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占香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语言势必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一时期的新闻语言出现了洋化、封建化和庸俗化的趋势,社会价值观念失衡和语言文字工作不到位是其主要原因。正视这些问题,将对汉语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新闻语言洋化封建化庸俗化价值观念失衡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0-02
1.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语言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由经济和文化的单一走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传统观念急剧改变、新思潮不断涌现,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语言是一面镜子,映射的是社会的影子。在这种社会复杂多变、动荡不安的时候,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污染和文化暴力。新闻传媒是大众传媒的主体, 在社会上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语言陈述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手段。作为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载体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这个时期的新闻语言应该承担起规范语言的重任,使汉语言朝着健康纯洁的方向发展。
2.社会转型时期新闻语言存在的弊端
新闻语言是媒体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并反作用于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事物、新概念扑面而来,作为最具时代特色的语言,新闻语言紧跟时代脉搏,及时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目前新闻界存在的一些语言滥用的现象,既造成了新闻语言的混乱,也干扰和冲击了汉语普通话的规范使用,已经危害了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洋化
洋化是语言使用者自我殖民心态的一种体现。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在新闻语言中经常出现滥用外文简称或字母以及夹杂外文单词和大量使用音译外来词。“广东省第五届少儿艺术花会暨CIOFF第二届亚洲儿童民间艺术节,将于8月3日至9日在顺德市隆重举行。”、“今天晚上谁和谁将展开新一轮PK”、“NBA职业联赛”、“请看一段VCR”之类的混合使新闻语言变得匪夷所思,很大程度上剥夺受众的话语理解权。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冲突交融,外来语言传播进来,在新闻报道中对外来语要有选择地运用,如果不加选择盲目使用,轻者会给读者的阅读增加障碍,重者会影响内容的表现,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关于这一点,许嘉璐先生曾指出,任何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吸收外来的营养,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十分正确的,但现在的情况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度”。汉语强大的表现力本来可以表达清楚的却偏要用“洋”语。这绝不是正常的语言变革,而是在制造语言污染和垃圾。新闻语言是一种对社会影响颇大的公共语言行为,大量使用洋化语言的结果是对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尤为不利。
2.2封建化
一些带有封建时代色彩和腐朽思想意识的表示历史语义的陈词、旧词,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新潮而泛起,重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斥于新闻语言当中。歌星影星动辄称“王”称“后”,诸如“四大天王”、“影后某某”、“影帝某某”等称呼频频入耳或入眼,一副君临天下的派头。这种现象在娱乐新闻中最为常见,如《戏里“主仆” 戏外“帝后”》,《“天王”不惧“影帝”》(每日文娱播报,2012年2月16日)等等,这些具有“王、霸、帝、皇”等具有“ 极限语义”词的滥用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强化语言符号对受众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力,但最终只会让受众在一片眩人耳目的纸醉金迷中去盲目崇拜、追求古代帝王生活,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标新立异,一些新闻媒体不惜大肆使用代表封建社会腐朽堕落的词汇,如《南海问题:希拉里不守“三从四德”牵手“洋和尚”》(华媒网,2011年7月25日)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某些人的尊卑观念和潜藏在人性深处的物欲意识,长期接触或使用会使社会价值取向发生畸变。语言是社会的镜像,新闻语言是百姓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连接点,因此,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响了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的词语,从词语的使用上加以正确引导。
2.3 庸俗化
新闻语言的庸俗化源于道德失衡后的言语失态。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从沉重的政治生境中摆脱出来,向往平凡宁静的市民生活,市井语言的地位得以提升,社会的世俗化加快。新闻媒体抓住人们这一心理,在新闻语言中大肆使用低值语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流行词汇的使用。流行词汇无疑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新闻语言吸收流行词汇大多不加过滤,一律照搬写进新闻稿,给新闻语言蒙上了庸俗化的色彩。例如,把“民工”作为进城打工农民的代名词,虽经历屡次“被改名”,但很显然,无论怎么改,他们始终无法摆脱“农民”身份,无法跻身“城市人”行列。新闻媒体每次提及“民工”一词,都把他们置于“弱势群体”一类,语义间夹杂“贬”的成分。大众媒体是规范社会语言的一种教科书,新闻语言一定要划清通俗与庸俗、幽默风趣与油腔滑调的界限,杜绝庸俗与低级趣味语言的使用。新闻语言庸俗化的另一种表现为语言的文白之别。现在新闻语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文白不分,或者是口语习惯侵占了书面语的部分阵地。在新闻节目中,书面语和口语的使用各有其阵地,主持人的语言, 应根据节目的性质来决定他的语体风格, 越是庄重严肃的节目, 书面语的成分越应该多一些, 反之, 口语的成分应多些。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新闻稿中文白掺杂,读起来别扭甚至费解。例如许多媒体大都喜欢使用公文词语,如“该”、“第一、第二、第三 ”等,这些字或句式是典型的公文专用词语,严谨庄重,简洁明了。但这类字、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显得不伦不类。
还有不少新闻稿中有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把口语中流行的词语不分青红皂白地搬上纸面。如动词“搞”字: 把效益搞上去、搞对象、搞房子、搞改革……一个“搞”字,几乎代替了所有的行为动词。并且由于南北方语言习惯的差异,北方人眼里的“搞”字含有比较明显的贬义,人们接触到这个字时会对新闻内容有一种本能的抵触。生活化的市井语言具有较强的社会认识价值,但无形中也把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市井化、世俗化、平庸化了,影响了人们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向往、探索和追求,限制了词汇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因此,新闻语言是连接新闻传播者的思维、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媒介的“桥梁”和“纽带”。新闻语言,应比大众口头语言要求更高、更严,使用更标准、更规范,而不应为了迎合受众就迁就低级趣味的市井俚语。
3.社会转型时期新闻语言存在弊端原因剖析
语言和文化是社会面貌和社会心态的反射。社会转型时期新闻语言存在弊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具体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3.1社会价值观念失衡
3.1.1崇洋媚外心态盛行
社会转型时期,习惯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尤其是某些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高质量的生活,逐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东西方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让他们不再以“炎黄子孙”的身份为荣,部分国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崇拜已经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学习他们的语言也成了一种时髦。甚至出现了全国上下 “全民学英语”的热潮。在这种形势下,汉语言词汇“洋化”就不足为奇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653名青年进行了网上调查。结果显示,59.2%的青年认为自己周边大多数国人普遍有点崇洋媚外。然而,有意思的是,当被问及“你觉得自己是否崇洋媚外”时,受访的近20多人没有一个承认自己崇洋媚外。
3.1.2封建意识残留
虽经百年洗礼,封建意识仍潜藏在我们民族灵魂的深处。商品经济的大潮使得部分人获取了可观的经济利益,有了适合的气候和土壤,封建意识的残留就会滋长蔓延。于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权势和糜烂腐朽的生活方式就成了某些人所迷恋和追逐的对象。这种现象在我国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尤为常见。他们谋求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种种途径来满足其帝王心理,来感应他所迷恋的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腐朽糜烂的贵族生活。于是纸醉金迷的物欲享受与封建色彩的语言符号一拍即合,部分封建词汇死灰复燃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引领起新时代的潮流。而要想彻底清除部分人观念中的封建残毒,其根本在于建立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和认知体系,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念,提倡“和谐共存”的处事理念,而不是一味地“以我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极端物质和心理需要。
3.1.3追求新鲜刺激
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媒体进入市场化运作,如何找卖点吸引读者眼球成各家媒体追逐的目标,因此,一些媒体在语言上标新立异,大量使用方言词汇、网络词汇,甚至用低级趣味的语言或者大多数人看不懂、认不清的古怪、生僻词语和外来词语,吸引受众。有好事者曾经对南京地区的某一个版面做过统计,平均每150字中就有两个“新鲜”词语。不容置疑,很多新鲜词汇如“囧”、“宅男”、“蚁族”、“神马”、“给力”、“PK”、“富二代、穷二代”、“范跑跑”、“艳照门”、“被就业”、“福娃”、“北京欢迎你”、“我爸是李刚”等流行词语都被各大主流媒体所广泛使用。这些新词语的产生往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有的甚至褒贬未定,能否为大众接受尚需时日。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对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就不加过滤地使用这些新鲜词语。正是因为部分从业人员自身抵御权、钱诱惑的能力不够、立场不够坚定,在新闻写作、报道时出现媚俗、媚权行为, 从而造成新闻语言的不和谐、不规范。
因此,新闻语言道德伦理丧失源于审美价值的偏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导致,新闻工作者应该破除以崇洋为先进,以复古为高雅,以粗鄙为潇洒,以庸俗为时髦的错误理念,使用规范的语言,使语言、文化的格调品位得以提升。
3.2 语言文字工作不到位——新闻工作者语言素养缺失
我们知道,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新闻传媒语言质量不高, 语言差错较多的问题, 经常引来一些有识之士的质疑。上海的《咬文嚼字》杂志,曾给中央电视台某届春节晚会的荧屏语言挑错, 发现平均每10 分钟出现1 次用词错误。电视电台播音员, 念错读音的现象经常出现,例如将“即将”(jí jiāng)读为“jì jiāng”,“嘌呤”( piàolìng)读为“piáolíng”等等。老百姓将其读成阴平原本是误读,媒体在新闻节目中应加以纠正,引导并告知其正确读音。但解说员却沿袭老百姓的错误读音,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职。
新闻工作者也是语言文字工作者。针对目前新闻语言使用混乱的状况,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相关专家和有识之士都曾呼吁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文字水平,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示范作用。新闻工作者也应以正视汉语、保护母语为己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通过新闻媒介正确的引导,借助语言文字的传播,使汉语言规范、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俊.社会转型时期的语言污染和文化暴力[J] 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105-107
2.陈晓.浅析新闻语言的弊病及其原因[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74-76
3.翁玉莲.新闻语言的研究现状及其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3期,150-153
4.孙国平.坚持不懈地倡导新闻语言的规范[J]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16-18,32
5.冯自变.新闻语言的是与非[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8期,132-133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广西语言文化生态危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06lx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