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中世纪古镇

2012-04-29 00:44王觅
中国文化遗产 2012年3期
关键词:施泰因市政厅空間

王觅

完整统一的古镇空間格局

施泰因古镇区宽约200米、长约400米,居民仅3000人。镇区虽小,但内涵丰富。其空間布局吻合(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一书中总结的城市意象五要素:

边界:古镇的外围,莱茵河岸、沿古城墙遗址建造的彼此紧密相连的住宅以及保留的古城门,它们共同形成了古镇明确的边界。历史上的城墙失去了它的军事防御作用后,逐渐被相连的居住建筑所替代,它既实用又不失其围护的功能。

领域:古镇中的建筑均为组团结构布局,四周围合的院落空間,形成了具有内向性与场所感的区域,使居住空間紧凑且富于人情味。镇中心的圣乔治修道院同样的组团布局,自成一个小街区,与世俗的世界明确分隔。

路径:镇中的街道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的规划格局。一条由城门直通市政厅广场并贯穿全镇的主干道,与不太明显的存在于多个住居组团間的若干条小巷,共同形成了良好的导向性和街区感。道路形态蜿蜒,但路径明晰,使外来的体验者在行进中既有乐趣又不至于迷失方向。

标志:中世纪的欧洲城镇基于面向天国的宗教理念,追求一种仰望天国的态势。城镇中心高耸的修道院钟塔,以无比修长且尖锐的屋顶造型,直插天穹,成为整个城镇建筑的至高点,无疑成为城镇的标志。位于小镇北部高地上的荷恩克林根城堡和带有钟塔的市政厅以及城门楼等也构成镇区标志性的景观。

节点:市政厅广场显然是施泰因的中心,市政厅及其两旁的建筑围合成广场空間。在这里,广场、道路、喷泉水池和雕像完美组合。广场周围建筑外墙上美轮美奂的壁画与凸窗装饰,以其鲜明的个性特色,让人难以忘怀。

明确的镇区边界、明晰的生活领域、蜿蜒且易识别的路径、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和重点处理的节点空間,无疑使施泰因的城市意象特色鲜明。

独具个性的特色地域建筑

施泰因现存大量的历史性建筑。列入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包括三个教堂、五栋建筑、市政厅、下城门以及荷恩克林根城堡。同时,它们也都被列为瑞士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遗产古迹。

镇中大部分的建筑是半木结构,层数为3~4层。底层砖石结构,上部木结构。梁、柱及墙体龙骨完全露明,漆暗红、赭色等深色。构架及龙骨間砖砌填充,面涂白灰。木构架与交叉的墙体龙骨设计成独特而优美的图案。墙面上开窗,其窗扇也作重点装饰。古镇中也有几处完全木结构和完全砖石结构的房屋。

在施泰因古镇中,多数房屋还是维持着朴实无华的外观。中世纪至今陆续改建、新建的住宅,仍延续原有的风格,陡峭的红瓦顶、白墙面、建筑尺度得到有效地控制。沿莱茵河畔的住宅白墙红瓦,显得淳朴而亲切,与莱茵河边的美景和谐共存。在这里,过多的人工装饰反而会破坏如此令人赏心悦目、自然天成的画面。

在古镇的一些主要街道上,沿街建筑的底层通常作为店铺或作坊;而“以山墙临街”这一惯例在施泰因并不完全适用,许多建筑往往是将正立面展示出来,这一方面使建筑同建筑之間更易连接,另一方面也为建筑立面争取到了更多的壁画装饰空間。

在古镇中,圣乔治修道院与荷恩克林根城堡是两处特殊的建筑类型。

修道院处于镇区的东南角,是瑞士保存最好的修道院之一,它始建于中世纪早期。主教堂采用古罗马的巴合利卡型制,其南面为一系列附属建筑。在钟塔上,出现了当地的凸窗元素,这使得修道院带上了施泰因的地方色彩。但凸窗也受到哥特式的影响,窗顶窗台上尖下尖,强调着垂直感。在修道院内,还保存约1 500年完成的描绘阿尔卑斯山风光的壁画。如今,修道院教堂的一部分辟为民俗博物馆。

荷恩克林根城堡,这座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古罗马晚期城堡,位于小镇北部的山坡上。城堡被绿树环抱,可俯瞰整个城镇和莱茵河。城堡在中世纪曾担负重要的军事职能。2005年~2007年,城堡经过内部整修,部分作为高级餐厅,现在已经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

与古镇中大多数古朴的建筑不同,在镇中心区,特别是沿主街两侧及市政厅广场周边的建筑装饰,华丽而高调。它们构成施泰因传统建筑突出的个性特色。

多样的建筑类型、丰富而独特的建筑元素被囊括在了施泰因古镇中,犹如一部完美的乐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浓墨重彩的古镇中心广场

古镇西北现存的下城门高耸挺拔。内外两个立面风格迥异:面对城外的立面封闭实墙到顶,山墙顶呈台阶形,装饰一座巨大的时钟。面对城内的一面,在城门石洞上呈现出四层楼的露明木结构和山花上的大钟。两坡瓦顶上又凸出一个华丽的小尖塔,使整个城门楼更具标志性。

从下城门进入古镇,沿着主街直行就来到市政厅广场。广场处于主街与两条叉路的路口,这里是镇的中心。广场中心矗立着建于1596年的喷泉水池及雕塑。广场周围的建筑装饰是施泰因传统建筑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每一栋建筑立面都被满满的壁画所装饰。更为别致的是广场南侧的建筑几乎每一幢都带有凸窗,而且,造型风格各不相同。有的瘦长而精致、有的敦实而大气;有的完全木结构、有的完全砖石结构。凸窗犹如整个建筑的眼睛,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在镇中其他地方的建筑上虽然也能偶见几个凸窗,但它们多是独立存在,远不如广场这里的盛大隆重。

广场东侧、两条叉路之間是市政厅,它始建于1539年,1542年完工。市政厅高四层,一二层为砖石结构,三四层为露明木结构。主立面及人口大门朝向广场,正对主街,呈对称布局。第二层正中设凸窗,凸窗两侧的墙面上有两幅绘于1900年的壁画作品。建筑的檐口、线脚和露明木构漆成红色,尤其抢眼。坡屋顶层层叠叠,在最高处立起的钟楼与修道院的钟塔遥相呼应。市政厅以其华丽的装饰、独特的造型以及严谨对称的立面处理,无疑成为广场的核心。该建筑如今仍是市政府及其行政机构的办公楼,其中一部分辟作历史博物馆。

位于广场北侧的白鹰旅馆,是瑞士国家级保护文物。其立面的壁画尤为珍贵,壁画由两个部分组成,东半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其历史可追溯到1520年前后,这是施泰因最古老的壁画;西半部则是瑞士著名的童话漫画家AloisCarigiet(1902~1985年)所绘。白鹰旅馆的山墙也呈台阶形,这是当地富有特色的山墙形式。

一栋名为“皇冠”的建筑位于广场南侧、最靠近市政大厅的位置上,它是施泰因最有价值的传统建筑之一。建筑五层,山墙朝街。它比立面朝街、四层的左邻右舍明显高出一头,显得格外凸出。建筑底部三层为砖石结构,窗洞高低不一,自由布局。二层于1707年加建凸窗,墙面满布壁画。上部两层为木结构,木框架間装饰曲线型龙骨。两坡屋顶十分陡峭,高高凸起,悬山顶出檐很大,由六组悬挑的骨架支撑,结构类似中国古建筑的斗拱。更为特别的是,两坡悬山的顶尖部分被切去一截,在顶部处理成类似歇山顶的形式。丰富且别致的屋顶造型,真无愧于“皇冠”的称号。“皇冠”的室内也布满壁画,其装饰属于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晚期的风格。独特的造型与华丽的内外装饰使之成为施泰因城中最具特色的建筑。

广场上造型各异的建筑让人目不暇接,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却又日久弥新,每一栋建筑的屋顶、壁画、凸窗都在极尽所能地展示着一个独特的施泰因。而在广场的两侧,布置着露天的咖啡座与餐厅,人们能在这样一处迷人的中世纪建筑博物馆中小憩,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精彩绝伦的传统工艺壁画

古镇中的建筑通常以其立面上的壁画内容命名,仿佛建筑的立面是为了承载精美的壁画作品而存在,达到建筑同壁画的完美结合。这些精美的壁画是基于一种技法复杂的传统工艺——“湿壁画”(Fresco)。这种“湿壁画”工艺兴起于13世纪的意大利,于16世纪趋于成熟。其制作程序是先在作画的墙上抹上粗糙的灰泥,形成“粗灰”层。壁画的初稿就描画在这层灰泥上。然后再在其上覆盖一层“细灰”层,并且在上面重描一遍图画初稿。最后,画家在这层潮湿的新泥灰上,用以水调和的颜料正式作画。反复描绘的工艺使壁画的颜色和墙壁上灰泥的基层永久地融合在一起,使壁画能长久保存,几乎永不褪色。

古镇建筑壁画的内容大多是植物图腾与人物故事,诉说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宗教故事,展现出古城的历史与文化。这里的居民,从小就可以通过这些壁画,阅读家乡的故事,培养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至于外来的体验者,则可以借助壁画,了解古镇物质形式背后的传统文化。

Wakker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1972年,瑞士遗产保护协会利用瑞士银行家和房地产企业家亨利一路易斯?维克捐赠的一笔资金,创立了Wakker奖,用于奖励在传统文化和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上表现卓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瑞士城镇。其获奖条件为:

1.以当代视角来看,保护改造后的城镇,其传统风貌的保存是有成效的,发展是有质量的。

2.对传统聚落结构及建筑应有的尊重。

3.公众积极的参与,使城镇通过保护改造,创造卓越的建筑品质,并树立一个良好的样板。

4.地区总体规划应具有现实意义,并支持由wakker奖所提出的精神。

5.更为关键的是整体保护,包括景观和环境的保护,交通规划,确保居住品质以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莱茵河畔施泰因以其成功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于1972年荣获首次颁发的Wakker奖。瑞士遗产保护协会的官网对此作如下的描述:施泰因提供了一个特别而确实少见的古城保护模式,值得效仿。或许,在瑞士再没有其他地区,而在欧洲也仅有少数地区能发现在一个有限的空間内,存在如此多杰出而独特的建筑。更为重要的是施泰因如此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规划的城镇风光。

莱茵河畔施泰因能得以如此完美的保护与发展,根植于当地居民强烈的文化认同与积极的参与。使旧镇区得以保护改造,不仅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而且给古镇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气。

(责任编辑:文丹)

猜你喜欢
施泰因市政厅空間
《几何空间》
佩希施泰因:战胜“岁月”
基律纳市政厅瑞典基律纳市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挪威博德市政厅:真实版的“盗梦空间”
“口罩车间”
电动垃圾车
从德国佩希施泰因案看国际体育仲裁院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