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 引领都市文化建设

2012-04-29 00:44王敏
理论观察 2012年3期
关键词:建设

王敏

[摘要]以人为中心就是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的创新和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都市文化建设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都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054 — 02

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这一理念在都市文化建设中表现为:在对人的高度关心的基础上寻求实现现代都市文化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具体地,从社会即都市的“外部”角度来看,以“人”为中心,是指一切为了大众,即尊重大众、服务大众、方便大众,树立“一切为了大众”的都市文化建设观念;从都市自身发展即都市“内部”的角度来看,以“人”为中心,是指一切从市民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树立“一切从市民出发”的都市文化发展观。人是都市的必要条件,没有人就不可能有都市。都市文化建设,就必须遵循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建设的原则,才能最终实现都市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的创新

“文化”是什么?纵观中外学界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至少可以肯定,一致的共识是:文化是与人有关的。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1〕〔3〕爱德华·泰勒则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2〕〔1〕从各种文化定义中,我们至少能领略到文化的内在意蕴和外在普适范围:文化主要包含了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创造文化的唯一主体,是文化的源头和中心。而且,文化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文明的进步而日益完善、发展,都市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了高级阶段。“都市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3〕P105都市文化,是生活在都市这个特定的人类生存空间中的市民所创造的,并反过来对市民社会有着巨大统摄作用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精神思想等组成的文化系统。它与其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守成性的乡土文化不同,都市文化具备更强的开放性、融合性和生长性的特点。因为,都市是个流动的社会,是当今区域社会乃至国际社会政治、金融、娱乐、商业贸易的中心。都市文化随着都市的拓展与流动,更加容易接触、融纳各种异己文化,并在各种文化的激荡、流变中蕴育出自己文化的生长点和创新的机制,从而使都市文化本身不断地得到精进与完善。在这里,与其说是都市文化的融纳、激荡、流变与创新过程,还不如说是都市的人们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精神思想的融纳、激荡和创新更精确。说到底,都市文化还是由市民创造,也是为更好的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求更有利于都市人的生存,所以其创新也必须是以“市民”为中心、以“大众”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要创新都市文化,必须做到:一方面尊重人才,广纳文化贤才。因为都市文化创新是以创意为核心而展开的“头脑风暴”,它更多地依赖个人的才能、智慧以及对外界的感悟能力,优秀而又丰富的人才能更敏锐地洞悉市场文化需求和引导更明确、更健康的大众文化审美价值取向;而这种需求和价值取向又能促进和激发文化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使都市文化创新与人才发展呈现一种良性互动、循环的发展态势。因此,都市文化创新常常表现为优秀人才的创新。另一方面,都市文化创新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必须以民众的文化消费意愿、消费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作为都市文化创新的根本点和立足点。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准确把握都市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倾听民众呼声和愿望,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增强都市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让都市文化成为都市的特色和具有强大影响的竞争软实力!

二、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文化产业主要由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和动漫等九大类别组成。“据《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自2000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年均增速达到15% -20%。2009年的文化产业宏观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大约为8000亿元。”〔4〕P105这充分说明了文化产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现实及趋势。然而,由于大都市“大多具有确定的人本主义作用,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心,以及艺术、学术和思想的活动场所。但它们也往往是新的环境,带有现代城市复杂而紧张的生活气息,这乃是现代意识和现代创作的深刻基础。文学和城市之间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里有文学所必需的条件:出版商、赞助者、图书馆、博物馆、书店、剧院和刊物。这里也有激烈的文化冲突以及新的经验领域:压力,新奇的事物,辩论,闲暇,金钱,人事的迅速变化,来访者的人流,多种语言的喧哗,思想和风格上活跃的交流,艺术专门化的机会。”〔5〕是“人”让城市变成了繁华的都市,也是“人”让都市成为了现代文化中心,成为文化产业的生产基地、交流中心、消费的集散地。同时,都市文化作为时代、区域甚至是全球的核心文化,对周边城市、地区和乡村造成如此大的吸引力和融合性,以至于已经以强大的辐射力逐渐磨合与同化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和乡村,文化产业成为实际上的都市文化产业。另外,文化产业的产生、发展依赖于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在文化产业中,文化生产的惟一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如果一个文化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以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生产出大量人们不愿意买或者买不起的文化产品,那么这样的生产就变得毫无意义,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能的。民众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始终是都市文化产业的源泉、外在动力和最终目的。所以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认真了解作为文化消费者的民众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并且根据“人”的需求层次的不同和价值认同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现有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通过新的文化产品来激发“人”的新的购买欲望,并让这种购买欲望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促进都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人”为中心,促进都市文化建设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因而人是社会发展目的而不是发展手段、工具。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属人的,也是‘为人的,人是文化的目的,历史的自觉性正体现在这里。物、制度等是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如果把人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工具,等于是把人降低为物,这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而是以物( 包括金钱) 为中心的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就是没有意义的。”〔6〕P20把人仅仅看作是创造繁华的都市以及物质财富的工具,只是都市这个庞大的社会运作机器的附属零件,甚至人的需要、人格、人性被都市的发展严重压抑和剥夺。如此“异己对立”的都市和都市文化显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自始至终,主体是人,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从这里我们可以说,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不断自我解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文化的出发点是人从事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的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见,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所以说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尺度。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人的全面发展。都市文化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了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其任务仍然是不断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无不是由“人”来完成、由人来创造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人是文化的最终目的。文化只有被大众接纳、消费、掌握、内化了,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它产生、创新、成长、完善、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都市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那么,其创新、发展的具体方式、途径等等就必须是也只能是以“人”为中心,否则,都市文化建设只能是南辕北辙。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庭顿.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 英文版,1871,(01).

〔3〕曾军.都市文化生产的主体阐释〔J〕.求是学刊,2007,(03).

〔4〕林东生.论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东岳论丛,2011,(05).

〔5〕〔英〕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现代主义的城市〔C〕//.马·布雷德伯里,詹·麦克法兰.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6〕陈华兴.以人为本不是以人为中心〔J〕.观察与思考,2004,(05).

〔责任编辑:冯延臣〕

猜你喜欢
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数字电视分前端建设随谈
野三化冶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