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英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莺歌燕语,虎啸猿啼,鸡鸣犬吠,水唱风吟……或许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当电视机发不出声音时,观看节目的兴致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觉得索然无味,这都说明声音的重要性。那么,作文中如何写出传神、逼真、动人的声音,让文章有声有色呢?
一、模拟写声,惟妙惟肖。
《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段: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
这个片段中有两个象声词:“咔啦”和“嗖嗖”。“咔啦”一词,形象地写出敌人扣动枪栓的声音,给人以紧迫、危急的感觉。“嗖嗖”一词,让人逼真地感受到子弹飞来的声音。这些拟声词能将读者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再来看看杨莹同学《学炒菜》中的片段:
我先打开气阀,然后再拧开炉子上的点火开关,只听“啪”的一声响,我吓得闭上了眼睛。睁开眼睛一看,一点火苗也没有。没办法,我又将开关拧回去,再一旋,又是“啪”的一声,这次火苗冒出来了,呼呼地响着。不一会儿锅里的油发出“吱吱”的声音。妈妈说:“先把肉放进锅里炒一炒,肉炒熟以后,再放大葱、辣椒、酱油。”我将肉猛地倒进了锅里,肉一进锅,发出“哧”的一声,一滴油溅到了我的手背上,把我烫得“哇哇”大叫。
这个片段之所以让人过目难忘,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啪”“呼呼”“吱吱”“哧”“哇哇”等拟声词,形象地将自己第一次炒菜时手忙脚乱的情景表现了出来。
二、比喻写声,生动形象。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嘈嘈切切的琵琶声比作大小不一的宝珠纷纷坠落于玉盘中的声音。通过这一比喻,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琵琶声的美妙绝伦。如《景阳冈》中写大虫的片段:“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句中将老虎(大虫)三次都没扑到武松后发怒的吼叫声比作“半天里的霹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虎吼的气势、音量的洪大,让人难以忘怀。
三、夸张写声,印象深刻。
《观潮》一文中描写浪潮袭来的情景时这样写道: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段话先用比喻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形态,“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接着用夸张手法描写所听到的潮声——“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宏大的气势写得逼真贴切、精妙无比,让人对这一天下奇观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通感写声,情趣盎然。
通感也是一种修辞,是指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形成感觉上的相通,使读者产生感觉上的联想。如《听潮》中有这样一句话: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句中的“月光”“晨雾”“微风拂过琴弦”“落花飘在水上”,给人的是视觉和触觉的画面,这样描写听觉——潮声的温柔,将人带入如诗如梦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潮声的亲切、柔美。
描写声音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谐音写声“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将布谷鸟的叫声用谐音形容出来。还有拟人写声,如“山河呜咽”,将山河的声音比拟成人哭泣的声音,用来形容心情的悲痛。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的,综合运用、灵活多变,会使文章声情并茂、异彩纷呈,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