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易
事例一
一位妈妈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去最好的辅导班,把她的衣食住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天,妈妈问孩子:“你觉得妈妈爱你吗?”孩子用稚嫩但却忧愁的语气回答到:“妈妈不爱我,总是批评我,嫌我不听话。”简单的回答当即让妈妈潸然泪下。
事例二
一位7岁的女孩,刚上小学一年级,聪明伶俐、乖巧可爱,却经常不由自主地发出“吭、吭”的声音,并且经常啃手指甲啃得露了肉。女孩的妈妈经常会因为学习打她。有一次,孩子考了73分,媽妈拿起擀面杖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打,打完了还让孩子跪在地上。试卷发下来,却发现孩子考得还不错却记错了分数。妈妈后悔莫及。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母爱,应该可以化解一切痛苦和悲伤。可是,现在不少妈妈在孩子眼里少了几分慈爱,多了些许苛刻。当孩子遇到困难,受到委屈的时候,妈妈所给的不再是支持和安慰,而是采用一些暴力和冷暴力的手段,这种方式不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而是让孩子受到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
像事例一中的妈妈,自认为非常爱孩子,凡事事必躬亲,生怕委屈了孩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给女儿的感觉却是“妈妈不爱我”。是不会爱,还是爱的方式不对呢?
事例二中的妈妈是含着眼泪说起这件事的,可以看得出来内心的痛苦。不能说她不爱孩子,相反,她是深爱着自己的女儿的。可是,当听到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孩子。难道打就能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吗?打就能够让孩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吗?
当孩子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给予孩子的是表扬和鼓励,是亲吻和拥抱,这种发自母亲内心的爱会让孩子在快乐中茁壮成长!可是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上学的时候,却发现妈妈的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在那份爱中再也感受不到认同和宽容,再也体会不到关怀和体贴,取而代之的却是挖苦和打骂,指责和呵斥,警告和命令,“宝贝,加油!”变成了“就知道玩,还不快去写作业!”“笨蛋!白痴!”等等,妈妈的亲吻和拥抱也成了一种奢侈品。
与语言暴力同步的,还有行为上的暴力。“不打不成材”的教育理念让多少孩子承受着身心的痛苦和折磨。上面的女孩就是因为经常被打骂产生了恐惧心理,通过“啃指甲”和发出“吭、吭”的声音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如果一个妈妈经常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失去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 爱和归属感。没有爱和归属感的孩子是不会有勇气面对困难的。
今天这个时代的母亲似乎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母亲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是,今天的孩子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孩子都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希望孩子生活得比自己幸福,很多母亲对孩子赋予了过多的期望。于是,一切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这是一种爱的转化,但这种转化不能让孩子更快乐,相反让孩子背负了太多的压力,给孩子的成长设置了一道道无形的障碍,成了孩子前进中的羁绊。让孩子变得无能、无责、无力、无情。
还是让我们的爱回归本然吧,不带有任何的功利,不掺杂任何的杂质,用母亲细腻、恒久而宽厚的爱,去接纳和包容孩子,去挖掘孩子的潜力;用母爱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母亲的爱就是坚强的后盾,会让孩子充满自信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