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阳
最近,笔者随翁源县老促会名誉会长吴老一行,到该县边远的老区村调研。一路走来,感触良多。
榕树坑、坳头和长排等三个老区村,是翁源县北面与江西交界的边远山村,解放战争时期是重要的游击队根据地。三村现共有人口约500人,四面环山,附近有一座1400万立方米库容的岩庄水库,交通极不方便。
我们乘坐越野车颠簸了半个多小时,来到榕树坑村。该村耕地不多,村民生活比较困难,所见全部是泥砖木结构的平房。距榕树坑村不远的坳头村,是当年水库移民村,位于水库库尾的正面,有53户250多人。该村村容较好,有不少楼房,主要是依靠政府拨的移民扶贫款修建的。在与村民闲聊中,我们了解到村民迫切要求修好通往外界的公路,并铺成水泥路。
因为路难行,这里的村民生活仅维持在温饱水平。他们想发展种养业,但产品又难以外运,所以只能种水稻,仅能保证自己的口粮。村里学生在10公里外的学校住读,一周难得回来一次。
从这三个老区村行路难现状,我联想到翁源县别的边远老区村的情况,虽然比例不是很大,但仍有相当部分边远老区村的道路没有实现硬底化。多年来,政府花了大力气改造农村道路,大部分农村公路都建起了水泥路,祖辈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区人民,盼望水泥公路的心情就显得更加迫切。据我们了解,由于深山里的老区公路往往路程较长,工程难度较大,这里的群众难以负担每公里筹10万元左右的建路资金。
我们呼吁,不要遗忘了大山里的老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这些老区村公路的投入,提高公路建设补助标准,尽快解决边远山区老区人民的行路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