有一群善良的人,我在大陆也有一群善良的朋友。一个人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点滴,每一份感动。孩子让我学会谦卑。”

张平宜

张平宜,女,“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出生于台湾云林县,曾担任《时报周刊》、《中国时报》记者及撰述委员,作品《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第七届吴舜文新闻采访奖等奖项。著《悲欢乐生》一书记述台湾麻风病疗养院的历史,入围德国第二届“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2000年,张平宜辞去工作,来到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村里惟一的小学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张平宜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坐车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终于在大营盘建立起了新的学校…张平宜帮助凉山州越西县大营盘村的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道,反响强烈。2011年7月,张平宜获民政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并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猜你喜欢
麻风病人营盘张平
古蜀之源:茂县营盘山遗址
兖矿能源旗下主力矿井营盘壕煤矿进入试生产阶段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这是你爷俩
已成一种习惯
花溪区2016年麻风病治愈者生存与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stable Bump Surface for Morphing Inlet
营盘西瓜露地栽培技术
不需要太多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