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做父母

2012-04-29 17:54尹建莉
党员文摘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竞争家长

尹建莉

竞争焦虑——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普遍有焦虑感,这些焦虑可以说大同小异。比如,我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我是否有能力培养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孩子?这样,就会牵扯出很多具体的困惑:如何选择到一所好的幼儿园,如何到一所名小学就读,如何上一所不错的中学,如何帮助孩子取得高考的胜利,如何让孩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但从教育的角度讲,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家长们把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赛场”,要上文化课,开始有作业,要比谁听话,比谁表现好。上了小学、中学,以考试为主的、名目繁多的评比几乎控制了学校生活。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家长强权——最隐蔽

但最锋利的刀子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是被“溺爱”坏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归纳。这种错误归纳长时间以来深入人心,使家长们迟迟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甚至错上加错地往前走,比如有人为了不溺爱,就更严厉地要求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说有些“爱”会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家长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

“听话”仍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的核心审美心理。人们说“四二一”家庭格局有问题,不错,是有问题,但问题绝不是孩子被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几个大人管一个孩子,家长如果再说一不二地强势,孩子身上得捆绑多少绳索啊?一个被太多绳索捆绑的孩子,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幸福、健康、有出息的孩子呢?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时,尊重其实就变成一句空话。所以,父母们应该重新理解自由,重新估价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理解了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在家长内心自会掀起一场“去强权运动”。

出路之一:

回归优秀传统

在探究当下的教育时,我不止一次地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接纳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

而我针对这一问题想首先亮明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拿我们公认的比较先进的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来对比中国传统教育,我们可发现,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

“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

传统还告诉我们,“子不教父之过”,可现在,孩子一有什么错,很多家长立即想到的是如何改造孩子,而不肯反思自己;传统中“恭宽信敏惠”的五字处世原则,已被竞争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取代;传统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漫长教育过程,可现在报纸上每天“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宣传比比皆是,越是速成的越是受欢迎。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扰了我们,恰是我们在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

出路之二:重新估价学校

和家庭的权重

中国传统非常讲究家庭教育,以至于教育一直是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比如科举考试沿袭了1300多年,却从未产生“科举考试培训班”之类的政府行为。自民国开办现代学校后,家庭教育的功能大大退化,人们开始把教育的功能寄托给学校。同时,家庭教育更加边缘化。

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家庭比学校更重要。假如家庭中没有恐惧与处罚,孩子不会相信学校永远是对的。家长应该诚实地告诉孩子,他们对坏学校有什么想法。而荒谬的是,父母往往对最笨的老师也保持忠诚。”

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发展中的影响权重,我相信它们会越来越趋于平衡。学校教育凌驾于家庭教育之上的情况将会慢慢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男女分工的模糊化,女性对社会生活参与的增多,以及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凸显,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家庭教育即使不能形成像现代学校这样有组织的、系列化的教育实体,其地位也会在文化层面得到确认和巩固。

出路之三:

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教育者”主要指两类人,一是在学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二是所有的家长。年轻一代家长,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个“教育者”——这样一个角色,要求你不能简单沿袭自己父辈的教子方法,也不能仅仅凭感觉去胡乱管教孩子。要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先保证它的科学性。

“70后”、“80后”家长看到“素质”这个词时可能会很自信,作为文化程度高于前面任何一代人的家长,当他们的孩子出生时,他们内心对自己的教育水平多半会很自信。但事实上,作为教育者的素质和作为普通人的素质有时是会有出入的。我见过很多文化程度高、有事业心、自身素质不错、对孩子也有责任感的家长,结果却是把孩子“教育”得很糟糕。

面对自己辛辛苦苦制造的不理想的“产品”,很多家长无可奈何地归纳就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以此来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孔子说天下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有的西方教育理论也都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性这一部分上的,它研究的永远是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有规律可循的那部分。所以,我认为教育可以和医学类比。一个医生一生会遇到无数个病人,这些病人各不相同,但我们能因此就说人和人不一样,没有可以共同遵循的治疗原理吗?想做一个好家长,就要怀有“学医”的心态,要去学习,要了解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知识,这是帮助你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面对教育,要有敬畏感。你是否能不断地学习,不断“从师而问焉”,决定了你自身的变化情况,也决定了你所影响的孩子的未来发展。

(摘自2011年6月1日《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教育者竞争家长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感谢竞争
家长请吃药Ⅱ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