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调查

2012-04-29 00:44:03牛振国郑姚闽
百科知识 2012年3期
关键词:人工面积

牛振国 郑姚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这首《蒹葭》甚为王国维所激赏。在《人间词话》中,王称其为“最得风人深致”。《蒹葭》一诗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是湿地。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见之不免令人想起许多美丽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不能缺少的重要部分,在这个大自然创造的、没有围墙的公园里,既有复杂多样的植物,又有珍稀而美丽的动物,既有清新的空气,又有清澈的流水……

曾几何时,湿地被视为烂泥塘、臭水沟;昔日“北大荒”变为“北大仓”,作为我们改造自然的丰功伟绩被传颂……种种人为破坏行为,让湿地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我们身边。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频发,似乎猛然间警醒我们,人类需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湿地和森林、海洋被视为地球上的三大自然系统,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然而,实际上,我们至今对湿地知之甚少。我国究竟有多少湿地?近些年来,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上这些疑惑,都是我们对湿地进行研究、保护和管理的必要信息。

有水有路不堪行

何为湿地?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管理,都首先需要明确它的具体内涵。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管理者,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取得共识。由于每个国家湿地的自然状况不同、管理的部门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对于湿地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广泛认可的定义来自于《湿地公约》,其对湿地的定义为:“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一般是指在天然状态下形成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湖泊、河流、滩涂、盐沼等;人工湿地,多指为满足人类特定目的而改造或建造的湿地,如水稻田、水库、池塘、鱼塘、盐田,等等。另外,也有根据湿地水来源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按照这种方式,湿地可以分为内陆湿地、滨海湿地和海洋湿地等。内陆湿地,指在内陆河流、湖泊等各种淡水、咸水和微咸水影响下形成的湿地;海洋湿地,是在海水环境下形成的湿地,如海草床、珊瑚礁;滨海湿地,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类型,这种类型的湿地通常间歇性或周期性受到海水和淡水的影响。典型的如河口水域、红树林等。

无论采用以上何种定义,有一种说法很形象地表明了湿地的特点,即“有水不能行舟,有路不能跋涉”。红军长征时曾爬雪山、过草地,他们所过草地,其实就是典型的沼泽地。

天上装眼探家底

我国湿地不仅面积分布较广,而且类型多样,在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下均有分布。鉴于湿地“有水不能行舟,有路不能跋涉”的特性,如果用传统方式进行调查。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困难重重,甚至无法进行。不过,近年来,卫星及其遥感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为人们了解湿地提供了助力。

通过卫星及其遥感技术,从2007年开始至今,中国科学院首次完成了全国湿地分布的遥感制图。利用我国和巴西合作的中巴资源卫星(CBERS),中国科学院完成了2008年全国湿地制图。通过这些地图,人们不仅可以了解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现状,而且也能了解过去几十年中湿地的变化历史,为湿地的长期监测打下基础。

根据遥感图像解译结果,到2008年,我国现有湿地(除水稻田以外)的总面积为32.41万平方千米;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2834万平方千米,占88%(包括滨海湿地3%、内陆湿地85%);人工湿地面积为3.87万平方千米,占12%(图1)。

图1我国湿地的构成

从地理分布看,我国湿地目前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中西部地区。湿地分布较多的4个省(区)为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西藏,它们的湿地总面积为17.7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5%;其次为新疆、江苏和吉林,三省湿地面积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6%;具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湿地面积仅为8031平方千米,不到全国湿地面积的3%。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据《中国湿地百科全书》(2009)记载,我国已建成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553余处,总面积47.8万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我国已经建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90余处、国际重要湿地37处、湿地公园100余处,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管理形式并存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长江及其周围湖群”(Yangtze River andlakes-China)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所确定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区之一,也是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我国已在该区域建立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62个、湿地公园16个,使15237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纳入到保护体系之中,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02%。如果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50.66%(依据该区国家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比例)计算,则已有33.6%的湿地受到不同级别的保护。然而,该区域的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伴随着农业开发与经济快速发展,如今,当地的湿地保护面临巨大压力,自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也逐步减弱,生态环境堪忧。

面积增减有玄机

从1990年到2008年的近20年间,我国湿地总面积(不包括水稻田)减少了11.46%,约为4.19万平方千米;其中,1990-2000年间,减少3.41万平方千米;2000-2008年间,减少0.78万平方千米。湿地面积减少的速度由1990~2000年间的3400平方千米/年降低到973平方千米/年(2000 2008年)。从上面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主要发生在20世纪末期。

尽管国际上对于湿地分类存在较大争议,但关于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分类方式,还是得到了普遍认可。自然湿地,是指天然存在于地表的、具有多种生态环境功能且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的自然生态系统;人工湿地,则是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的,既包括在自然湿地基础上根据一定目的而改造的半人工湿地(如水库、池塘等),也包括完全依据人类特定目的需要,仿照自然湿地结构特征而建造的湿地(如城市污水处理场等)。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人工湿地虽然具备有湿地的主要构成要素;但由于受到了人为活动定向改造的影响,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它更多强调了湿地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而弱化了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在过去近20年间,我国呈现了自然湿地持续性降低而人工湿地持续增加的趋势(图2),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尤其是与农业开发有关。随着生产

力水平(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业高产量的追求,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如今被大量开发为农田,或排水后成为牧草草原,或改造为鱼塘和盐田,或在河流上建坝拦水、修建水库,等等,这些都使得自然湿地迅速减少,人工湿地持续增加。正如前面所述,由于自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最高,其实际和潜在的生态价值随着自然湿地的减少而急剧降低,最终对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远近东西各不同

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湿地面积是减少的;但具体到每个地区,情况不尽相同。湿地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是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吉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这些区域既是过去天然湿地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又是近期开发非常剧烈的地区。由于农业开发(如开垦湿地、增加灌溉等因素),上述这些区域的湿地在过去20年中大量减少。研究显示,人类对湿地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业开发和水利工程实现,实质体现为与湿地在水资源上的争夺。由于兴修了大量的水库、大坝,自然湿地水的来源大为减少。此外,湿地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易于农业种植,常被人们排水后,改造为耕田。另外,人们还利用湿地的自然水面,用于养殖等渔业生产……这些都是对湿地的定向干扰。

调查显示,在全国湿地面积减少的同时,青藏高原地区的湿地却呈现了增加趋势。

青藏高原地区内陆湖泊面积在2000年比1990年增加了10.4%。而全国内陆湖泊面积在2000年比1990年减少了5.6%。西藏的湿地面积2008年比1990年增加了16%,达7000多平方千米。西藏地区湿地的增加与该地区气温升高,由此造成冰川和多年冻土等融化直接相关。气候变暖使当地地表均温上升、地表蒸发量增大。由于冰川和多年冻土储存的水是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累积的结果,如果融化的速度大于累积的速度,那么,这些区域的水资源量整体上就会呈现下降态势。其后果就是造成上述区域的湿地在一段时期内呈现扩大趋势,而随着总水资源量的减少,湿地面积最终又必然随之减少。因而,从长久历史时期看,青藏高原的湿地属于相对临时性的。临时性湿地的增加,指示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特点。这种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在生态群落方面有所体现,出现群落更替现象,最终很可能导致局部生态系统退化,甚至消亡。

我国东部地区,如山东和江苏两省的湿地,也呈现了增加趋势,但其原因与西藏有所不同。江苏增加的湿地主要是人工湿地,如人为建造大规模的库塘、养殖场和盐田等。而山东省除了这个原因外,黄河三角洲的扩展也是湿地面积增加的原因。但是,也正是由于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黄河三角洲的扩展速度也在变缓,甚至萎缩。

永久性湿地或暂时性湿地的定义是相对的。一般而言,冰川、苔原、高山草甸、融雪常形成大面积的水域地带,这种湿地往往只是暂时性的,其面积会在同一年内发生巨大改变;而永久性湿地的来水径流量、明水面积和储水量往往可以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在其附近上下小范围波动,这种生态系统更健康。

一个湿地健康与否,取决于湿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状态。湿地的完整性,是指湿地生态系统与本区域同类健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相近程度。湿地的稳定性,则是指湿地抵抗变化、干扰和保持自身平衡的能力,包括生态系统抵抗力和生态系统恢复力两方面。前者是生态系统遇到扰动时维持原来状态的能力,后者是指在被扰动之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但湿地的稳定性是有阚值的,人为过度扰动很可能打破其原有的生态平衡,一旦超过这个阈值,湿地就会出现危机,如湿地退化、萎缩,甚至彻底消失。正如前面所述,湿地的结构越复杂,生物多样性越丰富,湿地来水越充足,湿地就越稳定、越健康。因此。要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我们就必须保护好湿地的结构。

保护沮地保健康

湿地不仅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与血吸虫、疟疾、禽流感等疾病的传播息息相关,及时掌握湿地的变化,可以了解上述疾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是—种人畜共患寄生虫,必须通过中间宿主——钉螺才能传播,而长江中下游湖泊、江滩地和洲滩地等湿地阶段性积水、植被状况及特殊的环境因子,为钉螺的生存、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那里也是钉螺的主要分布区。自1956年以来,我国累计查出有钉螺面积145.21亿平方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和安徽等省的有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0%以上。血吸虫病的流行和钉螺的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肯尼亚《民族》报2006年4月17日报道,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报告认为,人类对温地的破坏是禽流感在非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暴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使得野生鸟类栖息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迫使它们不得不进入人类的活动区域,如池塘、稻田等地。这就增加了它们与家禽接触的机会,也使病原体有了在野生鸟类与家禽间传播的机会。报告主张,加强野生鸟类与家禽的隔离,同时呼吁各国政府保护湿地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侵蚀。认为这是解决禽流感问题的最好的长效方法。

因此,湿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防治各种疾病传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人类对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侵占,很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在流行区域的迅速扩展,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从这个意义来看。保护湿地同时意味着保护人类自身。

【责任编辑】赵菲

猜你喜欢
人工面积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军事文摘(2022年8期)2022-11-03 14:22:01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哈哈画报(2021年11期)2021-02-28 07:28:45
从人工到大数据+AI:“一张网”稽核加速中
巧用面积求坐标
巧求面积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