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新宇
7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发表讲话,敦促中国政府同意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7月20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洪磊表态,中国政府对东盟国家商谈南海行为准则持开放性态度。
在许多人看来:南海行為准则一开始在东盟的主导下商谈,又有美国政府的参与,就难以避免多边化的背景,而这一格局与我们长期坚持的领土、划界争议在国家双边谈判的基础上解决的策略不相符合。因为美国乃至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加入其中,南海问题水更“浑”了。南海行为准则一旦建立起来,必将对中国的现实利益产生遏制作用。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南海问题理解成为一个地缘政治问题,美国政府及东盟争议国家再细小的动作,都被理解成带有一定程度的“敌意”。但新版的行为准则都没有开始谈,何以判断其对中国必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南海行为准则》制定出来,未必对中国不利;没有《南海行为准则》,未必对中国有利。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有三条策略:一是等着东盟和美国谈出个结果,然后加入;二是等东盟和美国谈出个结果,我们始终不加入;三是现在开始就去积极和东盟、美国一起谈判,如果结果可以接受,就把美国拉进来,如果结果接受不了,就干脆让其流产。三条路径,哪个更具有积极的意义,需要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常识进行一番分析。
如果仅仅面对东盟中的争议国家,中国选择任何策略,哪怕是直接动用武力都是可以承受的。但当前,南海问题的核心并不是中国与东盟的争议,而是中美关系问题。
争议必然来自于利益诉求的差异:中国人觉得美国的利益诉求系霸权主义的表现,但美国人也无法接受中国对美在东亚、西太平洋军事地位的挑战。这一矛盾不可调和的根源在于:中美都认为南海利益对自己太过重要。
美国在南海对我国的遏制,昨天已然存在,今天正在加强,明天力度会更强。
以目前中国的军事实力,硬性对抗是根本不可能的。那接下来的问题是,《南海行为准则》如果被谈成一个条约,如果中美两国都成为其缔约国,你是否愿意这个条约对两国的行为施加直接的法律约束?
看看现实问题,答案很明了。2001年王伟驾驶的歼8-II战机与美军EP-3侦察机在海南岛以东专属经济区上空相撞,但在这一事件中,没有人能够无可辩驳地说明专属经济区上空的军事活动是否应当禁止和限制。中美没有可以直接适用、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范。
所以,如果真要谈,不妨把这些问题都拿出来谈一谈,这样对美国军事力量的渗透也可以有一个法律的真正制约;如果谈不成,我们可以把道德的皮球踢回去,让美国别再道貌岸然地扮演居高临下的角色。
如果什么都不做,可能是最坏的结果,你能否期盼游戏者制定对身处事外者有利的规则呢?
积极参加谈判,把自己的诉求提出来,《南海行为准则》谈成了至少有三重好处:其一,抛弃道德压力,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以大欺小”印象的误解;其二,对美国的行为构成直接法律约束,以此作为美遏制战略的反遏制;其三,约束越、菲等不安分邻居行为,如果其未来行为构成对行为准则的违反,我国政府再采取措施也有直接法律依据。最后一个问题,什么内容不应该谈?很简单,领土归属问题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划界问题不应该谈,谈这一点,美国政府没有资格。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