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工作。文章试从分析农村支付需求的角度探索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出路。对症下药,建设适合农村特色的支付结算体系。
【关键词】支付结算农村支付需求农村支付体系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近几年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农村支付环境存在金融网点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支付结算工具单一等诸多问题,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支付结算工具也是商品,同样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因此,只有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商品,才会有市场。对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来说,我们要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实际支付需求,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支付结算体系,满足农民需求。
一、农村支付需求分析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户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主体,通过观察农户的收入支出情况来准确定位农村的支付结算需求。
(一)农户收入情况
农户收入的50%来源于农副产品销售,具有生产季节性特征,多发生在农副产品收购点,一般采用现金结算方式。40%来源于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有的是进城,有的是在乡镇企业,以银行卡和现金方式结算;剩余10%主要来自财产性收入和政府的各种补贴,主要是现金结算。
(二)农户支出情况
农户支出分为四部分:一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支出,消费地点为田间、经销点等;二是食品、服装等生活资料支出,食品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不需要额外购买食品。服装受本身经济条件影响,购买档次较低,价位较低,购买地点多为集市或地摊;三是房屋、农机具等固定资产支出,农民建房的水泥、钢筋、砖等主要建筑材料,一般是从个体户处购买。其他还要支付人工劳务费等。购买农机具的农民较少,此类支出多为现金支出,消费地点为商品经销点;四是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人情往来等不确定支出,多为现金结算。
二、农村支付供给现状
(一)目前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机构为农信社及邮政储蓄银行
而且邮政储蓄银行只能办理个人结算业务。农村地区电子支付设备较少,在结算品种上一般以普通的行内系统汇兑、支票和现金存取为主,汇票和银行本票业务未开办,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更是空白。
(二)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滞后,银行卡受理环境差
目前农村地区银行卡主要是邮政储蓄银行发行的绿卡,农村信用社由于银行卡业务推出时间较晚,目前借记卡发卡量还很少。农村地区在银行卡业务发展和推广上,存在严重滞后现象。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银行卡用卡环境差,而且银行卡收费高、农户承受难。
三、从农民的实际支付需求着手,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支付结算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农民日常支付具有支出金额较少、支出地点不确定且多发生在田间地头、集市、摊位等固定地点,主要以现金交易方式为主,鉴于此,笔者认为低成本、快捷灵活、安全是农村支付需求的一般特征。只有符合农民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才能在农村市场扎根、得到发展,具体说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增加和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在农耕期间刷卡消费,鼓励金融机构在小商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银行卡转账等业务;增加和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开发富有特色的农村银行卡,如农民工银行卡等,结合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工作,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医疗补贴报销相配套,推进银行卡的广泛应用。
二是试点开展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目前农村地区手机和电话的普及率较高,基本达到100%,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具有方便、安全、快捷等特点,符合农民的实际支付需求,因此提高农村非现金支付水平,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年龄结构相对较低的人群先行使用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以产生正向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逐渐全面推广使用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业务。
三是增布ATM机、POS机等离行式金融自助设备。在现有机构网点设置前提下,为减少成本投入,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在种子、化肥等销售点摆布一些离行式自助设备,有效补充固定网点设置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要适当对金融机构在乡、镇布放支付机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减少金融机构投入成本等措施,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增加ATM机、POS机、转账电话布放数量,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四是降低农村支付服务价格。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和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成本较高的“一低一高”现象,抑制了农村居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愿。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异,适度降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收费水平,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减免农村地区的电子汇划费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全部加入支付系统,并确保其不将接入费用转嫁给客户。积极引导银联公司与各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共同研究制定农村地区银行卡利益分配机制,降低特约商户的手续费标准,特别要考虑农村地区中小商户的利益。
五是形成旨在转变农村居民现金偏好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长效机制。由于农村家庭收入偏低、大宗消费较少、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农村地区形成了使用现金交易的传统习惯。转变农民的交易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立足于长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支付服务氛围,以银行网点宣传为基地,通过摆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设立咨询台或配备大堂经理等多种形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案例,引导和帮助农民使用各种支付工具,构建优化农村支付环境宣传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惠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农户层面的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2008(6).
[2] 刘明东.探寻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突破口:以吉林扶佘县为例[J].金融会计,2009(10).
[3] 张颖,徐海明.当前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金融,2009(8).
[4] 谭溥,李琼.对县域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现状的调查[J].区域金融研究,2009(4).
[5] 徐良华.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调查思考及改善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09(5).
作者简介:郑冬蔚(1979-),女,辽宁人,中级会计师,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支付结算处。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