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红
[摘要]近几年来,经常性资本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当局维持金融稳定带来了极大挑战。如果以提高利率来应对资本流入带来的失衡,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并增加本币升值压力。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储备积累、强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措施、以及资本管制等。但中期来看,这些政策工具可能会破坏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使这些政策工具与利率政策接轨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资本流动;金融风险;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22 — 02
自2009年上半年以来,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稳定状况的好转,其资本流入逐步恢复,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这将带来两个可能的结果:第一,总需求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通胀的风险;第二,银行信贷和资产价格膨胀,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这些风险还会被资产杠杆价格的膨胀所放大。当资本流入出现逆转时,这些风险就有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以提高利率来应对总需求的增加,降低上述风险,则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并增加本币升值的压力。而且,就以利息政策作为工具来应对银行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其效果仍备受争议。为此,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采用了一系列工具来弥补利率政策的不足,包括一系列为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采取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一、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利与弊
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存在三种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第一,国际市场上的溢出效应和传染风险(如资本流入的逆转、外币流动性中断以及财政负担增加对金融的影响等);第二,由于信贷快速增长和资产价格膨胀导致的国内信贷和市场风险;第三,由国内的共同风险和网络互连导致的溢出效应。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决策者们过去一直采用传统上被视为“货币政策”或“微观审慎”的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些风险,但现在他们更倾向于从“宏观审慎”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其关注重点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着眼于控制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而非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第二,着眼于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的互动;第三,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其政策措施包括:
(一)外汇市场干预和外汇储备积累。从宏观审慎角度来看,浮动汇率制可以对金融市场上的外汇风险提出预警,并创造合适的动机来控制风险,因而得到多数央行的青睐。但即使在浮动汇率制下,央行也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减少汇率波动,或积累外汇储备。近十年来各国外汇储备的快速积累证明了这一点。但外汇储备积累利弊并存。一方面,外汇储备作为一种宏观审慎性工具,可以在金融环境紧张时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另一方面,大量而又持久的外资流入及相应央行国外资产的增加会扩充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这将对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最终导致资产和信贷泡沫的破灭。
(二)强化银行资本和资产负债表。这方面的措施包括:第一,对金融机构的净敞口头寸进行限制,即某个时点上的敞口头寸与资本金的比率,以及对远期交易的补贴。第二,提高外币贷款条件,包括提高居民外币房屋贷款的信用要求、禁止向没有外币收入或国外资产的借款人发放外币贷款等。第三,规范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增加外币流动性要求,提高短期负债的流动性资产要求标准等。第四,建立货币和期限错配规则,包括银行对自身基于巴塞尔2号支柱的评估、保持较高的流动性比率以及限制存贷款比率等。第五,强化资本要求。近期来看,各国更为注重建立资本缓冲,以应对系统性和宏观经济风险。第六,强化贷款损失准备金要求。一方面是要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是要酌情增加预期损失的准备。
(三)保持信贷质量,影响信贷的增长和分配。这方面的措施包括:第一,限制抵押贷款成数以抑制信贷风险。实施这一措施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土耳其。第二,制定债务与收入比或债务偿还与收入比规则,这将确保信贷流向更具有偿还能力的借款人。这一措施也已被中国和韩国等国采用。第三,直接限制信贷的措施。如印度尼西亚最近实施的信贷上限、中国实施的窗口指导以及韩国实施的信贷总额限制等。第四,存款准备金要求。与控制银行信贷相比,存款准备金要求成本较小,造成的扭曲也较小。而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在资本大量流入时,或大量外汇储备积累导致银行体系流动资产大量增加时使用。这一工具在过去的几年中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被频繁使用。第五,征收贷款税。这一逆周期措施曾根据资本流入水平和信贷市场环境而实施。第六,针对某些领域制定措施。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如印度、巴西曾针对某些部门提高贷款损失准备金要求。
(四)控制资本流入。过去几十年中,资本流入的突然变化一直是造成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体系动荡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目前仍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币贷款采取限制措施,如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国。但众所周知,资本控制也是利弊共存。一方面,它有助于控制构成金融稳定威胁的风险(如汇率波动,资本流入和信贷膨胀,以及资本流入逆转的风险);另一方面,资本控制会造成扭曲并阻碍金融发展,特别是它会使一些有助于市场发展的措施被规避。
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执行中的问题
宏观审慎角度的引入使得经济稳定政策的关注点不再仅限于通货膨胀,还应考虑到资本流入给银行信贷、资产价格、冒险行为以及最终的金融稳定所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与商业周期和金融周期有关,所以在讨论货币政策时产生的很多问题也与补充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有关。这些问题包括:
(一)政策应针对哪些信号做出反应。危机经验表明,当局应根据一些指标和分析作出政策反应,以加强金融体系弹性,应对失衡和系统性风险。这些指标包括:第一,金融体系的弹性指标。近十年来,很多国家开始定期报告一系列金融稳健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以及银行利润等),尽管这些指标都是面向过去的。第二,可能引致危机的宏观经济或金融失衡指标。这些指标的作用已经在危机早期预警系统的实证模型中得到了证实。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监测系统,以评估短期内金融体系可能积累的失衡。第三,系统性风险指标。最近一些央行的研究显示,某些类型的风险并非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关注目标,包括宏观经济冲击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共同风险和网络外部性等。这些研究工作揭示了金融领域新的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在最近的危机前表现并不明显。尽管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有关失衡和早期预警体系的实证模型,以及一些相应的数据仍难以分析和解释。这一问题加之金融体系的放松管制和金融市场的深化,给新兴市场经济体评估金融风险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宏观审慎措施的实施时机与顺周期性。大部分关于宏观审慎措施实施时机的讨论集中于如何将这些措施应用于金融周期,因为这些宏观审慎的监管措施(如资本要求、损失贷款准备以及贷款成数)通常具有顺周期性。市场本身也具有顺周期性,在商业周期的扩张阶段风险利差趋于缩小,而在衰退期风险利差会突然放大。为应对这些问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最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减轻这种顺周期性。这些措施包括:第一,评估并抑制最低资本要求的周期性。巴塞尔委员会一直在监测巴塞尔协议II框架为其成员国带来的周期性影响,并准备在这种周期性影响过度时启动逆周期措施。第二,鼓励具有前瞻性的准备金要求。巴塞尔委员会支持在会计准则中采取预提预期损失的方法。这与风险管理中贷款损失准备应具有前瞻性的理念相一致。第三,采用有利于资本保护和反周期缓冲的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III强化了资本的保护和缓冲的积累,以备金融条件紧张时使用。第四,引入最低杠杆比率要求。在微观层面,杠杆率可以有助于弥补风险管理和评估可能的缺陷。在宏观层面,降低杠杆率可以通过避免金融体系杠杆率的快速积累,以及减少风险的作用范围进而降低顺周期性。
(三)宏观审慎措施的有效性及其调整。对宏观审慎措施的调整要依据其有效性而定。但目前关于这方面可借鉴的经验和数据很少。一般认为,宏观审慎工具可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危机的弹性,但这些工具对于抑制信贷增长来说,其效果却不尽相同。鉴于这些政策工具执行效果的不确定性,各国当局倾向于从实用主义角度来应用这些工具,并根据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来调整这些措施的进度和范围。
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利率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利率政策都是影响金融环境的手段。宏观审慎工具通过影响金融体系的动机和稳健性进而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些工具能够加强或者削弱政策利率的效果,并影响借款人的信贷可获性和融资成本。从这个角度看,宏观审慎工具和利率政策相互补充。然而,由于这二者最终都能够影响信贷可获性和融资成本,因而有时二者可以相互替代。例如宏观审慎工具和利率政策都可以用来应对同样的宏观经济或金融冲击。但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固定汇率制框架下,由于无法使用利率工具,因而决策者只能依赖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节,这时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将受所应用工具类型的影响。
四、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能带来的中期问题
中期来看,宏观审慎工具的运用会影响金融发展和金融效率。一方面,由于这些工具会给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成本和资源配置的扭曲,所以这些工具已经为发达国家所弃用。而另一方面,近期发展经历表明,市场纪律不足以保证金融稳定。本次危机也促使决策者们对如何平衡效率与成本进行再评估。包括资本控制等在内的宏观审慎工具还可能带来另一个中期问题,即它会使当局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一些中央银行认为,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在抑制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以防止其对金融体系带来破坏性影响方面,没有什么能够代替保守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
〔责任编辑: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