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一、 近三年高考理科综合之化学卷试题分析
(一) 命题趋势
通过分析2009—2011年高考理科综合之化学卷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情况及2011年五大板块知识考查的详细内容所在章节与赋分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化学科总的命题趋势:
1. 遵循“两纲”,但在应用上不拘泥于“两纲”。遵循“两纲”表现在:所有试题所考查的知识不超出“两纲”所要求的范围,试卷中的主要题型(主观题)跟题型示例保持一致。
2.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紧扣课本表现在:试题构成中涉及的物质以教材中曾经出现过的代表物为主,无论是有机命题还是无机命题,所涉及的反应类型一般情况下大多以中学所学过的类型为主,如有机的取代、加成、聚合等。
3. 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基础性表现在:无偏题、怪题、特难的题,所有试题涉及的知识都是中学学过的(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知识等),命题所用的化学物质绝大多数为中学教材中的原型。突出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和典型代表物的考查,突出对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4.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稳”表现在试卷结构、题型的相对稳定上。化学试题部分在理综试卷中的编排顺序及有效试题数量仍为8+4道题,有机、实验基础题能力命题的思路及模式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同分异构体、原电池问题、有机反应类型判断问题、元素推断命题等传统题仍然出现。“变化”表现在:以图形、图表、多组数据方式给出信息(隐形的或有内在规律的),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获取信息、找到内在规律的能力。
5. 力求彰显时代性、开放性、地方性与创新性。
(二) 试题主要特点
1. 基础稳定是宗旨,灵活求变是方向。突出考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考查重视程度超过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2. 突出化学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强化了对化学原理和实验现象的规范表达,用文字表达的试题增多。
3. 淡化“热点”,不求知识覆盖面,强化能力考查。重视自学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简单计算能力的考查。
4. 不回避旧题、陈题的变形使用。旧题重组或教材习题改编成为全国卷的重要特色,如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共存题、NA试题重现等。
5. 重视考查考生对图像和表格中的信息、数据的读取和处理能力。
6. 化学实验逐步回归教材。实验试题不断向中学教学实际靠近,素材以教材实验原型为主,不考脱离实际的“纸上实验”。
7. 加大有机化学的考查力度,信息题的内容逐步增加。
8. 逐步渗透新课程理念,逐步出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试题。
二、 2012年高考化学科的备考复习策略
(一) 认真研读“大纲”,吃透“考纲”,分析考点,明确考什么
“考试大纲”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而考试内容涉及的范围和“教学大纲”是一致的,即学什么,考什么。所以“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高考主要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正确把握这一复习方向,认真研究这些能力要求的含义,并结合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可以不复习,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搞拓展,对“考纲”要求的内容要下大力气进行复习。要在充分研究剖析“考纲”的基础上,将围绕“考什么、教什么”的被动状态真正变成“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主动状态。
分析考点,就是研究高考命题的方向。近三年“理综”化学卷常考的考点主要有: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pH值、溶液酸碱性、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热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与分类、强弱电解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电池、电解池、物质的制备和收集、物质的鉴别和检验、物质的分离和除杂、单质及化合物性质、有机合成路线等。
(二) 认真研究考题,以“高考原题”为素材,变形训练,体会怎么考
从试题的难度看,近三年的“理综”化学卷试题基本是稳定延续的。个别年份难度略有起伏,但总体趋势是逐渐下降。从化学试题的数量和分值看,题量趋于稳定,都是12题,分值为108分。其中选择题8道,48分;非选择题4道,60分。非选择题一般为1道无机推断题,1道化学实验题,1道有机推断题,1道计算型推断题或物质结构推断题或其他推断题。第I卷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必须拿分的题;第II卷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教师要研究高考试题和题型示例,并做到以下几点:
1. 对“往届高考题”进行改编。2011年高考“理综”化学卷试题(第Ⅰ卷)再现了一些“往届高考试题”,如第7、8、11、28题,都是非常典型的“往届高考题”的改编题。在复习备考中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要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重组、变形和创新改编。但改编典型高考题必须注意:一是根据当年“考试大纲”的要求,适当降低知识难度,提高能力要求;二是删去教材和考试说明中已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材料,适当在原高考题的基础上补充新材料,重新整合试题;三是降低纯数据运算要求,在改变试题时对数据进行简化。
2. 对教材中课后习题进行改编、重组和整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可以说是高考题的母题,高一、高二上新课时一定要把课后习题融会贯通,因为它们绝大多数既是基础试题,也是经典试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 自编原创试题。
(三) 回归课本,抓主干、核心知识,学会怎么教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有25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和晶体结构;物质的量及其他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卤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镁、铝、铁及其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烃及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合成材料;涉及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浓度计算;化学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核心知识,指的是“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纲”里列出的化学核心知识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21.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机化学基础占3.4%,化学实验占2.5%,化学计算占5.9%。化学计算自2005年起没有单独成为大题,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
从近三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卷的试题来看,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双基”教学是我们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从2011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卷的试题来看,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学科“双基”的缺失。由此给我们的启示: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故在备考第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全方位复习;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体现。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应局限于某一章节,而应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网络,在头脑里形成“知识地图”。道理很简单,如果学生笔记上留下的只是老师梳理知识的痕迹,学生不能独立展开复习,或复习时记忆不清,就谈不上应用。就如同自己手中有一份买来的本市地图,需要时翻查可以,没它时寸步难行。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头脑中由于“亲身行走过”而建构了一份无形的地图,那就随时随地可以为自己提供服务,想去哪儿去哪儿,并能找到最近的路线。
(四) 制订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各校应根据自己的生源情况,制订周密可行的总复习备考计划和阶段性备考计划。计划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哪一周甚至哪一天,以避免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反对不顾学情一味地照搬照抄他人的所谓经验。如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弱点,各校在集体备课时都应认真研究,可采取每一个章节(或专题)由一名教师主发言、主命题,其他教师补充,最后讨论定稿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又可以迫使发言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所命题目反复斟酌,以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而提升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
1.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网络化、综合化,侧重点在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题。
具体措施:回归教材,以学定教,分类整理,突出知识“全、联、活”,同时查、讲、练、考、评环环推进。
2. 第二轮复习:专题讲座,查漏补缺,形成能力。以专题复习为线,以高考考点复习为面,以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为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渗透考点。通过专题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养成独立思维的品质和创新意识。
具体措施: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瞄准高考题进行强化训练,以中低档难度习题为主,重点放在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3. 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提高化学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重点是对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加以提炼、方法加以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考前准备,重视解题思路与解题策略的归纳与反思,提高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具体措施: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典型的、具有较强代表性和针对性的优秀试题推荐给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单科和“理综”训练,力求“让学生上岸,教师下海”,既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备考时,应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如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教师在讲评实验时,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寻求多种可行性方案,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和创造能力。
纵观近三年的“理综”化学实验题,选材大都来自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考生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发现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样,有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或方法创新。这样的实验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实验考查的方向,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 科学备考,增强备考复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应试方法和技巧
1. 开展有效的备考教研,加强集体备课。各校备课组长要在学科备考中发挥核心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备课组教师的备考积极性,让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常规工作,上好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整体优化,共同提高。 每一名教师都应依据本学科的学年计划,遵循“大纲”,紧扣教材,把准方向,因材施教;要狠抓细节,多下工夫,努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 追求课堂有效的备考教学,狠抓“双基”落实。建议采取“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把握复习课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懂→会→熟→巧”的飞跃。
3. 进行针对性的能力训练,确保训练有效。例如,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做些书面表达试题,训练其文字表述的准确性、明确性和简约性,强化语言规范训练。
4. 改善应考策略,提高应考能力。加强考试心理辅导→进行抗挫训练→强化规范答题→改善答卷技艺。
5. 给予考生备考关怀,为考生减负(精选试题、精讲例题),帮助考生建立问题档案,关注希望生,推中、辅差、拔尖 ,步步到位。
6. 加强校际间的学习交流,真正做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备考效率。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借鉴外校、外地先进的备考经验,结合本校的校情学情,优化备考复习的内容和方法。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