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群
摘 要:郑观应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实业家,思想开放,观念超前。在他所处的时代,具有先进思想的士人渴望探求富强救国之路、努力摆脱落后、危亡的困境,而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正反映了这些进步人士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他的代表作《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郑观应思想;研究;《盛世危言》;“富强救国”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32-04
郑观应生于1842年,卒于1922年,是中国伟大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实业家,他的代表作《盛世危言》围绕着“富强救国”这一主线,为使中国繁荣昌盛、雄起于世界,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并提出了符合社会实际、与时代发展趋势相一致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启迪了当代及后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一、经济思想
在郑观应研究中,有关其经济思想和经济活动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自20世纪50年代起,有关郑观应经济思想的研究文章即刊行于各刊物中。
专门对郑观应经济思想加以综述的研究专著数量不多,但介绍其生平时分析其思想体系的专著相对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夏东元的作品。夏东元在1981年出版了《郑观应传》,1996年将该书修订为《郑观应》。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易惠莉出版了《郑观应评传》,二者皆深入地分析、研究了郑观应的思想和生平。
关于郑观应经济思想的研究,以论文形式出现的总论性成果数量很多。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全面分析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如史全生《论郑观应的经济思想》(1980)、汤照连《郑观应学习西方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1981)、孙少艾《试论郑观应的经济思想》(1997)、谢毓洁《评郑观应的经济思想》(2002)、聂好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从〈盛世危言〉看郑观应的经济思想》(2006)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并做出评价。
第二类是并入式研究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即概括研究早期改良派经济思想,其中包括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如李自茂《早期改良派经济伦理思想概要》(2005)。
第三类是总括郑观应诸多思想的研究成果。如倪俊明《郑观应研究综述》(2003)和刘桂奇《近年来郑观应思想研究新动向》(2007)分析了郑观应思想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总体趋势。
第四类是比较性研究。即将郑观应的经济思想与他人经济思想进行比较及对郑观应本人思想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前者如商鸣臣《郑观应与张弼士经济思想及实业经营管理之比较》(1997)、申满秀《从“抑商”到“重商”观念的转变——龚自珍、魏源、王韬、郑观应经济思想个案简析》(1999)、陈康衡《郑观应与晚清社会的三个派别》(2004)、缐文《郑观应、李斯特经济思想比较初探》(2008)、《“发展经济学”的先驱:郑观应与李斯特经济思想之比较研究》(2010)、翰啸《郑观应、康有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2010)等;后者如董淮平《“得风气之先”与“开风气之先”——郑观应早期思想演变与上海》(1997)。
以上为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总论性研究,此外,还有大量对郑观应经济思想某一领域进行的、以论文形式为主的专门性研究,其中主要是对郑观应商战思想的研究。另外,对郑观应财政思想、金融思想、企业制度、市场观、农业思想、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深入。整体而言,在郑观应经济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
二、爱国思想
赵璐《甲午战后的〈盛世危言〉热与郑观应的爱国思想》(1995)认为《盛世危言》顺应了时代潮流,是作者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郭文深《略论郑观应“振工商以攘外”的爱国思想》(2000)认为,郑观应认识到经济力量制约着国家的军事力量,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振工商以攘外”,主张通过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及制度改革,保护民族工商业、抵制外国侵略。他的爱国思想对国人有启迪的作用。张泽洪《买办郑观应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资本家的本质》(2001)认为郑观应的买办生涯反映了其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同时他在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方面的作用不可抹杀。他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之一。
三、国防思想
李彦宏、李柏云《郑观应国防思想略论》(1999)认为,国防思想是郑观应“振工商以攘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改良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建立近代化的国防军、海防边防共同发展、寓兵于民和兵战商战相结合等几个方面,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始终,号召仿效西方,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特征。李文娟、陈群雄《试论郑观应的海防思想》(2000)认为,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促使郑观应形成了其特有的海防思想。他认为,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抵抗外来侵略,传统的重陆轻海观念必须摒弃,海防和塞防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加强海防的基础上主张建立近代化海军,实行海陆配合、外洋与海口并重、分区设防、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郑观应的这一海防思想表明,其国防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谭锐《郑观应国防思想初探》(2004)指出,19世纪以来,清政府内外交困,为拯救民族危亡、给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郑观应在诸多方面包括国防建设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其中,其加强国防的构想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同时也为清末的军事改革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童远忠《郑观应边防思想述论》(2004)对郑观应边防思想的研究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的: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评价。
四、妇女观
王志凯《郑观应女权思想述论》(2007)研究认为,作为郑观应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女权思想大体上经历了“劝戒溺女”,“禁止缠足”和兴女学三个阶段。其女权思想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仍然给后人以极大启迪,对了解妇女解放历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凌石德《试论郑观应的妇女观》(2009)与王志凯有着上述相同的观点。陆文学《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2009)认为,郑观应倡导废缠足、兴女学,此女性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开拓者。郑观应认识到女性对国家、社会、民族的重要性,他认为妇女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做出了精辟论述:“女学最强者其国最强”。这说明,郑观应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先驱。
五、教育思想
(一)一般的教育思想
张至《郑观应的教育思想》(1983)认为,在教育方面郑观应倡议:兴办学校,普及教育,造就人才,挽救中国;中学其本,西学其末;改革考试制度。其教育思想有很多正确主张。王学明《试论郑观应的教育思想》(1996)提出,郑观应的教育思想是以“富强救国”为出发点展开的。管林《试论郑观应的教育思想》(1996)指出,郑观应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张,认为应通过发展六方面培养掌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人才:重视学校教育;倡导职业技术教育;设置女学;重视师范教育;进行道德教育;引入西方学校制度。文曙东、盘娟梅《略论郑观应的教育思想》(2000)认为,郑观应在其思想体系中赋予教育救国思想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倡导教育为立国之本,通过与科技、生产的结合,发展西学培养实用人才,重视女子教育,改革考试制度。虽然郑观应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其不足。冯雷《浅论郑观应的教育观念》(2006)认为,郑观应对教育提出很多精辟见解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实施,认为民族要自强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提倡以西学培养人才进而达到中华复兴的目的。郑世巧《浅析郑观应的教育思想》(2008)指出,郑观应认为学校的功能是“造就人才”、“治天下之大本”,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关乎国势之盛衰”。在此认识基础上,他提出创办新式学校的号召,要求仿效西方设立不同等级学校的办学模式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二)职业教育思想
王令云《郑观应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探》(2004)认为,郑观应就职业技术教育提出:要采取“务实”、“戒虚”的态度;要以“体”、“用”兼备的观点对待西学;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和贫民教育。刘振宇《郑观应职业教育思想简论》(2007)阐述了郑观应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变革的教师观、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措施等方面提出的观点和主张,认为其职业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对近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极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并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刘振宇《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刍议》(2008)认为,为解决近代中国企业中人才需求问题,郑观应对职业教育进行了诸多成功的具体实践。郑观应重视职业教育并将其视为国家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对当前发展职业教育有极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余龙生、王楠《薛福成与郑观应近代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2008)比较了薛福成与郑观应在职业教育诸多方面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的观点和认识,指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之处只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不同角度加以勾画。彭干梓、夏金星《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与实业教育思想》(2011)指出,郑观应第一个辩证分析了“商”与“格致之学”的关系问题,认为科技、教育的发展要依靠对“商”的重视,并对欧美和日本实业教育进行了系统介绍。王琳《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2011)从郑观应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入手,指出郑观应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兴经世致用之学、“体”、“用”兼备对待西学、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并认为,郑观应在寻求国家振兴之路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女子教育思想
周冬梅《郑观应的女子教育观——兼与孙中山的女子教育观比较》(2004)比较了郑观应的女子教育观和孙中山的女教观,更深一步分析前者的观点,总结其对女子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并客观分析其思想观点中存在的局限性。王丹《浅评郑观应的女子教育观》(2008)认为,郑观应对女子教育的认识既存在一定的进步性,如他对溺女、裹足持强烈反对意见,呼吁男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主张女子教育等等,同时又没有摆脱传统封建观念认识的影响和羁绊,其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认为女子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仍是扮演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傅蕴《郑观应女子教育观述评》(2009)认为,在女子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方面,郑观应的观点最初是“佐子相夫”,后来其观点转向“执业以自养”;教育内容要采用中体西用;强烈要求规范教育制度。
(四)考试观
欧德良《试论郑观应改革科举的思想》(2009)认为,郑观应强烈反对并猛烈抨击科举制,认识到科举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科举改革的思想,主张引入西学,中西之学二者兼顾。其考试观站在历史前沿,但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六、近代福利思想(慈善观)
刘正刚《郑观应关注弱势群体言行探析》(2003)认为,为实现富强救国,郑观应给予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注。为解决其生计问题,他号召关心女性成长,建立各种福利性社会保障机构。陈国威《试论郑观应的慈善观》(2005)认为,郑观应的慈善观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善恶报应观、救济与保障并行、仿效西方慈善事业、关心女性成长。其慈善观意义深远。余新明《郑观应救助弱势群体的策略分析》(2006)认为郑观应提出了救助弱势群体的具体措施:教育与培训;设置各种救济和保障机构;充分利用报纸的舆论;关注“狱囚”和“贩奴”。
七、救荒思想
张大伟《郑观应防灾备荒思想探析》(2007)认为,郑观应认识到,社会原因造成了晚清时期灾荒的不断爆发,在此认识基础上,他提出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治理水旱灾害、建立银行保险机关、提高社会抗灾能力等防灾备荒的具体策略和措施。王超《浅议郑观应的救荒思想》(2008)认为,郑观应荒政思想中官府公赈与民间义赈相结合、养教兼施的救助思想、以工代赈思想与同时代人之比具有先进之处。艾新军《郑观应防治水旱灾害思想探析》(2010)认为,郑观应认为战争等人为因素对晚清时期灾荒的不断爆发影响极为巨大。郑观应提出应采用筹巨款、采西法、选治河之官等举措迎击水灾;采用开沟洫、使用水粪浇灌、多种树木的方法迎击旱灾,既沿用传统方法又借鉴西方方法力图标本兼治。其防治水旱灾害思想未能够对其所处的国内环境和制度给予足够的考虑,因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应用。
八、军事思想
夏东元《论郑观应的军事思想》(1990)提出,为抗击外国侵略,郑观应对军事问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施渡桥《与时代同步的郑观应军事论述》(2006)认为,郑观应提出的军事观与时代发展同步,其具体内容包括: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实现以战止战、加强海防边防建设、建立军校、留学外域培养军事人才等。
九、吏治思想
朱作鑫《论郑观应的监察吏治思想》(2007)指出,郑观应提出了关于整饬吏治的监察思想,认为整饬吏治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危亡。该思想在同时代的各种监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人才观
祝彦《郑观应的人才观》(1995)认为,郑观应人才思想体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的检验。他反对、抨击科举,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积极倡导并创办学校,促进教育发展。其人才观意义深远。黄振位《郑观应人才观论略》(2002)提出,郑观应从人才的重要性、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方面入手并进行深刻剖析,进而提出了他的人才观。由于时代的限制,其人才观不免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薛金莲《浅析郑观应的人才观》(2003)指出,在认识到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郑观应提出了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为实现富强救国的努力与探索:废除科举制度、兴建新式学校、倡导西学、唯才是用。胡惠芳《试析郑观应的实学人才观——读〈盛世危言〉》(2003)认为,为实现国强民富,郑观应极力寻求培养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实学人才的途径,提出了设学堂、废科举、授西学、重考核的建议和主张。其人才理论兼顾政治改良与开通民智、人才兴盛,因而相对完整。
十一、外交思想
汪菁华《郑观应外交思想述论》(2001)认为,郑观应外交思想迎合时代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其内容包括:为维护国家主权,应对不平等条约采用协商进行修改;争端的解决采用和平的外交方式;以夷制夷;派遣使节,就驻外使臣遴选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自己的观点。徐松荣《郑观应外交思想论略》(2004)认为,在外交方面,郑观应提出要知己知彼,对西方要有足够的了解并借鉴学习,便于交涉处理及抵御侵略;就外交斗争提出系列主张;强调遵守国际公法,反对不平等外交;积极倡导派遣使节和领事,保护华侨。其理论和主张促进了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焦会琦、雷桂贤《浅论郑观应的外交思想》(2007)认为,郑观应的外交思想体现在国家主权、国际法与条约、外交策略、使节制度与外交人员四个方面,并认为其外交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罗红希、李苏琼《试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缘起》(2010)认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形成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外关系变化、经世思潮、长期的洋务活动、外交生涯及地缘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其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十二、议会观
培兰《郑观应论设议院》(1994)认为,郑观应提出了仿效西方资产阶级立宪制度、呼吁在中国实行议会政治、进行政治改革的思想,并强调设议院是治理国家的关键。王兆元《略论郑观应的议会观》(1999)指出,郑观应在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认真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中国封建专制政体、设立议院的主张,反映了其寻求富民强国之路在政治方面的积极探索。
十三、科技思想
梁诸英《郑观应对中国科技在近代落伍原因的思考——以〈盛世危言〉为例》(2008)指出,郑观应认为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原因在于:科举考试内容;统治者重视八股取士;忽视近代科学内在规律研究;缺少科技创新激励制度。
十四、藏书思想
秦聪立《郑观应藏书思想述评》(2000)指出,为富强救国,郑观应提出了以藏书培育人才的藏书思想。他认为,为消除“私而不公”使藏书难以流传的弊端,他建议增加书院的开立、大量购买藏书、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购买藏书。程焕文《论郑观应的藏书楼思想》(2004)认为,郑观应在指出中国传统藏书的弊端基础上,对图书馆的重要性加以强调,提出倡议,号召广泛设立图书馆并借鉴学习西方图书馆经验。其藏书楼思想对中国图书馆业发展影响较大。刘应芳《郑观应的现代图书馆思想》(2005)认为,为富国强兵,在反对中国古代的藏书楼的基础上,郑观应提出要借鉴、仿效英国图书馆进行图书馆建设,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体系,促进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郑观应的此思想为中国现代图书馆思想的产生、发展垫下基础。
十五、法律思想
田玉才《试论郑观应的国际法思想》(2000)指出,郑观应的较为系统的国际法思想主张中国与世界各国广泛联系,在外交等方面与世界接轨,处理国与国关系遵循万国公法,并就变法维新、改革中国政治制度从国际法角度进行了诠释。田涛《郑观应对国际法的认识》(2001)认为,郑观应客观评价了公法,一方面充分肯定国际法的理性精神和道德价值,另一方面认识到近代国际法具有的强权性质。他认为,要使中国在世界上获得平等地位,只能依靠变法自强。此认识表明,郑观应对国际法有了极深入的认识。乔素玲《郑观应与中国法律观念近代化》(2003)指出,为了国强民富、抵御外侮,郑观应借鉴、仿效西方法律,提出改良传统政治法律制度。该举措对清末法律改制做了前期开拓。马跃峰、吕倩娜《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2005)指出郑观应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人。龙天贵《郑观应法律思想述评》(2005)认为郑观应的法律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倡导民权、设立议院、仿效西方法律,高标准遴选法律从业者及人道主义对待犯人等,既具有进步性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刘倩《从〈盛世危言〉看郑观应的法律思想》(2008)从分析郑观应的宪法思想、国际法思想、刑事法思想入手,对其法律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剖析,认为其法律思想位于其所处年代的前沿,同时对当今法律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孟红《郑观应法律思想简论——以〈盛世危言〉为研究对象》(2006)通过对郑观应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思想内容的分析,认为郑观应丰富的法律思想促进了清末修律,具有进步性。
十六、日报观、新闻思想
杨桃莲《理想的“乌托邦”——论郑观应的“日报”观》(2003)分别从社会功能、体裁、种类、明目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郑观应独特的日报观。郑观应还提出了颁布报律的建议。对其理想中“日报”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其日报观只是理想的“乌托邦”而已,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根本无法实现。朱根《郑观应的日报观论略》(2005)认为,郑观应的日报观体现在对日报的基本功能、创办报纸的必要性、创设报馆的作用、日报记录的内容、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阐述上。他认为,创办日报对变法自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认识对当前的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徐新平、杨晓青《郑观应的新闻思想》(2006)认为,郑观应分别阐述了报纸的政治功能、新闻法制思想、新闻文风观、新闻道德观,其观点位于时代前沿,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相符,而且对当前也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谭永佳《浅析郑观应新闻思想》(2008)认为,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体现在对日报功能、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认识方面,其认识对当时及当前的新闻业都起到先驱的作用。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